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魚共生](/img/3/036/nBnauM3X1QTOwkDO1UDOxEzN3ITM4MjNzYzNwADMwAzMxAzL1g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三十年“田魚進化史”
![稻魚共生](/img/9/75f/nBnauM3XwcDO5kjN3UDOxEzN3ITM4MjNzYzNwADMwAzMxAzL1g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80年以前是傳統散養階段,農戶採取傳統的、粗放的養殖技術,在水源充足的田塊放入少量魚苗,利用田間自然生態因子,田魚自然生長,產量較低,一般畝產5公斤左右,而且田魚產品主要是農戶自給,作為改善生活和招待親朋好友的桌上佳肴,商品率幾乎為零。
第二階段是“五改”推廣階段(1981—2000年),縣政府和有關部門把稻田養魚作為短、平、快扶貧項目,重點推廣“五改”技術:採取溝坑結合、高埂深溝、投餵飼料、魚體消毒和魚病防治,使稻田養魚的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一般畝產田魚十多公斤,高產示範可達七八十公斤,部分田魚開始走上市場,商品率約為百分之十幾。
![稻魚共生](/img/4/57d/nBnauM3X3EzN2YDM5YDOxEzN3ITM4MjNzYzNwADMwAzMxAzL2g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稻魚共生 相互促進
![稻魚共生](/img/0/a9e/nBnauM3XwAjN5QDOwcDOxEzN3ITM4MjNzYzNwADMwAzMxAzL3g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通過稻魚基地建設,發揮稻魚互利共生優勢,可以增加魚的產量和畝產收益,稻田養魚產業化經營可使稻魚產品達到質的提高和量的增長,使農民儘可能多的獲得生產上的收益並參與分享加工、流通過程帶來的效益。
稻田養魚還促進了生態環境建設和旅遊休閒農業發展。利用魚除草,施肥,除蟲,防病,降低施肥施藥數量,從而達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目的,促進生態平衡,並通過稻田養魚產業化,建立現代生態種養園區,帶動農家樂、漁家樂的發展。
稻田養魚產業技術含量不高,受自然災害侵襲風險小,增產、增收、富民的效果明顯,農民容易接受,產業化發展前景良好。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生產和加強市場化建設,推廣休閒化種養是稻田養魚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稻魚共生系統保護和發展
![稻魚共生](/img/8/6e3/nBnauM3X1QzN2ADOycDOxEzN3ITM4MjNzYzNwADMwAzMxAzL3g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2.深化稻魚共生系統理論研究。中科院、浙江大學等單位開展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多方參與機制、生態旅遊發展、稻魚系統生態作用機制等科學研究,至今已發表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10多篇,深化總結了稻魚共生生產模式,豐富和發展了稻魚共生理論,為稻魚共生系統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
3.啟動核心保護區建設。已投資3400萬元,實施山口—龍現公路改建工程,拉近了核心保護區龍現村與縣城“距離”。加強龍現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實施村莊改路、改水、改廁和綠化、亮化和美化工程,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重視村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嚴禁違章建築、無序開發,儘量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龍現村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共同發展。2006年龍現村被命名為浙江省新農村示範村,為項目保護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稻魚共生](/img/e/8f2/nBnauM3XwATM5kzM0cDOxEzN3ITM4MjNzYzNwADMwAzMxAzL3g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5.大力宣傳稻魚共生系統。中央電視1台、4台、7台,香港明報、香港有線電視台、英國BBC台、國家氣象局一方水土欄目等知名媒體記者到青田採訪報導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美國、日本等20多位國外學者千里迢迢先後到青田調研,極大提高了稻魚共生系統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製作了DVD宣傳片,出版了多冊稻魚共生書籍,印發了稻魚共生知識的檯曆、掛曆,使稻魚共生家喻戶曉、眾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