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無主

青春無主

《青春無主》是國慶六十周年獻禮作品,長篇知青題材小說。作者劉海,來自成都,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青春無主》以樸實精彩的筆調,藝術而又真實地再現了共和國歷史上那段人所共知的知青歷史。

作者簡介

劉海,1952年生,男,筆名海笛,四川成都人。1969年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當知青五年,後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畢業後,當中學語文教師16年,後調入成都市級機關。從小酷愛寫作,先後有詩歌、小說、散文等百餘萬字發表於各報刊雜誌,有十餘篇文章獲獎。2006年在人民網開通部落格,先後兩年被評為強國部落格十大男魅力部落格。

內容介紹

“文化大革命”期間,父母被關進牛棚,16歲的文笛無奈地來到農村,開始了他長達五年的知青生活。在農村的五年中,他經歷了青春期的的迷茫和絕望,苦難的生活讓他學會了思考。他認真勞動,和農民打成一片,教過農民夜校,參加過農村宣傳隊,接觸過麻風病人,辦過有問題子女培訓班。後來“愛”上了比自己大十幾歲的有夫之婦,在愛中感受到了愛的無私和偉大;跳過豐收舞(偷農民的菜),打過架,唱過“反動歌曲”,混過火車。最後在參軍、招工中雖經過農民多次推薦,但均因家庭政審“不合格”而無望,最後鋌而走險想偷槍到緬甸參加游擊隊……

所有這些經歷與苦痛讓他絕望,青春期的無助和對自己青春的不能做主充分顯現。個人的命運無法擺脫時代的大潮,只能隨著時代的潮流而動。幸好後來他接觸了文學,從中受到了啟發,是文學讓他在歷史的河流中尋找到了自我。一個人無聲地和命運抗爭,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內心的堅持和對生活的熱愛,讓他最終走向了回城讀書之路……

圖書目錄

目 錄

一 告別美好的夢

二 生活的適應

三 龍飛的那些花花事兒

四 只要糧食不要命

五 一封沒有署名的來信

六 酒醉後的“豐收舞”

七 我給農民當老師

八 遙遠的回家“路”

九 家的記憶

十 後山神秘的老人

十一 我們是毛主席的紅衛兵

十二 大啖瘟豬肉

十三 三哥和他的情人

十四 夜晚的歌聲

十五 會理縣城的故事

十六 等待中的失望

十七 夢中的熱吻

十八 愛上有夫之婦

十九 驚險的逃票

二十 偷槍

二十一 心中的金薔薇

二十二 “白卷先生”張鐵生

二十三 殺自己的豬讓農民吃

二十四 終有夢圓時

後 記

圖書代序

(文)魏曉霖

《聖經》上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人在森林中遇見一隻飢餓的老虎,他慌忙逃跑,老虎窮追不捨,最後被老虎追到了懸崖邊。與其被老虎吃掉,還不如跳崖,也許還有一線生機。想到這他就跳下了懸崖,結果卡在了一個結滿梅子的樹上。他聽到懸崖下獅子的吼聲,又看見有一黑一白的兩隻大老鼠在交替啃咬梅子的樹幹,他陷入了絕境,心反而平靜了。心想被老鼠咬斷樹幹跌死,總比被葬身獅口好,於是他找了一個三角形的樹丫,坐了下來,摘了些梅子吃,想到遲早都是死不如好好睡一覺。吃了梅子後,這個人閉上眼睛便進入了夢鄉。一覺醒來,黑和白的老鼠不見了,老虎、獅子也不見了。原來在他熟睡時,老虎按捺不住,衝著他跳下了懸崖,摔下了深淵,老鼠被老虎的吼聲嚇跑了,摔下山崖的老虎與獅子咬斗,雙雙負傷逃亡了。

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就像飢餓的老虎,一直追趕著我們;死亡就像兇猛的獅子一直在懸崖盡頭等待我們;白天、黑夜交替如同黑、白老鼠,在不停地用力咬著我們暫時棲身的生活之樹。

苦難之中的感知,比歡樂的體味更刻骨銘心。苦難的經歷可以是人的寶貴財富,也可以是人的負資產。只有有著積極人生的人,才可以獲得這筆財富。當我們以不屈的意志去對待苦難並戰勝苦難時,我們就會在苦難的洗禮下,讓生命充滿成長的快樂,並讓生命在苦難中幻化出瑰麗的色彩,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信仰就更為堅強。

知青生活是新中國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景觀,是千百萬知識青年演奏出的一部雄渾悲壯的命運交響曲。他們之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雨歷程,而每個人又都是一部書。在人生的天平上,唯大波大瀾大苦大難分量最為沉重。千百萬知青曾經共同擁有這段歷史的歲月,被這段特殊時代的烈火焚燒過、鍛造過。千萬年後,我深信人們在廢墟深處發現我們這一代的化石和遺骨時,還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遺物中發現歲月的烙印,凹凸殘缺地映照出知青歲月的真實痕跡。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千百萬知識青年以其青春年華譜寫的這一頁,將被用大字斧劈刀刻在祖國的泰山之頂的石壁上,與中華永存。

我在大學是學文學的,對文學有著割捨不斷的情愫。自從多年前做了劉曉慶的長篇自傳體紀實文學作品《我的自白錄——從電影明星到億萬富姐兒》一書的出品人後,就少涉足文化市場方面的事了,但我本質上還是一個文化人,還一直注意著文壇上的些許事情。

海笛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我所欽佩的、我所讚美的、有著積極人生的人。他是我四川的同學,與他交往是在四川師範大學讀書的日子。我來自工廠,他來自農村,我們都來自攀西(攀枝花、西昌)地區,故心貼得很近,彼此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我們常常在有星星夜晚的校園裡談著文學,談著人生,談著未來。

讀海笛的長篇知青紀實小說《青春無主》後,我被深深地震憾了。又一次陷入對人生、對命運的沉思。看來我們這代人只有一個共同的宿命,那就是生於苦難、死於憂患。

海笛懂得尊重人生。那種浸透了苦澀和甜酸的人生,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屬於自己,任何一部分都是千金難買。在閱讀中,一種深深的感動,作家的記憶,對生活執著的依戀,已融入了字裡行間,只有珍惜人生的人,才會如此毫無功利地用心寫就這些經歷。激情燃燒的歲月給了我們難忘的回憶,曾經的往事既豐富了閱歷,又使我們面對人生多了一份自信和從容。正如人民網強國部落格那位叫雲兒的網友所說:《青春無主》“如陳年的一壺老酒,會辣你,嗆你,但最終也會醉你。”

我相信,這是當代中國文壇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全景式的文學大書。

名家推介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其實我們知青時代大有作為的只是個別人,能夠記錄下歷史的作品永遠都會有價值。

——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鄧賢

知青歲月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記憶,它留下這代人成長的腳跡,留下了這代人一段最壯烈的歷史。作品還原了當年知青的故事,讀來倍感親切。

——作家 田子鎰

在時代的潮流中,個人的命運其實是很卑微的。而在那場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被滾滾的洪流吞噬掉的許多年輕的生命也是最讓人難過的。所以我希望在我們國家發展的歷程中,再也不要出現這樣的潮流了。

——劉曉慶《我的自白錄》策劃 魏曉霖

媒體報導

成都晚報:作家劉海新作問世 《青春無主》講述知青故事

在網路連載點擊率突破百萬後,成都作家劉海的長篇知青小說《青春無主》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小說之所以能自網路走紅隨即落地成書,全憑作者對當年知青生活的細膩傳神刻畫。

劉海,1952年生,男,筆名海笛,四川成都人。《青春無主》能傳神地勾勒出當年的知青生活,與作者的親身親歷密不可分。1969年,劉海曾到涼山當了知青五年,而《青春無主》的靈感也正是源於這五年的知青生涯。小說著筆於中國西南攀西高原會理縣插隊的成都知青生活。會理縣地處金沙江與安寧河“三角區”的攀西高原,東西是高山、西南邊是金沙江大峽谷。在這個特殊的地域環境中,成都知青被分散在山高林密、漢彝雜居的各生產隊,因為有別於“集體戶知青”,被戲稱為“散裝知青”。《青春無主》獨特的視點就是在這裡。在矛盾和衝突中,社會底層小人物對人性的呼喚,對和諧社會的渴念以及躁動不安的情緒和思想解放萌動的微微波瀾,成為小說一大亮點。

除了這部小說,作家劉海今年來屢有作品問世,包括詩歌、小說、散文等百餘萬字發表於各報刊雜誌,其中有十餘篇文章獲獎。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人民網開通部落格後,劉海還曾先後兩年被評為強國部落格十大男魅力部落格。 (記者 徐力)

華西都市報:成都作家推《青春無主》再掀“知青文學”熱

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成都作家劉海的長篇知青小說《青春無主》,在文壇上再次掀起“知青文學”高潮。此前,劉海在人民網強國部落格上連載這部長篇知青小說時,就十分引人注目,網上點擊率達百萬人次。

1952年出生的作家劉海,筆名海笛,四川成都人。1969年到涼山當知青五年,後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畢業後當中學語文教師16年,後調入成都市級機關。劉海從小酷愛寫作,先後有詩歌、小說、散文等百餘萬字發表於各報刊雜誌,有十餘篇文章獲獎。2006年在人民網開通部落格,先後兩年被評為強國部落格十大男魅力部落格。劉海的長篇知青小說《青春無主》,著筆於中國西南攀西高原會理縣插隊的成都知青生活。會理縣地處金沙江與安寧河“三角區”的攀西高原,東西是高山、西南邊是金沙江大峽谷。在這個特殊的地域環境中,成都知青被分散在山高林密、漢彝雜居的各生產隊,因為有別於“集體戶知青”,被戲稱為“散裝知青”。《青春無主》獨特的視點就是在這裡。在矛盾和衝突中,社會底層小人物對人性的呼喚,對和諧社會的渴念以及躁動不安的情緒和思想解放萌動的微微波瀾,成為小說一大亮點。 (記者 胡曉)

成都商報:成都作家寫知青小說走紅網路

家庭與生活報:磋砣歲月中的人性覺醒 ——讀劉海長篇知青小說《青春無主》

□馮榮光

“知青文學”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始,以葉辛、梁曉生等為代表的知青作家群在中國文壇嶄露頭角,其作品《磋砣歲月》《今夜有暴風雪》《雪城》等知青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後,產生了轟動效應,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九十年代以鄧賢為代表的知青作家,其《中國知青夢》、《中國知青的終結》等作品,將知青題材引向更為廣泛的領域,將“知青文學”推向了又一新的高潮。

2000年以後,“知青文學”由高潮漸漸地趨於平緩。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成都作家劉海的長篇知青小說《青春無主》,在文壇上再次掀起“知青文學”高潮,引起廣泛關注。在此之前,劉海在人民網強國部落格上連載這部長篇知青小說時,就十分引人注目,網上點擊率幾達百萬人次。

劉海長篇知青小說《青春無主》,著筆於中國西南攀西高原會理縣插隊的成都知青生活。會理縣地處金沙江與安寧河“三角區”的攀西高原,東部是海拔3900多米的貝母山和海拔3300多米的大雪山,西面是龍肘山,西南邊是金沙江大峽谷。在這個特殊的地域環境中,成都知青被分散在山高林密、漢彝雜居的各個生產隊,因為有別於“集體戶知青”,被戲稱為“散裝知青”。《青春無主》獨特的視點就是在這裡。

小說以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為背景,展現了川滇交界的高山深谷中漢彝民族生活原色,知青就像放入這潭平靜池水中的鰱魚,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和生活習慣。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不同性格的衝突、對抗、矛盾、融合中演繹出“草根階層”的人生百態。小說將筆觸深入到社會最底層,刻畫了社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草根人物,在幻與滅、生與死、愛與恨、苦與樂交織中對人生的思索和對命運的抗爭。小說中的知青、公社幹部、婦女主任、鄉村教師、村姑、社員、鐵路工人、城市小市民、紅衛兵、“群專”隊員……既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又有鮮明的個性。在產生悲劇的年代,在人性遭受“萬炮齊轟”的大批判歲月,劉海在作品中傾注了豐富的感情,通過大量的生動的細節描寫,揭露和鞭撻了醜陋的靈魂,謳歌了人性中沒有泯滅的良知。所以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像草葉上的露珠一樣鮮活,這就是劉海成功之處。作品中所塑造的文笛、滾龍、乾媽、秀玲、秋菊、玉子娃、三哥、麻瘋病人、王靜等人物有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帶著中國西部特徵的“草根人物”形象,對豐富中國當代知青文學無疑是一大貢獻。

作家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對死水一潭的社會生活作了全景式的描述,展現那個時代形形色色的人物命運,小說跌宕起伏,發人深思。在磋砣歲月的年代,人們對生存、對理想、對愛情、對人性、對善惡、對美醜、對社會危機的種種思索,在矛盾和衝突中,社會底層“小人物”對人性的呼喚,對和諧社會的渴念,以及躁動不安的情緒和思想解放萌動的微微波瀾,成為小說一大光點,因而作品更富於藝術的真實性,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網友評論

《心中的日月》

文)劉化雨

某年去阿壩藏區的路上,我看到一個磕長頭的藏族漢子,手戴護具,膝著橡膠護膝,前身掛一毛皮衣物,塵灰覆面。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他要到哪裡去。飛馳而過的汽車,顯然並不影響他的朝拜,他就這么突兀地出現在曲曲折折的山路間,出現在我們早已經疲憊不堪的旅途上。

“這人是要去哪?”我問同行友人。

“拉薩。”他只是懶懶地回答了一句,便繼續睡覺不在理我。

拉薩?從這裡到拉薩?少說也有幾千里,這要走到什麼時候才到?我心中立刻升一個巨大的問號,忍不住探出車窗外回望。漫漫長路上,留下磕長頭朝聖者的身影。執著、虔誠,不容置疑。

磕長頭,是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信徒們從遙遠的故鄉開始,沿著道路,不懼千難萬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薩朝佛。磕長頭的信徒絕不會用偷懶的辦法來減輕勞累,遇有交錯車輛或因故暫停磕頭,則劃線或積石為志,就這樣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堅強的信念,步步趨向聖城拉薩。

我爸的長篇知青小說《青春無主》在多方的努力下,終於能在共和國60周年之際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人民日報出版社,分量可想而知,這打心底是值得快樂和慶祝的事情。

寫小說,尤其是寫長篇小說,用第幾人稱、需不需要整體構架、完整故事性、強烈矛盾衝突、寫作技巧和寫作手法?我一直在成書前的修改和我爸溝通和討論。《青春無主》,我算是計畫成書後第一個的讀者,沒有常用小說慣用寫作手法、華麗的辭藻、過多的修飾,我對這點頗有微詞,我爸堅持他的語言風格不讓我大動干戈。

我爸屬龍,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家庭出身原因(祖上是有幾匹山)16歲下鄉,老三屆知青,在涼山州會理縣的一個小山村當了6年知青。

我少年時,我爸教育我的口頭禪“我16歲都下鄉了,你看你一天到黑在搞啥子(成都話:一事無成的意思。),不務正業!”這句話,一直伴隨到我上班多年後。

我從小對文字沒什麼興趣,我最感興趣的是自然(國小的自然就是生物、物理、化學的綜合科)。因為住在學校,我在暑期的最大愛好就是“耍沙挖陷阱和一個人觀察螞蟻洞並給螞蟻洞灌水搞破壞”。可惜這個事情,到了我6歲上了國小,有所改變。我爸不準我“耍沙挖陷阱和一個人觀察螞蟻洞並給螞蟻洞灌水搞破壞”。他要求我開始背唐詩三百首。我的天,我才6歲噠,國小一年級,拼音都還沒有學完,背啥子唐詩嘛。

一到暑假,早上,我爸先給我讀幾遍,然後我自己注音,中午睡覺起來,2點就開始讀,讀不到的,就問他,他再教,然後5點鐘的樣子,必須背下來,背不到就不準出去“耍沙挖陷阱和一個人觀察螞蟻洞並給螞蟻洞灌水搞破壞”。這大把大把的童年時光啊,就都灑在著唐詩三百首上面了。運氣好吧,遇見熟悉的我爸爸經常開玩笑的唐詩(比如:我媽把東西摔到了地上,我爸爸就說“瑤台失手玉杯空”,當然如果是我把東西摔到了地上,這個性質是不一樣的哈,沒有唐詩開玩笑的。)這些他經常掛嘴巴的唐詩,我耳熟能詳稀里糊塗地背下來,抓緊時間下樓,還能耍個把小時的“耍沙挖陷阱和一個人觀察螞蟻洞並給螞蟻洞灌水搞破壞”。倘若是生疏的,全靠注音的和一邊問一邊讀的,晚上《變形金剛》都看不成,明兒還得三首一起背(前日一首,昨天一首,今天一首),依此類推,溫故知新。

我大學學的是中文,這時才開始正規地系統地學習到文字和語言,這才理解到自打小就能背誦唐詩不光是有糖吃和能“耍沙挖陷阱和一個人觀察螞蟻洞並給螞蟻洞灌水搞破壞”的好處。

我想我從小“耍沙挖陷阱和一個人觀察螞蟻洞並給螞蟻洞灌水搞破壞”,儘管我想但可能也不一定能成為法布爾那樣的人。有些事情你站在當時和自己的立場來看,是很難說給你清楚講明白的。我爸用他的“國民黨脾氣”讓唐詩300首成為了我童年“慘痛的記憶”,包括我高中選擇學理科在全班有14個保送生,排名一直屬於倒數,身心分裂這件事情上,你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

依稀記得,小時候,我爸有兩個習慣,一是每天下班回來,都高高興興帶著新買的書,一吃了飯,就開始看書;二是總是寫文章,睡得晚,卻起得早。

這第二點,我是深有體會,因為年紀小,每天晚上固定時間我爸就要叫我起夜,以免“天亮了喔泡尿在床上(成都話:我爸的口頭禪,意思是事情失敗,差點就成了)”,以至於我養成了習慣,有時候冬天的晚上到時間就自然醒了,看見我爸披著厚厚的破棉襖,仍然伏在案頭奮筆疾書。

早上我負責拿牛奶,我爸又很早叫醒我,他從來不睡懶覺。我每次拿牛奶回來,也就7點左右。廣播有一檔節目,我爸每天都聽。有時候,他會拿著電台寄給他的用稿通知單,告訴我們又他的文章發表了,然後我們一家人就圍在收音機旁,一邊吃早飯一邊聽廣播裡播出我爸的文章。我爸拿著文稿和筆,做著記錄。後來,我才明白,他是看稿子裡,哪些文字編輯用了,哪些文字編輯沒有用,以便以後寫文章的時候注意。

後來,有了報紙,有了雜誌,我爸常有文章發表獲獎。05年,因為我工作原因,給我爸開了一個部落格, 06年我爸又自己在人民網強國部落格開博,就是現在的“海笛老三屆千尋”。短短三年時間,就從完全一個“電腦白痴”,成為了連續兩年人民網強國部落格十大男魅力部落格。

時光飛逝,《青春無主》小說裡面的一些情節和段落,就有以上所列事跡中,幾十年的積累的文字。

我爸在《青春無主》的後記中寫到:“我的工作是與文字打交道,看文章編書稿,為他人做嫁衣,只有利用晚上﹑周末﹑節假日寫自己喜歡的東西。故《歲月留痕》,時時被手頭的工作所中斷,斷斷續續寫了多年。”

多年? 真是漫不經心淡淡的一句。

06年我出了一本長篇小說,算是目前我在文學這條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一步。起初,我是有些飄飄然的,加上大學學的是藝術,便長期以青年作家和文藝青年自居。文學是既讓人痛苦又讓人執著的,其實現在看來,《撕破臉》這部小說,不過是我戰勝自己的勝利;不過是我最終選擇了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祭奠我的青春和夢想,作為逃避現實的方式。

我記得我爸給我講過《金薔薇》的故事,講到了老清潔工,年復一年的積累金沙打造金薔薇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巴黎,老清潔工夏米,他的朋友死了,留下一個名叫蘇珊娜的小女孩,朋友要求夏米幫助他把小女孩撫養成人。為了讓小姑娘過得更快樂,夏米時常講故事給她聽,曾經講到了一個關於金薔薇的故事。他告訴蘇珊娜,金薔薇能夠給人帶來幸福。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蘇珊娜離開了他。十多年後他們相逢,蘇珊娜已經是一位貴婦人了。她向夏米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埋怨丈夫的輕薄庸俗,最後她含淚說:“要是有人能送我一朵金薔薇該有多好,我就會是一個幸福的人了!”

從此以後,夏米每天拖著衰老的身軀,到每一個首飾作坊去清掃灰塵,並把它們收集起來,帶回家從中篩選金粉。十年如一日,他終於用收集到的金粉打造成了一朵金薔薇。然而,直到此時,他才知道蘇珊娜早已遠走美國而杳無音訊。

不久老人去世了,在他的枕頭下,人們發現了一朵散發著微光的金薔薇……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朵金薔薇,它會讓我們過得充實,給我們生存的意義,讓我們理解、接受和給予人性的美好,讓我們的生活和心靈都充滿真情的陽光。

當我在修改《青春無主》時,再次在章節中,讀到這樣的文字,我的眼淚不禁流淌了下來。為父親的文字感動,為他的執著、虔誠而感動,同時也為自己感到慚愧和難過。

父親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所經歷的那段歷史,是我們這代人漸漸淡忘的,我們不了解,似乎也覺得沒有必要了解。但正如強國部落格博友一文所言:

“評價歷史,應該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上,辯證地去看待它;如果老是帶著有色眼鏡,用偏激的觀點去看,難免會差之絲毫,失之千里。

有些知識分子,是典型的投機分子,當某個領袖人物或政黨提出某項重大理論決策時,他們唯恐力所不及,用盡渾身解數,用他三寸不爛之舌和筆桿子,從各個方面、高度,角度,去證明領袖、政黨理論政策的全面性、唯一性和正確性。日後,當實踐證明某個領袖或政黨的理論有錯誤時,恰恰又是這些所謂的馬列主義者,勇敢地站出來,反覆證明它的片面性、唯心性和錯誤性。

難道這樣的歷史人物我們還見得少嗎?

歷史不容否定。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一項重大決策,主客觀因素很多,並非如有些人說的,是毛澤東個人的錯誤。客觀地說,它是黨中央的集體決策,即便現在很多的執政者,當年也都曾是他的熱情擁護和堅定支持者。

知青歷史是一部眾說紛雲的歷史,他站在歷史的高度上,用心寫作的長篇小說《歲月留痕》(《青春無主》之前在強國部落格連載曾用名),他用自身親歷的事件,用一個個小故事、小人物,將他們呈現給博友。我讀過不少知青作家寫的書,虛偽性太強。應該說,海笛書中描寫的人物,沒有那種奇特的戲劇色彩,讓人感到有很強的真實性和可讀性。他的文章樸實簡潔,用詞準確,沒有過多的修飾和鋪墊,讀起來親切。我不敢說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至少是我讀過的有關知青生活紀實中,最樸實、最感人的。

歷史研究,說到底,其實就是今人對過去歷史的理解和感悟。當然這種理解或感悟離不開歷史唯物主義,離不開辯證唯物主義。從歷史中讀出現實,品味其真諦,溫故而知新,這需要水平。海笛是個馬列主義者,處在改革開放的轉型期,親身經歷和感悟了知青這段坎坷的歷史進程。他不像有些學者,善於見風使舵,阿與奉承,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在海笛的筆下,我們看似一個個互不相干的人,通過他的描寫,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形象,從而拉近了歷史和現實的距離,讓我們讀懂了社會,讀懂了農民,也讀懂了知青。

歷史像條流淌的河,有時如涓涓溪流,有時如波濤洶湧,給大自然,給社會,甚至給每個人都留下或深或淺,或粗或細的痕跡。有些痕跡容易抹平,有些痕跡卻未必能抹平。作為知青,他更尊重歷史,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品讀歷史的銳利目光和犀利的思維,這才是我不得不刮目相看和尊敬他的真正原因。”

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和不懈,如今,父親成功了,他把伴隨並深入共和國骨髓的記憶和一代人成長故事,以及那樣苦難卻又火紅的時代、那樣蒼白卻又飽滿的人物,一一的,通過他的文字,展現出來。

70、80、90、00後們所處的時代,是純粹物質的時代,是燈紅酒綠金錢至上的時代,我們比他們那個年代的人面臨更多的誘惑,人也更加容易迷失和彷徨。透過《青春無主》的文字,我看到了人應該有的精神家園和自己應該有的畢生所要的追求。

磕長頭的人一路虔誠,在慢慢旅途中尋找,尋找他心中的聖潔,尋找心中的日月;我們通過文字,在漫漫人生路上尋找,尋找遺失的美好、尋找心中的永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