非貓非鼠
這個近似真實的故事,講述了兩隻頑皮淘氣的暹羅貓與兩隻聰明絕頂的老鼠結成了一種“不可能”的秘密關係,在“它們”的人生之路上最終結成密謀。它們有一個秘密計畫,那就是使生活在製造混亂與恢復秩序之間來回交替,讓每個人對這樣的生活都困惑不已,分不清誰是誰非。讀完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該如何拉近現實與理想間的距離。你可以既擁有乳酪,同時又可以享用它,只要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結論是:你總能吃到你的乳酪!
作者簡介
威廉姆·柯特林格 愛稱“比爾”,威廉姆·柯特林格目前居住在伊利諾斯州格蘭佳寶湖畔。他目前的工作列出來就像一份簡歷 -- 商業公司顧問、健康中心顧問、運動心理學家、TASA專家見證人、大學講師、作家等。當然,他過去的生活顯然比現在還要多彩多姿。三十年來,他一直活躍於許多領域,一直擔任管理工作,這些領域包括:執法、教養、心理健康、運動心理學、私人保全,而且他還與幾所監獄建立了聯繫,他現在是澳大利亞一所監獄的典獄官,這份工作成為了他的最愛。 比爾還是一名空軍老兵,他曾在越南和日本服役。服完兵役後,他先後獲得農科學士學位、文學學士學位、馬里蘭州立大學和南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 他的熱情使他在許多方面都得到了鍛鍊,諸如:與別人進行有效交流,鬥爭中的堅定不移,個人發展及精神健康。就是這樣的熱情激勵著他從事寫作。他是四本國際暢銷書的作者,比爾總是讓自己處在繁忙狀態中。因為他還有很多其它的愛好——攝影、運動、養鳥、美食烹調、電影評論、景觀美化,他從來不管這些愛好是否與工作有關或能否有助於他履行所有的責任,對此他並不太在意,他就是要讓自己常常忙得不亦樂乎。
目錄故事
序言
導讀
第一部分 問題
第一章 星期一:非此即彼
第二章 星期二:不惹人喜愛
第三章 星期三:喋喋不休
第四章 星期四:捉迷藏
第五章 星期五:愚笨
第六章 星期六:麻醉
第七章 星期天:瞬間狂熱
第一部分 總結
第二部分 解決方案
第八章 應做事項目錄
第九章 禁止事項目錄
第十章 五個基本問題
第二部分總結
附錄一 20條吃到乳酪的簡單方法
附錄二 20條得到乳酪的P點原則
附錄三 你離自己的乳酪有多遠
“非貓非鼠”喻指人類尤其是現代人給自己設下的各種精神圈套,它被認為是當代社會一切不成功行為的根本原因——人們時常忘記了自己做事的初衷,而終日與自己設下的精神圈套苦苦搏鬥,無法過上一種更健康、更符合人性的生活。 亞健康、人際關係緊張、愛滋病、吸毒、失眠、精神萎靡、厭惡工作、懼怕婚姻、精神失衡等等現象交織和混雜著,面對這些人類難以承受的精神折磨,曾經做過美國和澳大利亞多家監獄典獄官和心理矯正師的威廉姆·柯特林格博士,開始關注和研究這些束縛人類的精神桎梏。他發現,無論是囚犯還是正常人,都存在許多精神誤區,這些狀態誘導出許多錯誤的行為,使人們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夢想,最終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柯特林格博士將這種精神誤區稱為“非貓非鼠”狀態。 作者在書中總結出束縛人類精神的7種圈套:非此即彼(只用180度視角看問題,要么好,要么不好);不惹人喜歡(用互相討厭來代替友愛);喋喋不休(不願傾聽和琢磨別人的話語);捉迷藏(得了健忘症,忘了自己要解決的基本問題);蠢笨(喪失思考能力和正常的思維方式);麻醉(變得麻木不仁)和瞬間狂熱(做事情速度越來越快,瞬間的滿足感取代了長久的耐心)。他指出,這7種精神枷鎖混和在一起,如同纖維交織,最終形成了一個大陷阱,讓你根本沒時間去思考哪些是你生活中的重要問題。而識破和擺脫這7種精神圈套,卻是一個人、一個機構、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邁向成功之路的關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也許你走了四分之三的路程,目標就在前面不遠處,但你卻會突然忘了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你也許會就此停下腳步,或奇怪地拐了一個彎。 最重要的,是《非貓非鼠》給我們的一個提示———要達到自己的目標,必須找到自己的突破點,即“P點”。 “P點”最初來源於一個令人好奇的工程術語———“斷裂點”,按本義,“P點“是指建築結構中的關鍵點,找到一座橋樑的“P點”,你就可以用很少的炸藥把它炸毀。《非貓非鼠》將“P點”概念引伸為“心理力量點”,簡單地說,就是在適當的時間和適當的地點做適當的小事,但一定會為你帶來重大成果和收穫。 《非貓非鼠》在美國出版後,引起巨大反響,許多企業紛紛採用書中提到的“P點原則”,給新進入企業的員工和公司的資深經理進行培訓。在美國,這本書被認為是哲學走入生活的標誌。該書在歐美社會也引起強烈共鳴,“非貓非鼠”似乎成了新世紀的一個成語,成了各種社會問題的代名詞,也成了人們自我解嘲的“新寵”——最經典的說法是:有人問你最近生活怎樣,回答是:“簡直非貓非鼠。”據說,在歐美企業界還誕生一種奇怪而幽默的現象:公司炒員工之前,先要發他一本《誰動了我的乳酪?》,而在新聘員工後,則要發他一本《非貓非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