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浙江麗水青田縣稻田養魚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最早是由農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魚在稻田裡自然生長,經過長期馴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魚共生系統。古青田縣誌中記載,“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養之”。田魚,是淡水魚中的一種,由鯉科魚類深化而來,有紅、黑、花、白、青、粉等顏色,由於自古在稻田中養殖,故俗稱“田魚”。田魚雖然出自稻田而無泥腥味,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鱗片柔軟可食,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


稻魚共生稻魚共生
2005年4月,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首批四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其核心保護地為山水奇秀、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田魚村”的方山鄉龍現村,這也是亞洲唯一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青田縣標準化稻田養魚面積3.31萬畝,並進一步向“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三十年“田魚進化史”

稻魚共生稻魚共生
稻田養魚這項傳統農業技術根據其發展進程、採取的技術和取得的效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80年以前是傳統散養階段,農戶採取傳統的、粗放的養殖技術,在水源充足的田塊放入少量魚苗,利用田間自然生態因子,田魚自然生長,產量較低,一般畝產5公斤左右,而且田魚產品主要是農戶自給,作為改善生活和招待親朋好友的桌上佳肴,商品率幾乎為零。
第二階段是“五改”推廣階段(1981—2000年),縣政府和有關部門把稻田養魚作為短、平、快扶貧項目,重點推廣“五改”技術:採取溝坑結合、高埂深溝、投餵飼料、魚體消毒和魚病防治,使稻田養魚的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一般畝產田魚十多公斤,高產示範可達七八十公斤,部分田魚開始走上市場,商品率約為百分之十幾。
稻魚共生稻魚共生
2001年至今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縣委、縣府把稻田養魚作為農業主導產業來抓,通過扶持部分基地、農戶、合作組織,以點帶面,逐步推行水泥田埂硬化、高埂平板、投餵飼料等,湧現出一批基地、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如雅林、新彭、馮洋、龍現、仁塘灣、金田村、橫坑村等形成了連片的初具規模的水泥田埂硬化基地。稻田養魚的畝產效益也顯著提高,一般畝產田魚25-50公斤,高產養殖區域如仁莊畝產可達150-200公斤,商品率達到30%左右。最近幾年又迅速擴大稻田養魚區域,產業帶自東向西挺進,如季宅鄉仙人坦、船寮鎮外湖、臘口鎮藍田村等,全縣呈現出一股蓬勃發展的好勢頭。

稻魚共生 相互促進

稻魚共生稻魚共生
稻田養魚種養模式是一個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種養系統,魚在系統中既起到了耕田除草、減少病蟲害的作用,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資源、水面資源、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發展稻田養魚,對推進科教興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通過稻魚基地建設,發揮稻魚互利共生優勢,可以增加魚的產量和畝產收益,稻田養魚產業化經營可使稻魚產品達到質的提高和量的增長,使農民儘可能多的獲得生產上的收益並參與分享加工、流通過程帶來的效益。
稻田養魚還促進了生態環境建設和旅遊休閒農業發展。利用魚除草,施肥,除蟲,防病,降低施肥施藥數量,從而達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目的,促進生態平衡,並通過稻田養魚產業化,建立現代生態種養園區,帶動農家樂、漁家樂的發展。
  稻田養魚產業技術含量不高,受自然災害侵襲風險小,增產、增收、富民的效果明顯,農民容易接受,產業化發展前景良好。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生產和加強市場化建設,推廣休閒化種養是稻田養魚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稻魚共生系統保護和發展

稻魚共生稻魚共生
1.制訂“稻魚共生系統”項目保護規劃。從2005年6月開始,我們開展了制訂稻魚共生系統項目保護規劃的前期調研工作。當年11月,在青田縣舉行了“稻魚共生系統”項目保護規劃研討會,中科院、北師大、華南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專家以及都江堰、龍門石窟等世界遺產保護地的領導參會,共謀項目保護大計,會議委託中科院和浙江大學分別編制規劃大綱。2006年4月,舉行了規劃大綱評審會,浙江省及青田縣有關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參加評審,會議原則通過了兩份規劃大綱評審,並要求中科院和浙江大學深化合作、取長補短,共同編制詳規。
2.深化稻魚共生系統理論研究。中科院、浙江大學等單位開展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多方參與機制、生態旅遊發展、稻魚系統生態作用機制等科學研究,至今已發表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10多篇,深化總結了稻魚共生生產模式,豐富和發展了稻魚共生理論,為稻魚共生系統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
3.啟動核心保護區建設。已投資3400萬元,實施山口—龍現公路改建工程,拉近了核心保護區龍現村與縣城“距離”。加強龍現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實施村莊改路、改水、改廁和綠化、亮化和美化工程,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重視村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嚴禁違章建築、無序開發,儘量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龍現村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共同發展。2006年龍現村被命名為浙江省新農村示範村,為項目保護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稻魚共生稻魚共生
4.繼承發展田魚文化。在春節、元宵節等農村重要節日,開展魚燈表演活動,弘揚傳統文化,豐富農村娛樂生活,活躍節日氣氛。龍現、仁莊等稻田養魚主產區,保持著田魚(魚種)作嫁妝等民間習俗。舉行了田魚鄉野烹飪大賽,以田魚為主題的青田石雕作品不斷湧現,促進了田魚文化發展。
5.大力宣傳稻魚共生系統。中央電視1台、4台、7台,香港明報、香港有線電視台、英國BBC台、國家氣象局一方水土欄目等知名媒體記者到青田採訪報導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美國、日本等20多位國外學者千里迢迢先後到青田調研,極大提高了稻魚共生系統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製作了DVD宣傳片,出版了多冊稻魚共生書籍,印發了稻魚共生知識的檯曆、掛曆,使稻魚共生家喻戶曉、眾人皆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