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市鄉

青市鄉

青市鄉位於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境西北部,距縣城30公里。面積28平方公里,人口1.3萬。羅桂公路過境。1950年建青市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青市鄉幅員面積為28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86個農業生產小組和1個社區居委會,青市鄉總人1.3萬人,耕地15279畝,是中江縣的水稻制種、蠶桑和玫瑰香柑生產基地鄉,同時也是勞務輸出大鄉。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43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736元;

青市鄉距中江縣城27公里,羅江縣城23公里,鄉內各村公路暢通。青市鄉村道是水泥路面,3個村村道是柏油路面。鄉村道路公通網路基本形成,交通較為便利;青市鄉場鎮現有人口2000餘人,常駐人口在1200人左右,現有農貿綜合市場1個、私營企業13戶,個體工商戶113戶,從業人員320餘人,小商業較為繁榮。

抗震救災

青市鄉 青市鄉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江縣青市鄉震感強烈。災情出現後,鄉黨委、政府第一時間組織全體幹部立即開展救災工作。首先成立了抗震救災領導小組,並召開全體機關人員工作會議,安排青市鄉的救災工作;二是組織全體鄉幹部分赴各村查災、救災,及時救治受傷人員,輸出、轉移危險民眾,組織村社幹部為老弱病殘戶家庭在安全地帶搭建臨時帳蓬;三是通過廣播、電視差轉站宣傳抗震救災知識,增強老百姓防震抗震能力和意識;四是積極組織老百姓開展抗震自救,搶種搶收,黨委政府組織黨員幹部隊伍成立了抗震自救、搶收隊,確保了困難戶家庭的農作物收割;五是在開展抗震自救的同時,組織全體幹部民眾捐款捐物,為重災獻出愛心,貢獻力量,2008年5月17、18日共收到捐款21136.6元,百姓自發捐物,為綿竹什邡送去價值近20000元的生活物資。

青市鄉教育

解放前後的校舍

青市鄉 青市鄉

青市鄉中心學校始建於1915年,因所在地是佛教廣東館《南華宮》古廟,廟後有一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故初始名為“青林國小校”。當初只有兩個國小短訓班,幾十個學生,直到解放前期,才發展到六個班。

解放後,在共產黨領導下,國家不斷富強,經濟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知識的渴望也逐漸增強,於1964年下半年,青市誕生了第一個國中班。到1972年,國中發展到4個班,國小10個班,在校生600餘人。

新的發展

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納入基本國策的1996年,青市鄉黨政多渠道籌措資金,爭取上級資助18萬元,征地4.8畝,在歷史上第一次蓋起了三樓一底16個班規模的樓房,另闢3500平方米的新校園,鄉鎮建立了第一個教育行政機構鄉教育委員會,且由教育局直管,這時國中教育發展到鼎盛時期,在校生達513人,小學生1008人,幼兒入園350人,教職工75人,學校占地17.5畝。青市人最難忘記德陽市檢察院為青市教育支助5萬元,他們頭上的國徽永遠閃爍著教育的光芒。

教育改革發展最顯著的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1998年),8、9、10村掀掉了舊校舍,合建了新樓房,三個村歷史上第一次聯辦完全國小;拆掉了2、6、7村國小校;民辦教師成為歷史。中心校第一次公推公選校長;學校更名為"青市鄉中心學校";2002年大型瓷壁畫第一次搬進校園;第一次有了學生微機室,教師用上了現代辦公桌椅和有線電視;2003年中心校拆掉危房1700平方米,新修三樓一底四面貼瓷磚的綜合教學樓1800平方米,平整出校內操場;中心幼稚園達縣一級園標準:?有教師60人,其中25人有中級技術職稱,國中在校生450人,國小在校生近1000人,幼稚園300人。

2006年秋,修建了沖水廁所。

2007年,德陽二重集團公司的老領導華總、焉興華等人為學校硬操場3000平凡米,送來了大量的書籍。2008年5.12大地震後,二中集團的李光華同志聯繫自己的友人(一位是加拿大)又為學校送來了體育用具(欄架、桌球台等)、辦公電腦30台、教學電腦30台,同時還組織學者到校為師生講學。學校新建了女生宿舍、綜合樓、食堂。2013年,修建了師生浴室。改造了幼稚園教室。2016年國家斥資286.69萬元修建了高標準的幼稚園1000餘平方米,添置設施設備30餘萬元。同年,爭取上級資金50萬元對中學教學樓進行了維修翻新;20餘萬元對中學教學樓的電路進行了改造。借義務教育縣域均衡發展督導評估之機,添置了大量的音、體、美和科學、數學、理、化、生等學科的器具器材。現在有教師56人,中國小教學班18個,學生850餘人。幼兒200餘人。

教學業績 在各級黨政的領導下,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加之全體教職工的辛勤付出,青市學校的教學質量一直居全縣前列。連續多年被考核為綜合目標一等獎和教育教學質量一等獎。特別是2016年中考成績為全縣第三名。從這裡也走出了許多優秀的學子:肖麗華、彭曉蘭、孟小英、曾添、汪輝、張世榮、唐林、楊輝、張緒輝、鍾龍全、陳琪、唐強、萬麗莎

學校貼吧

青市鄉中心校在2009屆畢業生的努力下,在2011-11-13成功通過審批,建立有學校貼吧“青市中學”吧。初始會員2人,現在正在發展中。

青市鄉新農村建設

2007年3月,中江縣農業農村工作會、新農村建設工作會、交通工作會均在青市鄉長安村召開,這是中江建縣以來頭一次把現場工作會設在村上開。長安村一舉獲得全縣2006年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五項競賽”中唯一一個特等獎和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一等獎,生產發展二等獎等共6個獎項,成為全縣22個獲獎村中的“排頭兵”。為此,縣上統一下發檔案到各鄉鎮、村社,號召學習長安村不等不靠不要,通過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群策群力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進經驗。

然而,就在2006年4月,當蘇壩村、柳林溝村等7個村被定為省、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時,相對比較富裕的長安村卻落選了。作為全市水稻制種基地,長安村的經濟一直走在全縣前列。落選“示範村”令村民們怎么也想不通,他們的心裡有了情緒,但同時也激起了村黨支部一班人的更高鬥志。

民策民管:幹部服務村民積極搞生產

落選“示範村”後,一些村民乾脆“破罐子破摔”,產生了牴觸情緒,不配合修路,不支持改房,為此,黨支部、村委會立即在全村召開村民大會,“一對一”地進行談心,及時查找原因,發現村民對支部、村委會不信任的主要原因是村務、財務、事務不公開,收入、支出不明晰,管理不民主,什麼事都是支部、村委會說了算。他們及時整頓班子,選配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同志進入班子,並實行公開、透明的民主管理模式;在支部和村委會建立健全民主選舉制度、民主參與與決策制度、民主監督管理制度、民主理財制度、黨務村務財務事務公開制度、重大事務民主決策制度,特別是對公益性事業的建設,一改過去黨支部、村委會決議為“一事一議”、全民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方式,讓老百姓自己做主。另外,他們還在班子建設中引入了評價、監督機制,開展述廉、評廉活動,通過民主決策、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使村民對支部、村委的信任度迅速提升,幹群關係明顯好轉。村幹部張緒貴告訴記者,良好的幹群關係促進了幹部帶頭服務、村民自願積極搞生產,通過“支部+協會+黨員”、“公司+基地+農戶”路子,2007年全村發展水稻制種1200畝,實現總產值344萬元,僅這一項收入就使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村民還積極發展稻田蘑菇、優質水果、小家禽畜、漁業養殖等,200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900元,高於青市鄉人均純收入600元。

青市鄉經濟林園

青市鄉 青市鄉

走在寬敞整潔的村道水泥路上,幢幢漂亮的民房接連不斷躍入眼帘,村委會門前的那幅巨型規劃圖,把全村老百姓共同的“藍圖”清晰地刻畫在人們眼前、心裡:標美化的綠化帶、山坡上的果樹園林掛滿累累碩果、金燦燦的稻田一望無邊。村支部書記彭公長介紹,他們正在打造自己的“經濟林園”。

2007年,長安村抓住從黃鹿(鎮)到倉山(鎮)的兩根貫穿全村命脈的軸線,即羅(江)桂(花園)路和唐(家寺)巴(中)路,建好以此延伸至深丘地區的村道、提灌站等基礎設施。他們規劃修建集中供水站,整治長河堰、9公里長的渠道和30口堰塘,新建提灌站12處,蓄水池52口,新建近20公里的水泥路直通到院落;規劃有線廣播電視進戶,改造老院落14個;規划水果基地150畝,蔬菜基地200畝,蘑菇基地200畝。

村幹部帶頭走土地向大戶集中的承包發展路,僅彭公長一人就在羅江縣鄢家村承包了幾百畝地。談到發展遠景,彭公長胸有成竹地說:“村民都要向村委會所在地集中,村上要形成一個小市場,恢復場鎮化管理,帶動促進第三產業。要讓有果園的地方就有‘農家樂’。”

他們還有個大膽的構思,如果將來自己村裡的“經濟林園”發展好了,一定也能帶活周邊鄉鎮的生態鏈。現在,在長安村的積極帶動作用下,南山鎮的農民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也投入到修建村道的火熱浪潮中,29.1公里長的村道現已完成了19公里,預計到2008年5月底,南山鎮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如今,在長安村新農村示範村民主管理模式的帶動下,青市鄉已有金福、花岩、玉豐、五豐4個村的百姓積極按照“一事一議”、“民主決策”籌資捐款修路。德陽二重集團2008年也將計畫投入130萬元在青市鄉花岩村進行新村扶貧建設幫扶。2007年6月,青市鄉花岩村、金福村、玉豐村、五豐村已收到捐款56.5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