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民政志

1947年3月,青島市政府設立民政局。 1971年,青島市開始恢復建立基層民政組織。 1984年8月,青島民政局機關設秘書、

《青島市志·民政志》編纂始於1987年,1996年公開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共分為8篇、18章。首篇為管理機構,依次為:基層政權、優待撫恤、退役軍人安置、救濟·救災、社會福利、婚姻登記、殯葬管理。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青島市志·民政志》記述100多年來青島在民政方面的巨大變化。
1891年,清朝朝廷議決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駐防膠澳,在青島村建立總兵衙門。是時,青島地區的民政事務隸屬即墨知縣掌理。 1897年11月, 德國侵占青島。次年3月,德設立膠澳總督府,掌理殖民地內的行政管理。總督府下設民政部。民政部下轄警察局、埠頭局、港務局、地理局、戶籍局、山林局、 華人政務局、 鴉片局、 屠獸所、測候所及學校。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1917年1月,日本宣布撤銷青島軍政署,改設青島民政署。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 設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隸北洋政府管轄。1924年4月督辦公署設立民政科。1925年7月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改為膠澳商埠局。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局, 成立青島接收專員公署。同年7月,改青島接收專員公署為青島特別市政府,成立青島特別市社會局,接管前專員公署民政、社會兩科,掌管農工商、勞動、公益等事項。 1937年,社會局設第一、二、三科,具體掌理社會民政事宜。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次年,偽青島特別市公署成立,下設社會局,局下設厚生、經濟、 禮教等3科,掌管庶務、社會、農林、商業、寺社等。1943年11月,偽青島特別市公署改為偽青島特別市政府,社會局改組。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派員恢復青島市政府。 1946年2月,青島市政府秘書處增設民政科,主辦民政及自治事項。1947年3月,青島市政府設立民政局。 青島解放,青島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成立。青島解放初期,青島市民政局圍繞政權建設、土地改革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具體的工作。1958年末,青島市民政局撤銷僑務民族科,其業務移交青島市民族華僑事務處;撤銷民政科與社會科合併;轉業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與優撫科合署辦公;增設社會福利生產辦公室,負責組織指導社會福利生產工作。1965年8月5日,青島民政局撤銷兒童工作科,將全市兒童管理工作業務移交青島市婦女聯合會辦理。青島民政部門在完成優撫、復員安置、救災、救濟等任務的同時,發展了社會福利生產和社會福利事業。 “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島市民政工作受到破壞。1971年,青島市開始恢復建立基層民政組織。1976年8月,中共青島市委組織部批准青島市民政局機關設定辦公室、政工科、優撫科、社會科、生產科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辦公室等機構。在此期間,廣大民政幹部進行優撫、安置、救災和社會救濟工作。 1978年8月, 撤銷“青島市民政局革命委員會”,改稱“青島市革命委員會民政局”。1979年,青島市革命委員會民政局恢復設立民政科,成立了盲人聾啞人協會。1981年,青島市民政局增設“退伍軍人和軍隊退休幹部安置領導小組辦公室”。 1983年4月, 第八次全國民政會議確定民政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基層政權建設、優撫安置、 救災救濟、社會福利、行政區劃、殯葬改革。1984年8月,青島民政局機關設秘書、 行政、民政、社會、優撫、安置、組織宣傳等7科和工會、團委、盲人聾啞人協會、民政工業公司及社會福利綜合開發公司等機構。 在國民經濟建設第七個五年計畫期間,青島市民政部門5年共發放救災款800萬元,社會救濟款142.45萬元,救濟10.3萬戶,39.36萬人,累計扶貧11.07萬戶,脫貧8.87萬戶。 農村普建敬老院、福利廠和救災扶貧儲金會。全市共建敬老院827處,其中鄉鎮辦敬老院141處,使6033位“五保”(保吃、保穿、保燒、保教、保葬) 老人得到集中供養,集中供養率達40%以上,實行了“五保”供養費統籌。分散供養9032位五保老人。156個鄉鎮和2648個村建立了救災扶貧儲金會,儲蓄金額達769萬元。 青島市民政部門興辦福利企業399處,安置“四殘” (盲人、聾啞、肢殘、智殘)人員7049人,5年累計工業總產值達93129.65萬元,實現利稅10855.35萬元。 青島市民政部門開展擁軍優屬工作,全市6.31萬戶烈軍屬和傷殘軍人、在鄉復員軍人的撫恤、補助、優待得到落實兌現,“七五”計畫末,累計撫恤、優待金額達到3143萬元。 此外,妥善安置26654位退伍義務兵和轉業志願兵,農村軍地兩用人才開發使用率達到80%以上。累計接收安置離退休幹部1129位。無軍籍職工125位。全市民政事業費共支出14097萬元, 年平均遞增16.6%。其中,固定資產投資4182萬元,新建基建項目56個。 社會福利有獎募捐開辦3年,共銷售獎券810萬元,籌集福利資金295萬元,已投入83.1萬元,資助社會福利事業和扶持福利生產的發展項目共52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