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祭海簡介
2008年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百年來,青海湖是居住在這裡的藏族人民心中的“聖湖”。每年,當地藏族民眾都會成群結隊地來到湖邊,用自己的方式來“祭海”,以祈求國泰民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寶瓶是藏八寶之一,是祭海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祭祀物品。寶瓶內部裝有青稞、小麥、豌豆、玉米、蠶豆五種糧食,同時還將珊瑚、蜜蠟、瑪瑙等碾成粉後和這五穀混合在一起放入寶瓶,最後還要放入經幡,然後由活佛加持系帶。在祭海儀式中,民眾將承載著自己心愿的寶瓶投入青海湖,以祈求自己的心愿能夠實現。
沿著長999米的木質棧道走向祭海台,越來越多的藏族民眾手裡捧著用穀類製作而成的寶瓶。他們站在祭海台上,掄圓了胳膊將寶瓶投到青海湖裡,也將自己的心愿送了出來。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裡,一個個生態寶瓶在水面上飄浮著,那不僅許有藏族民眾祈求國泰民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的心愿,也是他們保護神湖的一片心意。
青海湖祭海淵源
祭海活動起源於雍正年間。雍正二年,大將軍年羹堯率部平定青海蒙古族首領丹津叛亂,追擊叛軍到青海湖時,大軍飲用水開始出現短缺。而此時遠處所來一隊騎兵所騎戰馬中,有幾個馬蹄正踏到了地上泉眼,頓時噴涌而出的淡水解決了軍隊飲水問題。士氣大振的將士們一鼓作氣,殲滅了叛軍。雍正帝聽聞後,詔封“靈顯宣威青海湖”,御賜神位,安放到青海海神廟內並詔於每年秋八月(農曆七月十五日)定期祭海,從此便開始大規模祭海活動。青海湖祭海傳承
祭海就是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傳統。原來信仰薩滿教的蒙古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尤其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神。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風俗,清代以來對青海湖的祭祀活動更具規模及宗教色彩。與此同時,環湖地區的藏族人也參加這項祭祀活動。
如今,青海湖的祭海儀式已全部藏化。對於藏族同胞來說,青海湖祭海是件非常神聖的事情,就如同他們馬年轉神山,羊年轉聖湖。而大規模的祭海儀式一年就一兩次,如能趕上青海湖邊8大活佛主持的祭海儀式,那便是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