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敦

青銅敦

青銅敦 , 盛食器和禮器。流行於春秋戰圈時期。由鼎、簋的形制給合發展而成。基本造型為圓腹、雙環耳,三足或圈足,窄蓋。器身常飾有環帶紋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青銅敦青銅敦
盛食器和禮器。流行於春秋戰圈時期。由鼎、的形制給合發展而成。基本造型為圓腹、雙環耳,三足或圈足,窄蓋。器身常飾有環帶紋等。

根據代禮儀的規定,是專門盛黍、稷、稻、粱等糧食作物製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態是由鼎和簋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呈一個渾圓的球狀或橢圓狀。由上下兩個造形完全相同的三足深腹缽扣合而成,上體為蓋,倒置後也可盛食。敦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後期,至秦代已基本消失。《周禮》中簋敦不分,宋代稱敦為鼎,至清代始有學者將敦單獨分出。

絢麗華貴的裝飾
此件傳世青銅敦是敦在消亡前夜的形態的代表作。橢圓形球狀的中部有兩對環狀耳,頂面和器底裝飾有火紋,口部飾三角重幛紋,兩組紋飾之間則填以交錯的捲雲紋。所有的紋樣均以銀絲、紅銅絲和綠松石鑲嵌而成,顯得極為絢麗華貴。
火紋又叫圓渦紋,因其形狀極似商周時期的文字"冏",因而金石學家又稱之為冏紋。冏在古代字書中被稱為光,古代詩賦中有"冏然鳥逝"的章句,極言鳥飛之快。但冏字實為太陽的形象。太陽是天火火神祝融,而祝融兩字的合音就是冏,因此冏紋應是遠古太陽神崇拜的遺響。此種紋樣在二里頭文化中既已出現,盛行於商代及西周前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