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猴打棒是青龍滿族一種具有獨特藝術表演風格的民間舞蹈,分為舞台表演、秧歌走街打場和廣場文藝表演等表演形式,表演者以不同表演形式把古老的民間熱烈、歡快、優美的獨特舞蹈風格、擊棒技巧與嗩吶打擊樂伴奏渾為一體,場面宏大,舞姿抒展形象,動作靈敏粗獷,節奏明快,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振奮向上的啟迪,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是滿族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猴打棒流傳於青龍滿族自治縣西南部長城沿線滿族聚居的鄉村,三撥子、涼水河、肖營子、青龍鎮等鄉(鎮)村尤為盛行。
猴打棒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康熙年間,滿族正藍旗“跑馬圈地”於此,以獵為生。滿族人民認為孫悟空降妖捉怪、除惡揚善勝過他們所信奉的薩滿,還認為穿黃布衣敲花椒木棒能驅魔逐妖,因而扮成戲曲中的孫悟空模樣表演猴打棒,由擊棒驅獸降妖避邪的民俗活動演進而成的民間舞蹈猴打棒不無古儺之意。滿族人為保人丁平安,平時進山,敲擊木棒,以震虎狼。夜晚及逢年過節,由兩人裝扮成神話故事中的“頑猴”,手持雙棒,跳躍、吶喊、擊棒,降妖驅邪,保佑人丁四季平安,猴打棒由此產生得名。
同治五年,青龍民間舉辦花會將猴打棒納入其中,列為十檔之首。後來逐漸演變成民間舞蹈,在鄉村廣為流傳。起初,表演者只有二男,逐步增至六男、八男。表演形式分“踩街”和“撂場”兩種。棒花有“一擊頭”、“二擊頭”、“三擊頭”、“四擊頭”和“單轉花”、“雙轉花”。步法有“碎步”、“虛步”、“蹲步”、“蹲跳步”、“轉跳步”、“十字步”等。舞姿舒展粗獷,蹲步穩,虛步輕,棒聲鏗鏘有力,與嗩吶、鑼、鼓渾然一體,顯得歡快、優美。
近年來,青龍文化部門經過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將《猴打棒》搬上文化娛樂舞台,在1994、1995兩年中分獲省、市民族音樂舞蹈大賽創作和表演一等獎。
猴打棒是青龍滿族人民自編自演的民間舞蹈,蘊涵了豐富和深厚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是探索研究滿族人民生活情景的珍貴文化史料,是民族民間舞蹈表演藝術的一個典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同時,它是廣大民眾普遍喜愛的一項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具有很強民眾性,通過普及猴打棒藝術活動可以愉悅廣大民眾身心健康,不斷提高民眾文化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