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鳴泉簡介
按仙洞在縣西六十里南安鄉 洞山又名靈隱洞 高可十五丈 五丈中分二洞 一有水淺可玩 水聲澎湃不絕 一無水洞上有石乳滴成如劍 山左有奇石靈秀 道光三年邑令吳墉題小飛來三字
史籍記載
徐霞客游靈隱洞:
《徐霞客遊記》卷二《西南遊日記一》
明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初四日,徐霞客與友人迎福壽僧靜聞禪師從臨安出西關經夏禹橋,過乾塢嶺越過臨(安)新(登)分界線上橫跨在乾塢水上的界橋,進入新城縣境內的南新地區龍馬古道。
徐霞客從唐家橋經過白石村,經三九山北麓的白粉牆過李王橋,來到靈隱洞,他詳盡地記錄了游靈隱洞的蹤跡。著重描寫了幽洞內的地貌形態景物,提示了岩洞的奧秘。他寫道:“洞山者,自龍門龕(澗)迤邐東來,其石棱銳紋疊。東南山半開二洞……余遂同靜聞西向躡山……庵後危壁倚空,疊屏聳翠,屏之南即明洞也,如軒斯啟。其外,五柱穿列,正如四明之分窗。但四明石色劣下,不能若此列柱連卷也。中有一柱,上不至檐;檐下一石,下不至柱;上下相對,所不接者不盈咫。柱旁有樹高撐,至檐端輒遜而外曲。翠色指岩而上,黑石得之益彰。”
“再南即為幽洞。……洞口高懸,內若橋門之履空,得呼聲輒傳響不絕,蓋其內空峒無底也。廿丈之內,忽一轉而北,一轉而南。北者為乾洞,拾級而上,如登樓躡閣。三十丈後,又轉而南,辟一小閣,頗為幽異。南者為水洞,一轉即仙田成畦,塍界層層。水滿其中,不流不涸。人從塍上曲折而入,約廿丈,忽聞水聲潺潺。透一小門而入,見一小溪自南來,至此破壑下墜,宛轉無底,但聞其聲。循溪而南,又過一峽。仍透小門而入,須從水中行。乃短衣去襪,溯水躡流。又三十丈,中有石,俱倒垂若蓮花,下卷若象鼻。平沙隘口,忽束忽敞。……再入,則石洞既盡,匯水一方。水不甚深,又不知匯者何來,墜者何去也。及出洞,半日之間,已若隔世。”
“所游二洞,以無意得之,豈不幸哉!”
在洞山腳吳氏宗祠吃罷飯,他來到太平橋。當晚,與橋西高氏和橋東吳氏談了一會,並了解到太平橋吳氏和洞山腳吳氏同出一脈,這也是一種緣分,於是便留宿於太平橋吳姓宗祠。並向吳氏族人贈送一把魚公畫扇,此扇吳家世代珍藏直至上世紀50年代才不知去向。
第二天早晨,徐霞客自太平橋出發,從馬嶺腳村登上了馬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