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

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

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前身是中國鋁業公司青海企業公司子弟學校,原名為青鋁中學和青鋁國小,始建於1985年,2006年5月26日正式整體移交青海師範大學管理,更名為“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

基本信息

教學資源

青海師大三附中 學校校牌揭儀式青海師大三附中 學校校牌揭儀式

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是青海省省級一類中學,是全省首批標準化學校之一。學校坐落在青海省西寧市寧張公路24公里處(青海鋁廠生活區),占地65畝,擁有國小校區,中學校區,學生宿舍樓,學生食堂,建有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閱覽室、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電教室、多媒體電教室、教室配有多媒體教學設施,學校十分重視現代信息化技術的建設,已建立校園網及多媒體教學平台,所有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網路教學設施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教學設施齊全、優良。

學校規模

青海師大三附中 校門一角青海師大三附中 校門一角

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現有教職工120名,高級教師56名。在校學生1400多名,35個教學班。自1986年建校以來,中考和聯考年年取得優異成績。20多年以來,學校為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對外貿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全國知名重點高校輸送了大批的優秀畢業生。我校將秉承歷史,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優良的辦學條件,服務於社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學校現有中學、國小兩個校區,校園總建築面積11202.66平方米,總占地面積65畝。擁有理、化、生實驗室、閱覽室、語音室、多媒體電教室、學校十分重視現代信息化技術的建設,已建立校園網及多媒體教學平台,所有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網路教學設施;學校現有35個班級,(中學16個班,國小19個班),在校學生1389人,(中學576人,國小813人),其中高中學生實行寄宿制管理;現有教師120人,高級職稱56人,中級職稱44人。

辦學理念

校園環境一角校園環境一角

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教師的發展,一切為了學校的發展”為辦學宗旨,倡導“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求實、求是、求精”的教風和學風,確立“優良加特長”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責任與自主”的教學模式,全面進行教育改革,積極推行素質教育。教職工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的改革,構建起了務實高效的內部管理機制;建立了完善的後勤服務體系,提高了為教學、為師生服務的質量和辦學效益。
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狠抓教學質量,全體教師循循善誘,無私奉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和教科研之中,多方面、多層次的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能力,使學生在各個方面主動發展,辦學以來我校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校已成功舉辦兩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辦學特色

師大校領導來我校視察工作師大校領導來我校視察工作

1.高一開辦理科火箭班,加強教師配製,最佳化課程設定,側重理科教學。
2.發揮英語教學特長,開設英語實踐課,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和口語水平。
3.實行全封閉式住宿管理,學校設有學生公寓,大眾食堂和清真食堂,配有生活指導教師,食宿設施優良。
4.小班教學,每班限額45人,有利於師生互動,實行育人導師制度,有利於學生管理。

歷史沿革

歡迎儀式歡迎儀式
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成立大會於2006年5月26日下午在青鋁賓館二樓會議室隆重召開。青海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段宏偉西寧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劉純生,青海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張建國,副經理王克,中鋁青海分公司副總經理朱永松,青海師範大學副校長何波、副校長趙燕武、書記助理、組織人事部部長張雄偉、基礎教育領導小組副組長、青海師大附屬中學校長王鋒、財務處處長劉青、校辦公室副主任侯宏生等出席大會,附屬第三中學全體教職員工參加了大會。大會由青海師範大學副校長趙燕武同志主持。
在附屬第三中學的成立大會上,青海鋁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經理王克做了講話。他指出,原青鋁中學、青鋁國小與青海鋁業結下的深厚友誼不會變,祝願附屬第三中學越辦越好。青海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段宏偉在講話中指出,希望青海鋁業繼續支持和幫助附屬第三中學,青海師範大學要充分發揮優勢資源努力辦好附屬第三中學,附屬第三中學要在青海師範大學的領導下,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切實提高辦學質量。附屬第三中學新任副校長尹紹剛作了發言,表示一定要儘快熟悉工作,帶領全體教職員工開拓進取。
成立大會的最後,青海師範大學副校長何波就附屬第三中學的辦學規模、領導班子、師資培養、人事和財務管理及企業職工子女的就學等內容作了講話。他指出,青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三中學將按照省屬重點中學的標準辦學,要牢固樹立質量意識,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質量求認可,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同時,強調必須要首先滿足對原企業職工子女的就學需要,辦好附屬中學,辦出人民滿意的教育。

校園文化

途徑和方

學校教學樓一角學校教學樓一角

(一)以學生為本,調動廣學生主動性,積極參與。讓課外生活豐富多彩,生動活潑。
(二)校園文化建設要注重實踐性與操作性。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特別是實際訓練成會學習、會生活、會工作、會合作的人。
(三)網路建設與管理不可忽視。網路、電腦是人們獲得知識、信息新的手段與方式。也是交流思想,談心交友的無拘無束的場合和自由的天地。
校園精神是指一所學校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為謀求生存和發展,在傳承學校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根據現在的辦學條件,提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目標和發展目標。她的核心是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經過學校長期的校園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澱、整合、提煉,形成廣大師生員工共同的理想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傳統、學術風範和行為準則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

積極作用

網路機房網路機房

(1)導向作用。校園文化,特別是培養目標、校訓、校風,就是一面鮮明的旗幟,它引導著廣大青年學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2)規範作用。一方面,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維護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的舉止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學校的獨特節日(如校慶)、典禮、儀式等,以學校群體價值觀和群體行為規範的方式薰染著學生。

(3)篩選作用。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以及在它影響下形成的集體心理定勢,對一切外來信息、社會影響有篩選的作用。這種篩選作用源於校園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它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但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表現出較大的堅定性和獨立性。

(4)凝聚作用。校園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樹立一種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從而對青年學生形成一種無形的向心力,把學生的行為繫於一個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優良的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不僅表現在師生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榮譽感;也表現為社會的矚目和認可。

(5)塑造作用。校園文化是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浸染其中的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使他們各自的組織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揮,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個性與潛能。這自然也同時拓寬了知識面,調整了知識結構,更重要的還培養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包括控制情感的理智態度,承受失敗的責任能力等等。這些根本上促使學生逐漸擺脫依附感,確立自己在社會關係中的主體地位,也形成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心態。所以,校園文化使青年學生在深層心理結構中,把校風傳統轉化為自己的價值體系,從而完成世界觀的確立和人格的初步成熟。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對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其綜合素質是極為重要的。學生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他們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及年齡心理特徵,都使他們嚮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尋求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圍。高尚的文化生活,必須是向上的充滿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時代的氣息。因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把娛樂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潛移其品性、培養其情操、塑造其靈魂,作為指導思想,在種種校園文化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逐步孕育一種勤儉節約、勤奮苦讀、集體利益至上的氛圍,使校園內充溢高尚的文化學術氣氛。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於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社會競爭能力的提高,對於開發學生智力,擴學生視野也是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功能與任務

生物物理實驗室生物物理實驗室

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
首先是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再次,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術報告,造成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薰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天天向上的人。

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一句話就是有助於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即體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園地,在這裡我們的一切教學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師生參與的活動,都應以學生的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人才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說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

文化特徵

生物標本   生物標本  

第一,互動性。校園文化是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這裡教師的作用,學校領導的作用,即教師的教師作用是關鍵。領導者的辦學理念、辦學意識和行為對師生員工的影響不可低估,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滲透性。校園文化,象和煦的春風一樣,漂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教師、學生、員工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

第三,傳承性。校風、教風、學風、學術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或數代人自覺不自覺地締造的,而且代代相傳,相沿成習。似乎有一種遺傳因子。
任何一種校園文化,一經形成之後,必然傳承下去,不因時代、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當然會有所損益。然而其精神實質卻是永續的,永生的。

校園文化的含義

0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範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由於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範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校園文化對於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培養良好的校風,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校沒有了千萬個朝氣蓬勃的學生,無論多么英明的領導團體多么紮實的硬體設施多么雄厚的師資隊伍都不可能使得一個學校的校園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而特定到校園文化特別是大學校園文化,同樣的思路,大學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其本質是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在這種由大學生自己為主體營造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中,有校園特色的人際關係、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學生參與的報刊、講座、社團及其他科學文化體育活動和各類文化設施會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徵充盈著大學校園的各方面建設,從而使得大學校園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校園文化活動是自發的,也是自覺的,是受社會生活影響也受自我心靈主宰的,是無處不在的,是充滿現代意識的,也是反映大學生複雜心態的;是心靈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滿創造力的;是受著時代文化潮流影響的,也是苦樂兼備的。人生與社會、理想與追求、情與愛,都會在校園文化中表現出來。擾人心懷,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誘人墮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