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衛生志

1978年,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92個,其中有醫院212處;門診部(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青島市的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1988年底,全市已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6669人。

《青島市志·衛生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5年,1994年公開出版。志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共分為5篇、21章。首篇為防疫,依次為:醫療、保健、療養、醫療管理、愛國衛生運動。本志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86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清朝末年,民間中醫在青島地區比較活躍,行醫者或辦小型診所,或為坐堂中醫。隨著德國殖民者的侵入,德國天主教和基督教相繼在青島辦起教會醫院。1914年日本侵入青島後,又極力發展日本私人醫院。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和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青島醫療衛生事業落後,傳染病、地方病流行城鄉。 至1949年6月前,全市城鄉僅有設備簡陋的衛生機構76處,病床1059張, 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150人。全市大小醫院26處,其中有8處是小型公立醫院,其餘均為私人醫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各項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人民政府撥出大量經費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除國家、集體、企業興建了大批的醫療衛生機構外,還對原有機構進行了改造。在居民居住比較集中的市區先後新建市第二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第四人民醫院、青紡醫院和青島鋼廠、四方機車廠、橡膠二廠醫院以及市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醫院、腫瘤醫院等。同時,區區都新建了醫院,街道管區建立了門診部或衛生所。 1978年,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92個,其中有醫院212處;門診部(所) 915處;療養院12處;防疫站13處;婦幼保健站9處;共有醫療床位13084張。解放以來,全市先後新建擴建了大批衛生醫療機構,面積達41萬多平方米。其中已建成的有即墨、萊西、平度縣醫院的病房、門診樓;還有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市中醫院、第五人民醫院的病房樓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青島市的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市政府每年撥出大量經費投入醫療基礎建設。1979年至1988年10年間,青島市用於醫療、療養設施建設的總投資額達2億元。1988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53個;擁有醫院228處;門診部(所)已達1230處,療養院(所)有27處。專科疾病的防治所、衛生防疫所分別發展到13處和15處;婦幼保健站發展到12處。 在全市59所綜合醫院中, 市立醫院規模最大,建築面積2.2萬多平方米的新建病房大樓,為青島市的醫療衛生事業增添新姿,成為全市燒傷和影像醫學的中心。其他綜合醫院也各具特色。市人民醫院的老年醫學,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創傷外科,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職業病防治,市第四人民醫院的普通外科,市第五人民醫院的中西醫結合和神經外科,都為青島市的醫療事業增色。綜合醫院形成了全市的醫療中心,醫療專業科室齊備,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眼科等20多個專業科室。此外,還新建了婦產、 兒童、傳染病、皮膚病、精神病、腫瘤、結核和市中醫院8所專科醫院以及防疫、衛生檢疫、婦女兒童保健、藥品檢驗等專門衛生機構。這些醫療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青島市人民創造了良好的衛生醫療環境。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全市衛生技術隊伍不斷壯大。從1978年後,平均每年以5.2%的速度遞增。1988年底,全市已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6669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人員達15032人, 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56.4%;全市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11人。 其中,有中、西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已達9604人,藥劑師1313人,助產士432人,護師3079人,護士2707人。各級衛生部門加速在職技術人員的培養,重視醫學科學研究,醫藥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78年以來,有77項科技成果獲得世界、全國、衛生部和省、市級獎勵。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教授史道生研製的治療冠心病特效藥“環心丹”,有效率達93.4%,獲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頒發的“金龍獎”。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研究室主任曲魁遵研製的治療酒糟鼻的特效藥“膚蟎靈”,有效率達98.4%,獲全國首屆發明展覽會發明獎和第十四屆日內瓦發明展覽會銀牌獎。 青島是沿海港口城市,防疫工作至關重要。解放初期,在青島市死亡人口中,患傳染病死亡的人數占首位,現在已退居第七位。1988年“四苗” (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麻疹疫苗)覆蓋率達92.26%,被山東省評為“兒童計畫免疫工作達標單位”一類達標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