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長時間或大劑量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或與糖皮質激素、抗凝藥物合用。
2.幽門螺桿菌感染。
3.合併有其他基礎疾病、有消化性潰瘍病史、年齡大於60歲也是危險因素。
臨床表現
1.臨床表現為飽脹、噯氣、噁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為非特異性表現。
2.非甾體抗炎藥所引起的消化性潰瘍常無明顯上腹痛,只有少部分患者可有上腹痛,無明顯規律性及節律性。
3.如果患者並發出血,可表現為嘔血、黑糞;如果出血量大,可表現為頭暈、心悸、黑蒙及暈厥,甚至休克,如果搶救不及時可以造成死亡。
4.伴發消化道穿孔的患者可突然發生劇烈腹痛。
檢查
胃鏡下可見黏膜瀰漫性出血點、出血斑及糜爛,大多數分布在近幽門、胃竇及胃底部,可表現為大小不等、多發性、形態多樣的淺表性潰瘍。內鏡檢查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
診斷
1.病史
有長期或大劑量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病史。
2.臨床表現
有急、慢性胃黏膜損傷的相關臨床表現。
2.輔助檢查
內鏡檢查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胃鏡下近幽門、胃竇及胃底部可見大小不等、形態多樣、多發性的淺表性潰瘍,伴或不伴活動性出血。
治療
1.病因治療
套用非甾體抗炎藥之前需要全面評估消化道副作用的風險,儘量避免發生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
一旦發生,需要停用或者慎用非甾體抗炎藥。如果必須選用,應該選擇對胃黏膜損傷比較小的藥物,減少用藥時間及劑量。忌同時選用多種非甾體抗炎藥,並且避免糖皮質激素、抗凝藥與非甾體抗炎藥合用。
2.藥物治療
主要抑制胃酸分泌藥和胃黏膜保護藥。雖然米索前列醇類可預防發生胃潰瘍,並且促進潰瘍的癒合,但因其因其腹痛、腹瀉的副作用很少套用於臨床。抑制胃酸分泌藥有質子泵抑制劑和H2受體拮抗劑等,對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的癒合有重要作用。
預防
1.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之前,需要檢測幽門螺桿菌,如果有需要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以降低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發生率。
2.質子泵抑制劑(PPI)可有效預防非甾體抗炎藥引起的潰瘍發生,對於有危險因素者在套用非甾體抗炎藥的同時,應合用PPI,以減少對胃黏膜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