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1939年1月,“治安維持會”改稱青島特別市公署,社會局主管工商行政管理。 1959年1月2日,市工商局與商業局合併, 1990年6月,市工商局制定了《青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接待民眾來訪制度》。

《青島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編纂工作始於1983年,1996年公開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共分為9篇、27章。首篇為管理機構,依次為:企業登記管理、私營工商業改造、市場管理、商標管理、廣告管理、經濟契約管理、經濟監督檢查、市場交易管理。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
德國侵占青島後, 於1898年3月建立了膠澳總督府,工商行政管理由其專辦中華事宜的“輔政司”管轄。同年10月,德國殖民當局開始出售膠澳地區的土地,5日內,就以每平方米1元的價格, 賣給德國人105390平方米,擬開設工廠、商店。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島後,工商行政管理由日本守備軍司令部民政署總務課掌理。其間,日本向青島大搞資本輸出,開辦工廠14家,總投資達2.55億元,使民族工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設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工商行政管理由其警察廳掌管。翌年10月,先後制定了《取締舊貨營業規則》《取締臨時遊覽場所小賣攤商》《取締雜販商等有關工商管理規則》。1926年,警察廳、財政科、工程事務所呈文膠澳商埠局,將市場三路勸商場棚廈改建為96間平房市場,投資1.06萬元。1928年,台東區商業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經膠澳商埠局登記註冊,發給營業執照。 1929年4月, 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後,由青島特別市社會局主管工商行政管理,轄度量衡鑑定所、國貨陳列館,並將日本人初設於市場三路的市場移到常州路、龍口路交界處。 1930年7月10日,國民政府開徵印花稅。1933年春,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商標局先後在廣州、青島、天津、漢口4埠設立商標註冊專員辦公處。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 設立“治安維持會”,由警察部掌管工商行政管理。 1939年1月,“治安維持會”改稱青島特別市公署,社會局主管工商行政管理。11月2日,青島有工商業4000家。至1940年,先後制定6項營業登記和取締營業執照的規則、辦法。日本投降後,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由青島特別市社會局主管工商行政管理。1946年1月,發布了“開放年集以資救濟”的公告,值舊曆年開放1次年集。繼之,國民政府還訓令公布了《取締黃金投機買賣辦法》。1948年10月至1949年5月,青島市政府與社會局先後公布了藥商登記、拍賣行業及限制工商業歇業辦法。 新中國成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對集市貿易進行清理登記,平抑市場物價,取締囤積糧商,遏制了通貨膨脹。其後,市工商局於1950年春,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工商業總登記工作,參加這次登記的有12634戶,並頒發了營業執照。 1957年秋, 市工商局恢復和建立了3個直屬市場交易管理所。1959年1月2日,市工商局與商業局合併, 對外暫保留市工商局的名義。1962年1月15日,又成立青島市物價管理局, 與工商行政管理局合署辦公,對外掛兩個牌子。1963年5月,成立了青島市物價委員會(對外掛牌)。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一度受到衝擊,工作陷於癱瘓。1967年,陸續恢復工作,但僅限於檢查市場、取締個體商販和禁止農民進城出售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工商行政管理迎來新的生機。1979年5月以後,市工商局增設兩科一所,市轄縣、區均單獨設工商局,局下設工商行政管理所,進一步健全了工商行政管理機構。 1983年至1984年,設立了“青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經濟契約仲裁委員會”,從此開始了經濟契約案件的仲裁工作。隨後,青島市工商局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在市北區萊州路開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即墨縣工商局也相繼在縣城鶴山路設立了服裝批發市場。在恢復和發展城鄉個體經濟中,市工商局組織開展了工業普查和登記發照,建立經濟戶口,為國民經濟調整提供依據。 1985年秋, 對全市2339戶公司、中心進行了調查摸底,制訂出8條整頓措施。所轄縣(區)工商局按照市人民政府加快農副產品市場建設步伐的指示,結合實際,提出規劃,加快了建設進程。 1986年12月, 市工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成立。1988年6月,市工商局制定了管理法規公開,辦照手續公開,收費標準公開,舉報電話公開,辦事人員姓名、職務和主要職責公開的“五公開”制度。 1989年2月25日,青島市商品交易 (管理) 所成立。1990年6月,市工商局制定了《青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接待民眾來訪制度》。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全市工商企業登記管理進一步得到加強,企業法人制度也逐步健全。至1990年底,累計全市已登記企業33223戶 (含企業法人登記12633戶,營業單位20590戶,從業人員1763497人) ,與1986年相比,企業總數與從業人員分別增加7537戶和452621人, 分別增長29.34%和34.53%。外資企業註冊登記164戶, 比1985年的7戶增長22倍多。外資註冊登記企業大都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聯邦德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英國、美國等國家和中國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外資主要是投向工業、建築業、郵電通訊、商業、房地產開發、文教、科研等行業。城鄉個體和私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至此,全市個體工商業已突破10萬戶大關。私營企業已發展到646戶,其生產型企業,約占總數的73.49%,而80%以上的戶,分布在農村經營。廣告經營單位登記59家,比1985年增加21家。 1990年底, 全市共有各類市場510處,全年成交額17496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22%。 集市成交額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的比重由1985年12.09%,提高到17.12%,創歷史最高水平。1985年至1990年,用於集貿市場建設投資達4374萬元,建設和改造市場243處,面積126萬平方米。城鄉集貿市場,特別是專業批發市場的發展,收到明顯的社會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