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

青海海北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境東北部,北與甘肅省毗鄰。海北古代是西戎、羌、吐谷渾等民族雜居交錯之地。時至今日,海北境內除漢族外,尚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生活在這裡。這裡曾經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在此成功地誕生了第一顆核子彈和氫彈。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在雄奇壯麗的祁連山腹地、聞名遐邇的青海湖北岸,有一片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7%,平均海撥3100米以上,東西長413公里,南北寬261公里,方圓3.47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這裡曾經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在此成功地誕生了第一顆核子彈和氫彈。這裡就是西部歌王王洛賓先生創作著名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時的採風地──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北州位於青海省東北部,東經98°05ˊ─102°41ˊ,北緯36°44ˊ─39°05ˊ。

歷史沿革

海北州古代為羌族居地。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驃騎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漢軍進入湟水流域,羌人遷至祁連山下放牧。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定“西海郡”,轄海晏、剛察等地區。後因王莽篡政紛亂,郡邑廢棄。東漢永元十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定“西海郡”,轄海晏、剛察等地區。後因王莽篡政紛亂,郡邑廢棄。東漢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復置“西海郡”(以上見《西寧府新志》)。晉和十六國時(公元265-420年),設定西平郡,海北州屬西秦、北涼、南涼統治(見《甘肅通志稿》)。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臣(駐西寧)管轄之下。同時,築起了大通(今門源縣城)、白塔(今大通縣城關鎮)、永安(門源縣城西北55公里處)3城,在今門源縣城設“大通衛”,轄永安營和白塔營,屬西寧府管轄。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遷衛於白塔。清乾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改衛為縣治。1929年,青海建省後,劃達坂山以北設定門源縣,祁連地區和原屬西寧府的仙米、珠固劃歸門源縣。1939年,設祁連設治局。1943年,海晏建縣。剛察為教蘭理事轄區。 1949年11月,海北各地相繼解放。1953年12月31日,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轄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剛察縣、海晏縣。1995年5月20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改海北藏族自治區為海北藏族自治州。

行政區劃

全州轄4縣(門源、祁連、剛察、海晏縣),3場(托勒牧場、青海湖農場、同寶牧場),34個鄉鎮(其中,牧業鄉19個,鎮政府3個)。省駐州單位有浩門農場、門源種馬場、三角城種羊場、祁連山銅礦、熱水煤礦等。州府於1993年7月從門源縣浩門鎮遷至海燕縣西海鎮。

人口民族

海北州地域遼闊,人口稀少。1999年全州總人口為25.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2萬人,非農業人口為6.12萬人。人口密度為7.63人/平方公里。海北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有藏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23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7.83%。其中:藏族5.38萬人,占總人口的21.31%;回族7.11萬人,占28.2%;蒙古族1.2萬人,占4.7%;其他少數民族0.9萬人,占3.56%。

文化遺產

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地方。遠在數千年前,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古代文化和建築物遺址。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和勞動人民辛勤發掘,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經青海省人民政府先後公布的有36處。其中,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西漢西海郡治龍夷城(今海晏縣三角城)遺址1處,於1988年1月13日公布;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1處:門源縣北山鄉唐代金巴台古城、浩門鎮東南宋代門源古城、克圖鄉巴哈村唐代崗龍溝石窟寺,克圖鄉克圖村宋代克圖古城,祁連縣峨堡鄉(峨祁公路18公里處)宋代古三角城、扎麻什鄉約文化夏塘台遺址。1989年7月至8月,青海省文化廳文物處和省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發掘隊,對海北州剛察縣磚瓦廠內的石棺墓地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考古挖掘,共清理墓葬40餘座,出土文物700餘件。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骨針、銅刀、銅箭簇及海貝等,定為卡約文化遺址。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剛察等地陸續發現古代岩畫和祁連縣扁都溝岩畫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