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內容
對青少年犯罪的定義
目前,對青少年犯罪定義不同學科有不同見解。概括的說:青少年犯罪是指犯罪學、社會學、心理學、臨床醫學和法律標定的諸多違法犯罪和法規的行為。犯罪學家曹漫之等認為: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但未滿25周歲的青少年違反了刑事法律應受到法律規定處罰行為,包括違法刑法應受到刑罰處罰的刑事犯罪以及其他的行為和違法行為 。
中國青少年犯罪狀況與青少年犯罪發展路徑
犯罪狀況: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青少年犯罪進入了一個高峰期。80年代的嚴打政策出現是犯罪率有所減弱。90年代,青少年犯罪人數量在全國總體犯罪人數中的比例下降,但是其犯罪年齡出現低齡化和暴力化現象,更多的未成年人參與搶劫、殺人、放火、傷害等暴力犯罪。
犯罪發展路徑:
莫菲特對先前的跨文化和跨種族的研究認為,青少年犯罪路徑有兩種:兒童期起始的終生持續路徑和青春期起始的青春期路徑。
(1)終生持續犯罪人:兒童期起始的終生持續路徑占總體人口的3%-5%,男性更適用與此路徑。從事反社會行為的年齡越早,之後發生的反社會行為可能會更持久和嚴重。
(2)青春期犯罪人:青春期起始的青春期路徑在總體人口中占70%。他們日常行為問題始於青春期,可能從事的反社會行為包括逃學、偷盜和破壞公物等。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點
(1)動機特徵
青少年犯罪動機具有多樣性、情境性、情緒性、無意識性好惡意性等特點。
青少年的社會經驗少,他們對懲罰的迴避動機低。青少年犯罪者由於一時衝動魯莽,闖禍後,由於恐懼動機的產生,可能會將錯就錯,放下更嚴重的錯誤,事後又容易產生後悔等情緒。
(2)個性特點
智力特點
大多數終身性持續犯罪人由於具有神經生理缺陷及學習困難,根據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犯罪的智力主要分布於中下和中等水平。但這並不代表青少年犯罪者一定存較低智力水平。
氣質特點
兒童期的氣質特徵與生命後期的反社會行為存在密切關聯。反社會性兒童可能在生命早期具有“困難型氣質”,表現出煩躁、睡眠等問題。詹科拉等對14-18歲的CD女性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高的困難氣質型、低的執行能力與攻擊型的反社會行為都存在顯著性相關。
性格特點
青少年由於正出處於身心發展階段,尚未完全定型,但研究發現,與在校學生相比,青少年罪犯具有更為放縱、任性、粗暴和衝動的特徵 。
(3)行為特徵
1.模仿性
2.衝動性
3.戲謔性
4.結夥性
1.智力特點
大多數終身性持續犯罪人由於具有神經生理缺陷及學習困難,根據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犯罪的智力主要分布於中下和中等水平。但這並不代表青少年犯罪者一定存較低智力水平。
2.氣質特點
兒童期的氣質特徵與生命後期的反社會行為存在密切關聯。反社會性兒童可能在生命早期具有“困難型氣質”,表現出煩躁、睡眠等問題。詹科拉等對14-18歲的CD女性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高的困難氣質型、低的執行能力與攻擊型的反社會行為都存在顯著性相關。
3.性格特點
青少年由於正出處於身心發展階段,尚未完全定型,但研究發現,與在校學生相比,青少年罪犯具有更為放縱、任性、粗暴和衝動的特徵 。
(3)行為特徵
1.模仿性
2.衝動性
3.戲謔性
4.結夥性
青少年犯罪理論和影響因素
犯罪理論:
(1)生理學取向的理論
反社會行為青少年和非反社會青少年可能存在遺傳和神經生理上的差異。遺傳研究發現,父親與後代尤其是兒子的反社會行為存在相關。隨著研究進行,研究者逐漸認識到遺傳與環境的互動作用對青少年犯罪存在影響。 (2)認知取向的理論
羅斯等人認為,犯罪行為與 受損害的或延遲的認知發展有關,青少年犯罪人和持續犯罪人可能存在認知缺陷。暴力青少年存在問題解決能力的缺陷,部分原因可能是低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中性情境的敵意評估。品行障礙個體的認知過程可能存在缺陷,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行為選擇、理解行為的後果、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確認實現特定目標的方法等方面存在問題。
(3)社會學取向的l理論
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習得他人的行為。研究顯示,兒童的攻擊行為往往是通過模仿而習得。他們模仿的對象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同伴和媒體人物等。帕特森認為,兒童在模仿父母受到強化後形成的反社會行為,父母不正確的以及不一致的教育方式會加大上述問題的出現 。
影響因素:
一、客觀因素
(一)大社會環境因素
1、政治環境因素。
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不僅影響著整個社會安定與否,而且還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正常成長,特別是社會的動亂對社會犯罪現象有著直接的影響。這是因為社會的動亂,使社會中本來緩和的矛盾重新對抗起來,一些人民內部矛盾被激化起來。有矛盾就會有衝突,有不滿就會有反抗,反抗的形式不僅是牢騷,也有的以犯罪形式表現出來。社會的動亂使黨的威望降低,使青少年對社會主義信譽發生動搖,是非真假,美醜善惡被顛倒,從而形成反社會的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經濟環境因素。
經濟環境因素主要是指國家發生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導致經濟衰退,並由此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收入減少,下崗失業人數增加等消極作用,其中尤其是年青人的就業受到影響,壓抑了青年人正常的心理發展,青少年富於理想,在求學時代,對前途有著美好的憧憬,他們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求知慾旺盛,希望進入社會後,為社會多作貢獻。但是,由於經濟衰退,不能就業,閒居在家,處於一種特殊的社會環境,渴望生活的激情喪失了,壓抑了正常的情感,使一些青少年產生失望情緒,有些青少年則從不滿到對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還有一些青少年,由於就業問題久末解決,導致悲觀失望,意志消沉,多疑自卑,形成心理變態;更有一些青少年,到處閒蕩,共同的命運使他們相集在一起,談社會的陰暗面,發牢騷,此時很容易接受各種不良因素影響,從而發展為犯罪團伙。
3、精神文化因素。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在引進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東西也混雜進入我國。如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色情的影視作品;宣傳西方的所謂“性自由”“性開放”;宣揚暴力、封建迷信;甚至在我國已絕跡幾十年的吸毒、賣淫嫖娼的醜惡現象也死灰復燃,這些資產階級腐朽的思想,嚴重地毒害了青少年的心靈。青少年由於認識能力同生理髮育存在著矛盾,加上意志薄弱,很容易被腐蝕。
(二)小社會環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基本單位,是社會構成的基礎。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在家庭的時間最長,父母對他的情況最熟悉,關係最密切,權威最大。一個人的氣質、性別、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從童年開始的,都與他從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薰陶有關,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學會掌握社會的基本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家庭對影響青少年正常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家庭的穩定;一是家庭的教育。
家庭的穩定狀況——是指完整家庭還是缺陷家庭,也就是“單親家庭”或“雙親家庭”。現代社會的發展認為,由夫婦兩人和子女所構成的家庭是完整的家庭,完整的家庭一般來說是穩定的。所謂缺陷家庭指的是由於雙親的一方或雙方由於死亡、離婚、遺棄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雙方不在的家庭。
健全完整的家庭對子女的身心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父母之間對子女帶有差異的教育是一種天然的和諧,相互取長補短的巧妙配合。對子女的身心發展來說,父親和母親的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母愛是母子關係的特殊產物,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基礎,缺乏母愛的兒童是有缺陷的兒童,缺乏母愛,會使孩子心理上沒有穩定感,產生情緒上、人格上的障礙,這類孩子孤僻、冷漠、粗暴、內向等;如果沒有父親的存在,會使母愛向溺愛型發展,並失去家庭的穩定和減弱家庭的教育職能,缺陷家庭的不幸就在於缺乏這種天然和諧的正常教育。
家庭的教育方式——子女從出生到進學校上學的6至7年間,主要生活在父母的邊,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子女的品行好壞至關重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就說明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親職教育不僅對子女的道德品質,乃至對子女的心理發展,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在現實社會中,種種不良的親職教育方式仍很普遍,嚴重地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
2、學校環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也需要通過學校的教育來塑造。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依賴學校的教育功能。因為學校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陣地,也是培養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場所,國小教育階段(6—12歲)主要是直觀教育、形象思維為主,進入中學階段(12—18歲)則以抽象思維為其特徵,到了高中階段(16—18歲)則開始形成世界觀。而且中學階段還是生理、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求知慾強,具有正義感;而另一方面認識能力還不全面,評價事物、看待問題好走極端,情緒不穩定,不能正確對待、處理挫折等。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學校教育必須解決的課題。
重智育、輕德育——這在中學教育中特別突出,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就是一個標準——學習成績。成績好,則一切都好,“一俊遮百醜”,忽略思想品德教育。而成績差的學生,老師厭棄,家長生氣,社會歧視,無人關心,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這無疑把他們推向社會的對立面,使他們自暴自棄,出現反社會傾向,且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校風不正,管理不善——由於社會的發展,今日的校園早已和外界的社會融為一體,再也不是昔日寧靜、琅琅書聲、做學問的世外桃園,四周遍布網咖、遊戲機,加上學校管理滯後,導致有學生曠課、吸菸、打架、偷盜、早戀等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現象時有發生。中學時期是青少年心理快速發展階段,是人生世界觀形成階段,但由於心理發展還末成熟,世界觀還末定型,這個階段的可塑性還很強,在如此的校園環境中生活、成長,稍一放鬆,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老師缺少師德——教師應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但當前由於受市場經濟的衝擊和自由主義思想影響,有些老師缺乏敬業精神;有的老師在講台上大發牢騷,把情緒帶進課堂;有的老師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對成績差的學生要么諷刺挖苦,要么放任不管,甚至打罵體罰 。
以上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聽之任之則會在更大的層面上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干預和治療
青少年犯罪預防、干預和治療可被概括為犯罪干預策略的三個不同階段:初級、二級、三級。
初級干預 初級干預是指在暴力發生之前進行干預,從而減少暴力發生的可能性。包括家庭預防、學校預防和社區預防。
二級干預
二級干預策略,是針對與警察或刑事司法審判系統產生的或在學校被證明具有行為問題的青少年個體。二級干預策略包括:分流項目、選擇性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治療和技術訓練等。
三級干預
三級干預策略主要針對違反刑法規定行為,並已受到官方法庭審判的犯罪青少年。對暴力攻擊青少年的干預重點在與諮詢或治療 。
1.初級干預 初級干預是指在暴力發生之前進行干預,從而減少暴力發生的可能性。包括家庭預防、學校預防和社區預防。
2.二級干預
二級干預策略,是針對與警察或刑事司法審判系統產生的或在學校被證明具有行為問題的青少年個體。二級干預策略包括:分流項目、選擇性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治療和技術訓練等。
3.三級干預
三級干預策略主要針對違反刑法規定行為,並已受到官方法庭審判的犯罪青少年。對暴力攻擊青少年的干預重點在與諮詢或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