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規格
軌敦,戰國後期,通高17.8cm,寬22.4cm,重3.46kg。形態特徵
敦有蓋,圓體,鼓腹,腹部有一對雙獸面銜環耳,三短足。蓋上飾三伏犧,蓋頂有一活環鈕,鈕座處飾相間的葉狀紋與圓渦紋。蓋與器身各飾枝狀紋二周。
銘文內容
蓋內鑄有銘文“軌”字。
關鍵字
渦紋
亦稱火紋。《周禮·考工記》有“火以圜”之記載。火紋是太陽的標誌,因此其特徵是圓形的,中間略有突起,沿邊有4到8道鏇轉的弧線,表示光焰的流動。在青銅器上最早的渦紋見於二里頭文化期的斝腹部。從二里頭文化期直至戰國都可在器物上見到渦紋裝飾。
敦
盛食器,將鼎、簋的形制相結合發展而成。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晚期。《爾雅·釋丘》疏引《孝經緯》:“敦與簠、簋容受雖同,上下內外皆圓為異。”
三伏犧
三,數目。伏,趴著。犧,做祭品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青銅鼎是最重要的祭器,《周禮·天官·內饔》:“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故東周時期鼎上流行此裝飾。
戰國
中國的戰國時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而實際上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
鈕
器物上面可以提攜或繫繩帶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