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青田縣位於浙江省中南部,甌江流域的中下游,該縣自公元9世紀開始一直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稻田養魚”,並不斷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2005年6月該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遺產環境

青田縣位於浙江省中南部,甌江流域的中下游,縣域總面積為2493平方公里。全縣共轄31個鄉鎮,總人口48.7萬。青田縣是中國有名的僑鄉,有遍布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23萬多人。青田物產豐富,不僅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且擁有石雕工藝品的珍貴原料青田石。最為奇特的是,這個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小縣120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稻田養魚”,並不斷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2005年6月該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浙江青田縣稻田養魚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青田縣誌》曾記載:“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養之。”金秋八月,家家“嘗新飯”:一碗新飯,一盤田魚,祭祀天地,慶賀豐收,祝願年年有餘(魚)。

稻田養魚產業是青田縣農業主導產業,面積8萬畝,標準化稻田養魚基地3.5萬畝,是青田縣東部地區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種養模式生態高效,魚為水稻除草、除蟲、耘田鬆土,水稻為魚提供小氣候、飼料,減少化肥、農藥、飼料的投入,魚和水稻形成和諧共生系統。青田田魚品種優良,肉質細嫩,鱗軟可食,是觀賞、鮮食、加工的優良彩鯉品種。悠久的田魚養殖史還孕育了燦爛的田魚文化,青田田魚與青田民間藝術結合,派生出了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青田魚燈舞。

主要特徵

稻魚共生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稻田養魚,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在這系統中,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鬆土增肥,提供氧氣,吞食害蟲等功能,這種生態循環大大減少了系統對外部化學物質的依賴,增加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種典型的農田生態系統,水稻、雜草構成了系統的生產者,魚類、昆蟲、各類水生動物如泥鰍、黃鱔等構成了系統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稻魚共生系統通過“魚食昆蟲雜草-魚糞肥田”的方式,使系統自身維持正常循環,不需使用化肥農藥,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另外,稻魚共生可以增強土壤肥力,減少化肥使用量,並實現系統內部廢棄物“資源化”,起到保肥和增肥的作用。有分析表明,稻魚共生系統內磷酸鹽含量是單一種植系統的1.2倍,而氨的含量則是單一種植系統的1.3~6.1倍。另外,系統中的魚類還可鬆土,提高土壤通氣性,改善土壤環境。

生存狀況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稻魚共生系統面臨越來越多的威脅和挑戰。雖然稻田養魚能夠節省勞動力,稻魚的共生作用可以免除鋤草、耘田的勞動力投入,但是稻田養魚勞動力不能脫身,人力投入相對較大,因此其效益比較低,這是稻田養魚面臨的最大挑戰。另外,隨著我國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農業和工業效益差距的加大,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年輕勞動力向城市流動是必然趨勢。我們在龍現村所做的實地抽樣調查表明,該村18~40歲的青壯年勞動力僅占總人數的12.5%,而66歲以上的卻占到了20%,青年勞動力多數選擇出國或是到外地工作,很少在家從事農業勞動。同時,年輕一代不願意從事農業重體力勞動,不太懂農業技術、養魚技術,稻田養魚的傳承是一個嚴重問題。與此同時,受經濟效益和糧食問題的驅動,現代農業技術不斷衝擊著傳統的農業生產,稻魚共生系統也不例外。這些都是威脅稻魚共生系統的重要因素。

稻魚共生系統面臨的機遇也很明顯。首先,青田稻田養魚系統被評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地,稻魚共生系統的保護得到了國際組織、國家農業部、浙江省政府和中國科學院的資金和科技支持,其影響力和知名度大大增加,為地方發展提供了很多機會;其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稻魚共生系統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機遇,稻魚共生系統能夠充分利用農戶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畜禽糞便、秸稈、淘米水、爛菜葉、廚房洗涮水、剩菜剩飯等廢棄物,減輕生活環境污染,與“村容整潔”要求契合。稻魚共生系統還是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且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能力,並且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要求有機聯繫,稻魚共生系統所體現的生態文明思想也是“鄉風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農產品的安全問題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安全、無污染的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等。稻魚共生系統所生產出的產品安全、健康,正迎合了消費者的現代需求;最後,稻魚共生系統中稻魚的共生作用能很好地解決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減少化肥農藥的污染。

保護措施

GIAHS試點標識 GIAHS試點標識

近五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浙江大學等研究機構對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進行了系統研究,範圍涉及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農業多功能性、傳統文化、旅遊發展等多個方面,在國內外知名雜誌發表相關文章數十篇,出版的《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叢書》中有大量內容涉及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此外,縣政府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對方山鄉和龍現村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投入,2010年5月還舉行了稻魚共生博物園的修建奠基儀式。與此同時,通過廣泛宣傳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提高了當地居民對稻魚共生系統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了他們的保護熱情,很多村民開始從保護中看到發展的機會,尤其是在有機食品生產和鄉村旅遊發展方面。此外,青田縣農業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內涵也被充分挖掘出來,農業文化遺產旅遊已成為青田主打旅遊項目之一,旅遊知名度不斷提高,遊客量也隨之增加,全縣旅遊收入將在2004年的基礎上出現一個飛躍。

旅遊人數的迅速增加讓當地的居民充分看到了旅遊發展將帶來的巨大收益,因此,龍現村好幾戶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有的養魚大戶“漁家樂”項目每年淨收入達到20多萬元。在看到良好前景後,青田縣藉助農業文化遺產地品牌,對稻魚共生系統相關農產品進行有機產品品牌開發,並具有良好的市場認知度和品牌價值。“青田稻田養魚”被列入世界農業遺產後,活田魚在國外成為搶手貨,銷售量增加,銷售人員由每一兩個月發貨一次變為每個星期發貨一次,並由以前多數作為中餐館的招牌菜變為外國人喜歡飼養的觀賞魚,田魚價格不斷攀升,成為農業文化遺產地品牌效應的生動例子。

青田縣委、縣府高度重視稻魚共生產業發展和文化挖掘工作,成立了縣“稻魚共生系統”項目保護和開發領導小組,成立了稻魚共生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推廣中心,制定了稻魚共生產業發展規劃,出台了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快發展傳統稻魚共生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