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駝鎮
青駝鎮 是沂蒙山區的一個重鎮。南北走向的兩條山脈,綿綿連連,扯扯拉拉數百里,拼成一個“八”字形狀。“八”字中間,應該就是孟良崮山下的垛莊。“八”字頭,夾著蒙陰城。而扼守喇叭口的,是青駝寺。臨沂城在喇叭口的正南,約八十里路。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青駝寺這個地方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遠推春秋戰國的仲丘故城,烽火台,近代日本鬼子修築的炮樓,都存有遺址。兵荒馬亂的年代,這種地方不太適宜於人們居住:爭搶的人多,就意味著烽火多,災難多。反應在民風上,這裡生活的人每每性格強悍,心眼活,腦路開闊。蒙河水沿著蒙山西麓奔流南下,至此向東折,注入沂河。河水恰如一條粗壯的胳臂腕,把青駝寺緊緊攬在懷裡。清澈的蒙河水,既灌溉了它懷抱中的肥美土地,也養育它懷抱中的勤勞人民。
原來,從青駝寺到孫祖、岸堤、馬牧池一帶,到處起伏不平的山巒丘陵,到處是縱橫交錯的溝溝壑壑。
紅色遺蹟
在當年是一塊地地道道的名實相符的窮鄉僻壤。但是,窮山惡水人善良;當年八路軍共產黨的觸鬚一伸進沂蒙山區,這裡的窮苦百姓立馬感到共產黨是自己的救星,從而自覺地接受共產黨的主張,並且堅決跟共產黨走。窮苦百姓的傾力支持使共產黨八路軍如魚得水;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使窮苦百姓的道路越走越寬廣,日子越過越甜美。窮鄉僻壤也便成了山東共產黨八路軍的發祥地。那是1938年夏天,八路軍第四支隊一團、第四支隊教導隊和政治部在四支隊政委林浩、支隊政治部主任周赤萍等率領下,來到離青駝寺不遠的岸堤村駐紮,以開闢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不久,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書記郭洪濤率省委機關和四支隊二團從抱犢崮山區返回與林浩會師。山村里驟然增添了幾千人馬,使沉寂多年的岸堤村頓時熱鬧起來。人喊聲馬嘶聲、歡歌笑聲從村里一陣陣傳出。人來人往,俱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一派緊張繁忙、活潑有序的景象。隨著邊區省委不斷派出工作人員到附近村莊開展工作,這種抗日救亡的氣氛逐漸向四周村莊蔓延輻射,使汶河兩岸大大小小的村莊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熱潮。樸實厚道的沂蒙山人開始覺醒,開始揚眉吐氣;古老偏僻的山川大地也隨之煥發了勃勃生機。第四支隊半年來兩度分兵,轉戰南北;而今在岸堤紮下營盤,開始著手創建魯中抗日根據地。沂蒙抗日中心區以及周邊地區恢復、發展起來的黨組織,大力宣傳黨的全面抗戰的路線,放手發動民眾,組建了一支支抗日武裝,帶領廣大民眾共同匯入抗戰的洪流。進入1940年,山東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進展很快。隨著形勢的發展,建立一全省統一的行政機關、參議會和各民眾抗日團體的領導機關的條件已經成熟。 於是,1940年7月26日,山東省國大代表複選大會,山東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成立會,山東省工、農、青、婦、文化各界總會成立會,山東省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的聯合大會在青駝寺村東三官廟裡隆重開幕。到會代表300餘人。大會歷時一個月。當時山東共產黨的領導人朱瑞、黎玉等參加大會並作報告。聯合大會制定了《山東省戰時推行委員會組織大綱》,選舉成立了全省統一的權力機關------山東省戰時推行工作委員會,成為當時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中唯一統轄全省的省級民主政權。山東省各界救國會和總會也於銀杏樹下應運而生,實現了抗日民眾組織的統一領導,有力地促進了全省民眾工作的開展。同時也促進了抗日根據地各項事業的發展。
建國後,當地人民政府在山東省戰工會舊址上建起了一所人民醫院,以救死扶傷,造福於民眾。銀杏樹下白衣天使懸壺濟世,蒙河兩岸百姓深感杏林春暖。不久,山東省人民政府作出了撤院設館的決定,投資50萬建起了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創建紀念碑;並於1990年8月26日召開了隆重的山東省戰工會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當年在沂蒙山區工作、戰鬥過的老同志以及中央、國務院和山東省的部分領導同志谷牧、劉居英、趙志浩等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