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祠簡介
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而建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位於馬鞍山江對岸的和縣烏江鎮。和縣,隸屬安徽省巢湖市,古稱和州,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一出自《陋室銘》的名句盡人皆知,而劉禹錫筆下那個“苔痕映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陋室就是他在和州做官時居住的一個小巧、樸素的院落,如今這裡已經成了遊人們爭相光顧的景點。
西楚霸王
霸王祠建於烏江鎮以南1.5公里處,距長江直線距離也約1.5公里,祠內有霸王的黃楊木巨型雕像一尊,只見霸王身體前傾,雙眼圓睜,一手仗劍,一腳向前踏出,威風一如往昔。據史載,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和劉邦各自擁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文臣武將,本來劉邦實力並不比項羽強,怎奈,項羽剛愎自用,每每在關鍵時刻不能接受謀臣的計謀,就連被他尊為亞父的謀士范增最後都哀嘆“豎子不足與謀”。他與劉邦決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被劉邦用四面楚歌徹底地瓦解了軍心,身邊的寵妾虞姬拔劍自刎,而他則帶著殘部一路南逃,行至今天和縣烏江的長江岸邊,後面追兵漸近,眼前大江阻隔,只有烏江亭長駕一葉小舟欲渡他過江逃命,想起隨他多年的將士到如今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在這江邊拚死,真是愧對江東的家鄉父老,他無論如何也不願一個人過江,只是託付亭長把他的烏騅馬渡過江,隨後自刎於江邊,幻滅了他的一番宏願和本來可能成就的霸業。然而,千百年來,在我們這樣一個勝者為王敗者寇的文化環境裡,從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給予這個落敗英雄以少有的寬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規格為他立傳,文人幻想他可能東山再起,老百姓則很實際地給他立祠供奉,並尊他為項王菩薩。時至今日,在烏江,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項羽的雕像前總是香菸繚繞,四鄉八鎮的村民們都趕來參加一場小型廟會,人們或以物易物,或說唱遊樂,在喧囂中,佇立著的項羽似乎也多了幾分歡愉,少了些許威嚴。
歷史沿革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於此。當時就墓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
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內稱:“自湯武以干戈企業,後之英雄莫高項氏,感其伏劍此地,因此,賦以吊之。歷代屢經修葺與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傳說皇帝方可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偉,但終未成帝業,故少建半間。殿內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並有石獅、旱船、鍾、鼎碑等文物。唐宋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題詩。後屢遭兵燹,大部建築物被毀。
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懸“拔山蓋世”匾額,並有楹聯曰“山襟水帶,虎嘯龍吟”。
建國後,祠內仍有塑像數尊。“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毀,僅存正殿三間與兩側廂房,改為烏江農業中學校址。
1984年6月,重建享殿五間,面積188平方米。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殿旁並掛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寫的對聯。大門木柱上有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書寫的對聯:“猶聽叱喀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雲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已頭拋呂馬童”。門匾“霸王祠”三字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所題。殿內刻有女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杜牧《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和王安石《題烏江項王廟》:“百戰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兩塊詩碑。霸王墓,又稱“衣冠冢”,建於霸王祠後面,原墓隆起,砌以青石,呈橢圓形。墓前有明萬曆和州譚之鳳題“西楚霸王之墓碑”。
歷史上的霸王祠
史書載:霸王祠最盛時有廳、殿、廂、室99間半之多,自唐而降,官民依時祭祀,千年香火不斷。大殿內供著霸王和虞姬的神像,兩旁木柱掛著清朝貢生范琴波的對聯:“司馬千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是豪土靈祠大哭至今墓木有餘悲。”正中為享殿豎有霸王立像。
景區布局
享殿後是墓區,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為古松掩映,旁立4對石人石獸,粗獷簡約,典型的明代雕塑風格。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欄桿,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家”碑石一方。墓成橢圓狀,左側有地下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