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一個價值連城的陶瓷。

基本信息

【名稱】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類別】瓷器
【年代】元代
【現狀】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德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佣金後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創下了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簡介

此罐高27.5cm,徑寬33cm,素底寬圈足,直口短頸,唇口稍厚,溜肩圓腹,肩以下漸廣,至腹部下漸收,至底微撇。
使用進口鈷料繪出青花紋飾,共分四層,一層頸部飾水波紋,二層肩部飾纏枝牡丹,三層腹部為“鬼谷子下山”主題紋飾,四層下部為變形蓮瓣紋內繪琛寶,俗稱“八大碼”。主題畫面描述了孫臏的師傅鬼谷子在齊國使節蘇代的再三請求下,答應下山搭救被燕國陷陣的齊國名將孫臏和獨孤陳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車中,身體微微前傾,神態自若,超凡如仙,表現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神態,車前兩個步卒手持長矛開道,一位青年將軍英姿勃發,縱馬而行,手擎戰旗,上書“鬼谷”二字,蘇代騎馬殿後。一行人與山色樹石構成了一幅壯觀而又優美的山水人物畫卷。整個青花紋飾呈色濃艷,畫面飽滿,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渾然一體。人物刻畫流暢自然,神韻十足,山石皴染酣暢淋漓,筆筆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孫瀛洲先生所說的:“元代瓷器‘精者頗精’”。

元青花

長期以來,元青花的價值都是被人忽略的———民國初年,一對帶有“大元至正十一年”字樣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在北京露面,因國內所有高手都認為其是贗品而被英國人大維德爵士買走。直到1956年,美國佛利爾藝術館(FreerGalleryofArt)的中國古陶瓷學者波譜博士(Dr.J.A.Pope)發表了一篇《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國瓷器》的文章,將所有具有象耳瓶風格的青花瓷命名為“14世紀青花瓷”。從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國古陶瓷學者的重視和公認。中國學術界將這種類型的青花瓷定名為“至正型”元青花,那對青花雲龍象耳瓶也被稱為“大維德瓶”,它成了公認的“至正型”元青花斷代的標準器。
目前,在土耳其伊朗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博物館裡大約收藏了200餘件元青花;而我國各級博物館裡現藏的元青花卻只有大約100件。
元青花之所以具有收藏價值,是因為它出現於宋代瓷器生產的高峰之末,上承宋瓷,下啟明清瓷,在燒制方法上有了突破———採用釉下彩技術,即在瓷器上作畫,然後蓋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花紋呈藍色,在潔白的胎體烘托下,有明淨素雅之感。因為圖案在釉下,所以永不褪色;同時,元青花瓷器上的畫多為花鳥草蟲,人物形象非常少,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這是我國制瓷工藝上的重大突破。

鬼谷下山

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戰國策》。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燕國齊國交戰,為齊國效命的孫臏為敵方所擒,他的師傅鬼谷子前往營救,率領眾人一行下山。元代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描繪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獅虎共拉的兩輪車上,後面跟著兩個騎馬的人,其中一個穿著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寫有“鬼谷”兩字。
鬼谷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謀略家,最後他教出了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高徒。鬼谷子特別鍾愛為人誠懇真摯的孫臏,將自己畢生絕學傾囊相授給孫臏

龐涓也是鬼谷子的學生,學的也是兵法。有一次龐涓聽說魏國花高價錢納賢,他動了心要去魏國做官。鬼谷子有宿命通功能,早已知到,就對龐涓說,你出去摘一朵花來給我,龐涓就摘一朵小花拿過去,鬼谷子一看這朵花叫“馬兜鈴”,這種花一開十二朵,他告誡龐涓,這暗預你享受十二年富貴,這花是采於鬼谷,見日而萎,就是看到日光就枯萎了,鬼旁加一個委字正好是一個“魏”,魏國的魏,他說你一定和魏國有緣。鬼谷子又告誡龐涓不能夠欺騙別人,如果你要騙別人的話,那以後你要上別人的大當,最後他就送給龐涓八個字:“遇羊而榮,遇馬而卒。”後來龐涓不聽鬼谷子的話,出於妒嫉,他不但欺騙孫臏,還殘酷迫害他。結果最後自己上了孫臏的當,在馬陵道被萬劍穿身而死,遭到了惡報。

主題紋飾探

元青花瓷器屬於奇貨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繪有人物故事題材的更是鳳毛麟角。
目前,像“鬼谷子下山”圖罐這樣繪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傳世者僅有8件。即:東京出光美術館藏“昭君出塞”罐(高28.4cm)、裴格瑟斯基金會藏“三顧茅廬”罐(高27.6cm)、安宅美術館舊藏“周亞夫屯細柳營”罐(高27.7cm)、美國波士頓館藏“尉遲恭救主”罐(高27.8cm)、亞洲一私人收藏家藏的“西廂記焚香”罐(高28cm)、萬野美術館藏“百花亭”罐(高26.7cm),外加台灣王定乾先生拍得的“錦香亭”罐和英國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納茲先生拍得的“鬼谷子下山”罐。
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錦香亭”圖罐以4716萬港元成交,將落戶仙妮蕾德董事長陳得福在美國開設的陳氏博物館。“錦香亭”罐上講述的是“孟月梅寫恨錦香亭”的曲折愛情故事,本身就十分誘人,加上工匠們精湛的畫藝、施以上等青料,更為故事平添了幾分色彩。此罐以庭院為背景,繪以戲曲故事,無論亭台、花草樹木,或是人物,都栩栩如生,極為傳神,充分顯示出元代畫工的高超技藝,彌足珍貴,而且與“鬼谷子下山”圖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兩件器物除了高度、直徑一樣外,其頸部所繪的水波紋相似,肩部所繪的牡丹紋也基本一樣。甚至有市場人士認為,“錦香亭”罐的繪工比“鬼谷子下山”更為精細。那么,為什麼“錦香亭”圖罐只拍出“鬼谷子下山”圖罐的1/4?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鬼谷子下山”圖罐主題紋飾中的人物故事題材的少見和奇特。
題材的奇特之處更重要地體現在畫面故事中的主角——鬼谷子身上。鬼谷子在歷史上說法不一,始終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確有鬼谷子其人。鬼谷子是戰國中期楚國人,生卒年月不詳。他早年周遊列國,長於辭令,善於出謀劃策,欲求聞達於諸侯,但因時運不濟,仕途不顯。後為成就縱橫一家之言,獨立門派,他隱居鬼谷,著書立說,廣收弟子,因材施教。其隱居之處名曰“鬼谷”,因自號鬼谷子,人亦稱鬼谷先生。當然這“鬼”非指鬼邪奸詐,而是指奇絕幽秘,智慧超人。
鬼谷子學識淵博,具有政治、軍事、外交、天文、地理、數術等多種才能,既是一位隱士,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謀略家和教育家。他在實用主義總原則下對當時百家爭鳴的各種學說流派兼收並蓄,為我所用,展我所長。相傳鬼谷子有弟子500餘人,其中不乏功成名就、出將入相者。戰國時期傑出的縱橫家蘇秦、張儀、毛遂及著名軍事家孫臏、龐涓、尉繚子等皆是其門下高徒。鬼谷子系統總結了戰國時代遊說之士從事縱橫外交、出謀劃策的理論、策略和方法,集縱橫術(即外交遊說學說)之大成,編著寫成《鬼谷子》一書,成為縱橫家經典著作。經由蘇秦、張儀等用之實踐,建功立業,終使鬼谷子縱橫學說名顯當世。鬼谷子因此被尊稱為縱橫家鼻祖。同時,鬼谷子的另兩名高徒孫臏、龐涓則深得兵學玄要,學成出山後成為一代名將,尤其是孫臏繼承祖傳《孫子兵法》寫就《孫臏兵法》,在中國軍事學上占有重要地位。鬼谷子因此又被尊稱為兵家之祖。  
秦漢之後,歷代封建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視作“帝王之說”的鬼谷子縱橫學說備遭貶抑,乃至禁絕。但鬼谷子學說以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千百年來流傳不絕,可以說是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地受到了被極褒和被極貶同時並存的非常待遇。褒之者稱其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智謀寶典”,貶之者罵其為“險猾之術”、“妄言亂世”、“蛇鼠之智”。鬼谷子生時為隱士,死後遭貶抑,後來逐漸被神化成仙。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而在民間傳說中他更成了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得道真仙了。看相的、算命的也都拉鬼谷子為祖師。鬼谷子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一位由真實人物轉化為宗教人物和神話傳說人物的典型代表。
作為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一部分,鬼谷子學說很早就名傳海外,深受推崇。德國近代著名歷史學家斯賓格勒曾說道:“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對歷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對當時外交技巧(合縱連橫的藝術)的掌握,必然使他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認為鬼谷子是“一個知識淵博的懷疑論者”。日本現代學者、企業家大橋武夫把鬼谷子智謀運用到企業管理與經營活動當中,認為《鬼谷子》是關於國際謀略的最早論著。在日本以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還設有鬼谷子縱橫術研究院,研究介紹鬼谷子縱橫謀略思想等等。
畫面故事中的另一主角—蘇代也是一個令人很感興趣的人物。蘇代是蘇秦的弟弟,洛陽人,名聲沒有他哥哥顯赫,但也是一位出色的縱橫家。後世人人皆知的成語“鷸蚌相爭”的故事以及“借光”一詞,均與他有關。蘇代聽說趙國將要攻打燕國,他替燕國當說客到趙國去勸阻。蘇代見到趙惠文王后,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說他自己從燕國來趙國途中,經過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條河,流經易縣)時,看到一隻蚌張開蚌殼,正在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常在水邊覓食小魚、貝殼的鷸鳥,伸出細長的喙去啄蚌肉。蚌迅速把殼合攏,將鷸鳥的長喙緊緊地夾住。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曬死。蚌說,我今天不放你,明天還不放你,你就會被憋死。雙方相持不下,這時來了一個打魚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都捉了起來。蘇代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趙王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這就是著名的成語“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由來,至今還被人們常常引用。“借光”這個詞由來已久。據《戰國策·秦策》記載,秦國將軍甘茂對蘇代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條江邊住著不少人家,有一位姑娘家境貧寒,買不起燈燭,便想和別的姑娘們湊到一起做針線活兒。姑娘們嫌棄她,拒絕她來。這位姑娘就說,我可以每晚都先來,打掃衛生,鋪設坐席,為大家提供方便,讓大家一來就能舒適地做活,反正你們的燈是要點的,借給我一點光又有什麼損失呢?姑娘們聽後,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蘇秦死後,蘇秦的弟弟蘇代繼承了蘇秦的事業,開始活躍在戰國後期的政治舞台上,亦名顯諸侯。
以鬼谷子為鼻祖的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的仁義道德大相逕庭。因此,歷來文人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以至以鬼谷子等縱橫家為主題形象的古代藝術品也非常罕見。鬼谷子的形象出現在元青花瓷器上,是和元代的社會思想特徵有密切關係的。
鬼谷子的縱橫思想學說符合春秋戰國變革的歷史大趨勢,即由分裂走向統一。鬼谷子認為在國家分裂時期,臣下要看清歷史發展的趨勢,《鬼谷子·忤合篇》說:“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轉化之,然後以之求合。”鬼谷子的這種思想正好符合了元代蒙古統治者政治上的需要。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一個朝代。《元史·地理志》稱元王朝統一海內,其疆域為“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由於疆域遼闊,多民族融合其中。元朝統治者初期力圖推行奴隸制的生產方式,甚至主張“漢人無補於國,可以悉空其人以為牧地”。後來雖然漸興文治,信用儒術,但對諸子百家思想,對諸如道、佛、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各種宗教也都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並不像漢以後各朝代漢族統治集團那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元代是蒙古人統治的開放性社會,當時中外交通,海外貿易都非常發達,各大城市裡不僅有波斯、阿拉伯商人,還有不少歐洲和非洲的商人。特別是元代瓷器大量外銷,元代汪大淵著《島夷志略》較詳細地記載了元代瓷器的外銷。馬克·波羅在他的《馬克·波羅遊記》中描述元朝宮廷生活用具的色澤時寫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鍍金金屬製成品。”由此可見元代宮廷不大使用瓷器,所以貢瓷就非常少了。在巨額利潤的驅使下,大量精美的瓷器遠銷海外。民族融合、兼容並蓄、對外開放導致了元代社會在思想、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十分活躍,所以諸如鬼谷子、蘇代這樣被歷代正統文人學者和漢族社會倫理道德所摒棄的縱橫家才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精美的外銷瓷器上。
鬼谷子其人忽隱忽現,其書時有時無,其譽或褒或貶,自古神秘莫測。以其故事為圖案的青花瓷罐如今赫然現世,其精美獨特令今人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