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位於南京市鼓樓區獅子山西麓的古靜海寺遺址上,該館通過4個展廳共130餘幅(件)圖片、史料和實物,向人們展示了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腐敗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割地賠款這一中國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館內新增的條約陳列室,陳列著中國近代(至1949年)與外國政府簽訂的1100多個條約,其中大部分是不平等條約。

基本信息

靜海寺 靜海寺

靜海寺位於南京城西北部獅子山下,建於明永樂年間,是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航海的功德,同時為供奉鄭和從異域帶回的羅漢畫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異木的活株而敕建。賜額"靜海寺",取意四海平靜,天下太平。復建後的靜海寺被闢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並於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它北倚獅子山,東接天妃宮,西臨護城河,占地約兩萬平方米;有大雄寶殿和天王、正佛、觀音、伽藍、輪藏、彌勒、祖師等殿宇,還有潮音閣、鐘樓、井亭、華嚴樓、玩鹹亭等建築共80多楹。規模宏大,可謂金陵名剎。鄭和晚年曾在此生活過。《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位於南京市獅子山西麓的古靜海寺遺址上,該館通過4個展廳共130餘幅(件)圖片、史料和實物,向人們展示了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腐敗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割地賠款這一中國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館內新增的條約陳列室,陳列著中國近代(至1949年)與外國政府簽訂的1100多個條約,其中大部分是不平等條約。 1840年6月,英國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史稱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靜海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史起點的象徵。五百多年間,靜海寺歷經災難與戰火,解放之後僅乘偏殿數間。1987年在舊址復建628平方米的仿明建築,由於不是原貌的修復,故稱為“古靜海寺舊址”,1990年被闢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為了迎接香港回歸,1996年底,進行了擴建,使陳列館的占地總面積達到2800平方米。整體建築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古樸典雅。舉世聞名的明城牆依伴著獅子山蜿蜒而過,像一幅展開的歷史畫卷,靜海寺恰似畫面上獨特的一景。

靜海寺集榮辱於一身,是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1997年被評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院內有“三宿岩”、“天妃宮碑”、銅鏡“史鑑”和警世鐘等景點。給人們以不忘國恥的警示。

展館分布

展覽以“百年滄桑,國恥毋忘”為主題,分四個展室進行展示,讓參觀者穿越百年時空,看到中華民族從屈辱走向強盛的里程。第一部分“英軍入侵”,主要介紹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和戰爭的簡要過程。通過英國東擴示意圖,揭露英國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的野心;通過菸民吸食鴉片的圖片和煙槍燈具等實物,說明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沉重災難;通過巨幅油“虎門銷煙”,表現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通過介紹鴉片戰爭的經過,揭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第二部分“城下之盟”,主要介紹《南京條約》產生的過程。這一部分通過展品:靜海寺原貌沙盤、油畫“簽約場景”、“康華麗”號模型、《南京條約》木刻文本照片及奏摺和圖片資料,比較詳細地介紹《南京條約》談判、簽訂的時間地點和過程以及條約的具體內容。

第三部分“喪權辱國”,主要介紹《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這一部分的主展品是,由1182箇中外舊約章以展開的巨大線裝書的形式,組成的一“條約牆”。輔以其它的圖片資料,形象地表述了《南京條約》給中國歷史帶來的深重災難。

第四部分“香港回歸”,主要以圖片資料介紹香港回歸的歷史進程,以表明中國人民和新中國三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收回香港所進行的不懈努力。以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灣風景製作的巨型燈箱――“香港的明天更美好”,表達了全國人民的美好祝願。

展覽內容

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的展覽共採用圖片128幅;圖表4幅;文獻資料10幅;燈箱9個;實物79件。表現手段和製作方法上都頗具特色,如巨幅油畫“虎門銷煙”、沙盤原型“靜海原貌”、《中外舊約章彙編》條約牆、軍艦模型“康華麗號”、巨型燈箱“香港的明天更美好”等,都是一些富有新意的主展品。

展覽活動

史料展

1997年8月29日,由《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和團中央南京市委聯辦的《南京條約》史料展在香港開幕。展覽展出圖片80餘幅,展出時間一周。展出團由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福龍為團長,中共下關區委宣傳部部長李漢橋、陳列館館長陸從東參加了展出團。 1999年3月22日,“靜海寺·天妃宮”部分史料展作為“澳門·南京文化周”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澳門置廣場開展。展出圖片73幅,實物兩件--天妃宮拓片和“回歸石”。展出時間五天。下關區文化廣播電視局局長王德明、陳列館館長田踐為“南京文化周”代表團團員。

鑄造警世鐘

為了迎接香港回歸,以洗百年國恥,各界人士決定捐款鑄造警世鐘.省市區各級政府,各界人士對此熱情關注,紛紛獻計獻策.鐘的鑄造方與委託方精心構思,反覆推敲,使之成為集教育,審美為一體的藝術品,將現代鑄造技術與聲學、美學、史學、佛學、雕塑及古青銅器文化融為一爐。

大鐘質材全部為青銅,重3.5噸,高1.842米,鐘頂有一高7.1厘米火球,寓意7-1香港回歸日,鐘的肩部鑄有12隻和平鴿,它象徵著12億中國人民永遠熱愛和平.鍾裙之上是兩條龍,二龍之間是南京市花梅花,鐘的背面鐫有千古訓條"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鐘的正面"警世鐘"三個大字赫然醒目,兩側銘文記述了從"南京條約"脅迫簽訂,到97香港回歸祖國這段滄桑歷史.它是"警世鐘"歷史內涵的重要體現,它使警世鐘更具文化品味。

公元1997年6月30日夜,各界代表聚集於警世鐘前,零點到來,鐘聲響起,人群沸騰,一百五十五下鐘聲,象徵一百五十五年後香港終於重回母親懷抱.銘記國恥,警鐘長鳴!?1997年6月30日夜,緘默已久的靜海寺終於走完了屈辱的歷程,也終於喊出了那積蓄已久卻震撼著十二億炎黃子孫心房的呼聲----"香港回來了!"

意義

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展廳 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展廳

靜海寺的歷史文化價值,就在於它是中國在海外執行睦鄰友好政策獲得空前的成功的歷史見證,並標誌著鄭和下西洋實施"和平外交"所作出的歷史性的貢獻。另一方面,靜海寺又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時的談判處所;與明永樂時靜海寺是中國強盛、海外平服的象徵正相反,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靜海寺是清王朝喪權辱國、帝國主義列強開始從海上入侵中國的歷史見證。靜海寺從正反兩方面都可以成為對人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 歷經戰火,靜海寺已不復存在,解放後僅存偏殿數間。1987年在舊址上復建了一仿明建築,被稱為"古靜海寺舊址",1990年闢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