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醫藥志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開辦醫院,西藥房逐漸增多。 1924年,青島民族西藥業開始興起,開設了“漢美藥房”。 市區有私營中藥商188家,私營西藥商70家。

《青島市志·醫藥志》1986年著手編寫,1996年公開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共分為9篇、10章。首為中藥,依次為:化學藥品、醫療器械·化學試劑。《青島市志·醫藥志》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87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青島地區中藥經營事業源遠流長。至清末,藥物分類、鑑別、採集、方劑等均趨規範。中藥經營已有專業、醫藥結合、制售結合等形式,藥商行、棧、莊、店、堂、鋪等民間經營相繼出現。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開辦醫院,西藥房逐漸增多。1899年, 青島市區“萬年春藥房”開業。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後,“井上誠昌堂”“山東大藥房”等先後在青島設點開業。1924年,青島民族西藥業開始興起,開設了“漢美藥房”。 1929年,青島更名特別市。是年,市區新開業中藥店有“長春堂”等25家,“華壹氏” “神州”等西藥房6家。翌年,新開業中藥房多達77家,又有“新民”等西藥房開業。中西藥進出口貿易亦有增長。1930年,中藥出口達508000海關兩,西藥進口達218000海關兩,僅次於上海、天津。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 中西藥同業會自行解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占據西藥進口市場。 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青島時期,美國藥品隨美軍登陸迅速湧入,市場銷售西藥八成為美國貨。 1946年, 西藥商達到108家、掮客40餘人。解放前夕物價暴漲、交通封鎖、藥源短缺,青島市區倒閉歇業的中藥店達40家,西藥房減少了38家。 青島解放後,中西藥市場日趨活躍。市區有私營中藥商188家,私營西藥商70家。1956年,市中、西藥行業實現公私合營,除部分商戶轉為成藥加工和診所外,中藥商56家、西藥商20家實行了合營。根據青島市區零售布點需要,中藥店設35家,西藥店設13家。1963年對醫藥商業進行了整頓。“文化大革命”期間,放鬆了計畫管理,造成報廢損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藥材的價格實行了進價加差率控制,醫藥市場空前活躍。 至1987年,青島市中西藥、醫療器械商業純銷售額達到22433萬元,比1952年的999萬元增長了21倍多, 比1957年增長了12倍,比1980年增長了79%。其中,國內純銷售額達12599萬元,比1952年增長近24倍,比1957年增長近12倍,比1980年增長1倍多,實現利潤總額1196萬元,居山東省第一位。 同樣,青島製藥廠的原料藥品得到迅速發展。1984年原料藥品產量達1823噸,同時,擴大了磺胺類藥品生產,成為山東省磺胺類藥物的生產基地。青島第二製藥廠成為抗菌素藥品原料及製劑的專業廠。青島第三製藥廠成為一個從原料到針片劑兼有的綜合生產企業。 青島中藥廠加速機械化生產,增加品種、提高產量,1987年產值達867萬元。 1987年,青島市共有中西藥品、醫療器械專業生產廠12家、兼產廠36家,共生產293個品種(中成藥48種,西藥168種、醫療器械77種),創優質產品16種。其中,國優銀獎2種, 省、部優14種。出口產品16種,銷往歐美、日本及東南亞各地。出口交貨值為人民幣1986.87萬元。省廳(局) 級科技獎8項(次),獲省優秀新產品獎3項;獲青島市科技獎6項(次)。 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島醫藥事業得到迅速發展。至1987年青島地區共有中西藥品、醫療器械生產企業48家,經營企業和單位116家,專業醫藥科研機構1家。其中,屬青島醫藥公司系統的中藥廠2個,西藥廠5家,電子醫療儀器廠1家,採購供應站3家,縣公司6家,批發部23個,經營組27個,零售店57個和科研所1個。共有職工5930人;固定資產淨值2829萬元,工業總產值9977萬元,比1952年增長99倍;商業總銷售224 33萬元,也比1952年增長21倍多;工商利潤總額達2121萬元;生產中西藥品、醫療器械293種; 經營品種4636個。青島市的醫藥業已是一個門類、品種比較齊全,工商一體的醫藥經濟體系。為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醫療衛生事業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