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塢

靈山塢

早時,曾有洞岩寺、四姑坪等廟宇,後毀。 洞岩寺東南1000多米處的半山腰,有一庵。 洞岩寺西南500米處,有一天然溶洞,當地稱作大岩洞。

靈山塢

村座落於諸暨應店街鎮,距離鎮政府1.5公里、諸暨市區20公里、杭州40公里,03省道近在咫尺,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擁有戶籍人口1800人許,黨員30多名。靈山塢行政村下轄靈山塢、東塢、烏槎 塢、俞家橋、洞岩寺等自然村,區域面積3.58平方公里。靈山塢村以楊姓、應姓、孟姓等姓氏為主。其中楊姓為諸暨倪楊氏七宗之一,千十二公派主要聚居地。
全村以楊姓、應姓為主
靈山塢村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在解放戰爭、韓戰期間,靈山塢村人踴躍參軍,先後有十多位年輕人為國捐軀,他們是:楊銀貴 、楊乃炳 、楊宰國、楊章國 、楊柳勇 、楊周梅 、楊兆道 、楊定志 、楊吉祥 、楊再清 ,靈山塢被稱之為烈士村。
靈山塢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家庭織布機,現擁有織布機約2000張。靈山塢人具有敢闖敢幹的性格,在改革開放初,靈山塢就創辦了諸暨絲綢紡織第一家社隊企業及第一家絲綢紡織合夥私營企業,為整個諸暨的輕紡業布局做出了貢獻。
靈山塢風景資源豐富。早時,曾有洞岩寺、四姑坪等廟宇,後毀。擁有天然優良的天然溶洞多處,其中玉京洞最為著名,《會稽志》、《諸暨縣誌》均有記載,浙江線上網、紹興日報等對此洞多有報導。位於東塢自然村的古銀杏群,是浙江省重點保護的古數群,近年來名聲遠播,秋日的金黃銀杏景觀吸引了眾多市內外遊客來採風、攝影、取景。2012年秋,由應店街鎮、靈山塢村主辦的首屆銀杏節成功開幕,廣受好評。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關懷下,靈山塢乾群一致,努力於新農村和美麗鄉村的建設。
浙江省人民政府確立的古樹保護標識
美麗鄉村—靈山塢,歡迎各界人士來前來觀光旅遊、投資創業!

靈山塢周邊的傳說

洞岩寺和玉京洞及其傳說

洞岩寺,位於諸暨市應店街鎮西南2公里的應紫公路旁。據傳說,此寺始建於唐中和二年,最早名為北塔寺,原寺址在現洞岩寺東北方300米處,遺址猶存。宋代寺院倒塌,後在現洞岩寺處重建,初時名為靈洞翠峰院,後又名雲峰院,至明代遂稱洞岩寺。
洞岩寺最盛時有300多寺僧,僅寺產田就有360畝。明清以來,幾經修葺,頗具
規模,現存斷牆殘壁上仍有壁畫痕跡,可見當日盛況。現存山門、中廳、大雄寶殿、官廳等據考證均系清代建築。
據當地老人回憶,晚清年間,寺院四周綠樹成蔭,風景優美。至民國初年,寺前青龍橋邊曾有數人合抱的大樟樹一株,寺前後左右空地上長有數十株樟樹、苦櫧樹、松樹等,有的樟樹到1957年大燒樟腦時才被砍掉。
洞岩寺前為山門,山門上橫匾為“洞岩寺”三字。山門內為天井,後為二進,門上
書“入三摩地”四字。廳內中間有朝里朝外高丈余兩尊菩薩,朝外是彌勒,朝里為韋陀。廳兩邊都有側廂,再進去是小天井。後為中廳右,無佛像。第四進建有鐘鼓樓、右為鐘樓,其鍾重數百斤,1958年大辦鋼鐵時被毀;左為鼓樓,有曬匾大的鼓一座,鐘鼓敲響時,聲傳數里之外。第五進為大雄寶殿,系五開間,最中間靠前有佛三尊,其中坐蓮花台上的是觀音大士,左右各站立善財童子和紅孩兒。後壁是姜老相公,靠左首邊間是文殊、廣法、普賢三真人像,靠右邊的是一些神位和牌碣。大雄寶殿左側有兩個魚池。池前有樓屋三間,稱為官廳,是當官的人家來拜佛時憩息之所;官廳與鐘樓之間有小樓房兩幢。一為僧房,一為俗房,分別供和尚和長工用膳住宿。寺內各處有走廊、廂門連通,雨天行走不濕鞋襪。大雄寶殿右側有水井水塘,為寺僧用水和洗滌之處。
洞岩寺在民國初年還有4個和尚,法名分別為金田、覺凡、尼雲、桂雲。其中最後的桂雲和尚是嵊縣人,4歲到此,後期吃、喝、嫖、賭俱會,當地稱他是“末代和尚”。解放後劃給紫雲鄉崇山村為集體放牛,直到七十年代死去。
洞岩寺東南1000多米處的半山腰,有一庵。叫西林庵,後叫四姑坪。據說建於宋代,最興盛時也有尼姑白人。在明初時,洞岩寺的寺主曾與西林庵的庵主破戒通情,後生有一子。為了晚上幽會方便,他們用白石頭在祠、庵之間鋪了一條小路,晚上行走不必用燈。現尚有遺蹟依稀可辨。寺主死後葬於洞岩寺右側皇蛇山上,發七寺三族,即牌頭越山寺、五泄寺、獅象俠師寺、紅門吉祥寺、思安道林寺、縣上秀慧寺、富陽黃壇寺;三族為散落在現應店街鎮的上孟、東塢、獨山一帶。據說此“皇蛇”風水被後來劉(伯溫)國師遷破,因洞岩寺前右有獅子山、左有象鼻山,俗稱“獅象管門”。據說此風水寶地必出皇帝。皇蛇左側還有一小山名“皇印”山,但此小山坐落在左面,是顆反手印,出王必出反王。劉國師為保住自己官位,清除反賊,親自從義烏一直延山脈追到此處,見此風水後,下令務必截斷皇蛇經脈,以絕後患。據說當時此地果有一小子不久前出生,其貌奇特,有貴人之相,此小子睡在屋內,白天必有一黑一白兩隻狗輪流睡於屋頂之上,實為一朵白雲,一朵黑雲,遮著貴人,使別人無法觀到星象。劉國師在皇蛇山頂頸部位開掘多日,始終找不到皇蛇的經脈。後來他在附近觀測多日,看到黑白兩狗上屋頂睡覺,才算出其中奧秘。為此,他派人趁其中一隻狗下來吃食時將其撲殺,另一隻狗因熬不住飢餓,也下來吃食,屋內貴人無雲遮蓋,逐被國師等人觀出星象,不久就切斷了“龍脈”,破了風水,那小子後來果然成為無用之輩。
洞岩寺北還有“石筍”兩枝,一在溪南,一在溪北,大各數十圍,高十餘丈,拔地參天,對峙若柱,綠苔蒼鮮,藤花纏繞,松柏偃蹇,奇峭秀拔,蒼古可愛,當地稱為“石柱爺爺”、“石柱嬤嬤”。
洞岩寺西南500米處,有一天然溶洞,當地稱作大岩洞。據《國朝三修縣誌》記載,“寺西南山麓有玉京洞,亦名白雲洞,名勝志雲,洞十數重,深數十里,須秉燭而入,入必須以物記其處,洞內多相似,不記則迷路。洞中寬敞,崎嶇不一,火光中岩石奇峭,光潔如洗,流水濺濺,或匯為池,瀉為溪;中一處上有竅,仰視如巨星,光射下微辨色,石床在焉;又入則蝙蝠群觸入面,不可前,或雲深處行二、三日抵錢塘……”
對玉京洞,古代曾有很多文人墨客游過此洞,留下詩文甚多,現摘登數則如下:
徐文長曰:“洞岩奇於陰,五泄奇於陽,而七十二峰兩壁夾一壑,時明時幽時曠時逼,奇於陰陽之間,數語得之矣。”
明代知縣劉光復詩:“仙人幻奇蹟,破壁出龍宮。山作仇池樣,無疑小有通,村橋黃葉雨,古岸菊花風,自嘆風塵吏,能來亦雪鴻。”
鄭天鵬《玉京洞》詩:“我曾踏破天下三十六洞,白雲缺何知,此洞真奇絕,一級一級探之窈,莫窮幽深奇……”
另有錢世貴、劉口玉、王鈺、翁溥、袁宏道等名士都為玉京洞題過詩詞玉京洞洞口朝東南,直徑約10米左右,口大里小,呈喇叭形,洞口一段向下,頗難行,須爬著下去,進100多米後,是較平的一段,約20多米,寬約4米,稱為石弄堂,再進去越來越寬,可容幾十人,中間有稻桶大小一塊平面石頭,稱為仙人棋枰石,傳說是神仙下棋之處。再進去即到鱉子洞。因形如鱉,故稱鱉子洞。洞左邊石壁上刻有詩詞,可惜已經模糊不清,傳說是徐渭的手跡。鱉子洞須爬著進去,據洞岩寺最後的桂雲和尚說,原來七個鱉子洞,因常有人要迷路鑽錯洞,故堵塞了幾個。又說有一洞是洞岩寺和尚藏金銀財寶的。過了鱉子洞以後,一石室又高又大,可容上百人,上漏天光,稱為一線天,有人曾在此處放鞭炮,也不及其頂。再往裡走向左彎,是上坡,約30多米,稱為桃花嶺,爬上後又是一處較寬敞的平地,此處亦有石桌石凳。過此石室後即分為左右二洞,靠右一個往下很陡,人下去要用繩索攀著,才能慢慢下去,靠左的洞比較平緩,洞口左邊又有一大石頭,人要彎著腰才能繞過去。到底後再向右一段路與右洞相匯合。此處再進去則洞較小,蝙蝠屎堆積甚厚,並可以聽到水聲風聲,稱作水洞、風洞,傳說有時還能聽到划船搖櫓之聲,以前曾有一財主名張芝萬,游到此處燈籠掉下去了,過了三天,他坐船去杭州,在錢塘江中發現他在洞中丟失的燈籠,玉京洞通錢塘的傳說由此不脛而走。據桂雲和尚說:“洞中有三嶺九曲一根橋,橋是用三根棕桐樹穿起來的,到此橋後就不能再進去了。但後來進去過的人卻誰都沒有見到過什麼橋。”
洞內空氣確實比較新鮮,無氣悶感覺,也確有水聲、風聲所聞,說明洞中或有其它穿洞亦未可知。1982年5月29日,玉京洞反山寨頭電站引水渠下塌,約有7000立方米洪水流入渠道下塌處,但未見洪水出處。1983年3月21日下午,電站引水渠道上年下塌處再次下塌,而且面積更大,洪水從上午10時半流到下午一時半,才在玉京洞下面的水洞處見到黃泥水。足見此地下有較大的蓄水之池,否則,這么多流量的水,在高差很大的情況下,於何處容納?
七十年代,當地因開採石灰石燒灰,幾處洞頂和原洞口均被打破,大量覆土石渣倒入洞內,導致洞口被塞。1983年、1985年諸暨縣文管會曾兩次會同當地鎮鄉開挖過玉京洞。1997年,應店街鎮也在玉京洞反面尋找過洞口,但終因工作量過大,經費有限,最後都半途而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