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霸權之間”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亞歐大陸,它還指出了處於亞洲和歐洲霸權之間的歷史事實,即農業生產方式霸權和工業生產方式霸權之間的遊牧生產方式的霸權。本書從地緣經濟的角度出發,將亞歐大陸按照生產類型重新劃分,考察了亞歐大陸腹地在整個世界體系內的發展問題。通過對亞洲大陸腹地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分析,解析了世界體系與亞歐大陸腹地發展之間的歷史邏輯,並且對亞歐大陸腹地,尤其是蒙古的興衰作了世界體系下的靜態和動態的地緣關係分析,從而闡明了亞歐大陸腹地尤其是蒙古發展的基本脈絡和走向。
作者簡介
任洪生,男,內蒙古赤峰人,2003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博士後(國際經濟法方向),現任職於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貿易體制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等,曾發表《資本主義生產貿易體系與現代世界體系理論比較》、《蒙古:北約東擴的終點?》等多篇論文,以及《國際關係學》(合著)等多部著作。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已有研究成果綜述
二、問題的提出
三、研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二節 研究架構
一、研究的範圍
二、研究的視角
第三節 套用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 世界體系與亞歐大陸腹地
第一節 世界體系理論述評
一、幾個關於世界體系理論的派別
二、世界體系理論的歷史回顧
三、世界體系理論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第二節 世界體系:時空透視
一、世界時間的世界體系
二、世界空間的世界體系
第三節 世界體系的經濟以何種方式增長
一、遊牧經濟的增長方式
二、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
三、工業經濟的增長方式
第四節 亞歐大陸腹地何以成為一個獨立區域
一、地理學關於區域的概念
二、經濟地理學關於區域的概念
三、區域經濟學關於區域的概念
四、關於布羅代爾的經濟世界
五、作為一個獨立區域的亞歐大陸腹地
小結
第三章 1200年以前的亞歐大陸腹地:興起、結構與動力
第一節 食品的獲得:1200年以前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緣生產結構
一、核心區的生產結構——13世紀以前的東亞地區
二、13世紀以前的邊緣區——西亞中東地區的生產結構
三、13世紀以前歐洲的經濟與人口狀況
四、亞歐大陸腹地的遊牧經濟
第二節 世界貨幣:1200年以前亞歐大陸腹地對絲綢貿易壟斷權的爭奪
一、13世紀以前國際貿易路線的形成
二、13世紀以前國際貿易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核心區與邊緣區在生產和貿易上的結構性衝突:1200年以前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緣軍事結構
一、中國的軍事經濟
二、歐洲以及西亞地區的軍事狀況
三、亞歐大陸腹地的軍事經濟
第四節 亞歐大陸腹地融入核心區的一般範式——遼
一、遼以前遼地的經濟類型
二、遼農業人口的形成
三、遼境內生產類型的分布
小結
第四章 1200—1800年的亞歐大陸腹地:重組及其結果
第一節 共存的悖論——亞歐大陸腹地融人農業區的繼續
一、亞歐大陸腹地融入核心區的繼續——金
二、亞歐大陸腹地融入農業區域的繼續——西突厥
第二節 亞歐大陸腹地社會制度的變革
一、蒙古早期的社會組織——阿寅勒和古列延
二、蒙古汗國的建立及其國家制度
第三節 蒙古帝國時期遊牧經濟的機動性分析
一、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的一致性
二、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的一致性
三、生產條件和戰鬥條件的一致性
第四節 遊牧經濟的結構性擴張及其衝突
一、蒙古帝國擴張的地緣後果
二、亞歐大陸腹地擴張動力的經濟分析
小結
第五章 1800年以後的亞歐大陸腹地:衰退及邊緣化
第一節 世界體系核心區的轉移:世界生產方式的轉變
一、工業化生產的出現
二、奢侈品生產的繼續——一持續到1800年前後的中國經濟
三、中國經濟的邊緣化
第二節 亞歐大陸腹地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化
一、邊緣區經濟——1800年以後的蒙古
二、邊緣區經濟——1800年以後的穆斯林世界
三、亞歐大陸腹地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化
第三節 機動性的逆轉
一、世界武器的變革
二、亞歐大陸腹地軍事優勢的喪失
第四節 作為緩衝地帶:民族國家的產生
一、亞歐大陸腹地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
二、民族國家的產生:亞歐大陸腹地內部的政治調整
小結
第六章 理論與現實的反思
一、霸權之間的霸權與世界體系關係
二、世界體系核心區終極動力:資本聚集還是技術聚集?
三、對世界體系的核心概念重新認識
四、地緣政治導致地緣經濟結果:蒙古將從邊緣區走向核心區?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