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神父修建露德堂
露德堂灰白色的牆體及畫像,刻記著這座百年古教堂的歷史。
相關史料載,清光緒五年,法國天主教傳入璧山。1893年前後,一法國傳教士在原璧山正興鄉(現正興鎮)建堂傳教。1898年,大足爆發以余棟臣為首的反洋教武裝起義,起義浪潮遍及附近州縣,所到之處教堂被毀,正興的教堂也未幸免於難。
余棟臣的反教會起義最後由軟弱無能的清政府買單,逃往重慶的法國傳教士回到璧山正興鄉,在正興鄉的福登橋坎(現金堂湖旁)用清政府的賠款重新修建了天主教教堂,即露德堂。
宏偉壯觀的哥德式建築
露德堂於1899年動工,1902年完工。整座教堂採取法國哥德式石制格調建造,占地面積為12340平方米,其中房屋面積4765平方米,由露德堂、主教樓、鐘樓等部分組成。
露德堂的兩邊各建有呈四方形的壯觀鐘鼓樓,周邊是一些廂房和花園。花園裡有兩棵上百年的羅漢松,教堂大門上方鑲嵌有花紋的“露德堂”凸字,堂頂豎立著天主教十字架。因傳說中的聖母在法國露德鎮顯聖,當時的正興天主堂選露德聖母為主保,故命名為露德堂。
露德堂曾是法、英等國天主教信徒的一個聚集地,也是現西南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所天主教古教堂。
古教堂暗藏多處玄機
寬大的露德堂主教堂約600平方米,石柱、石牆建造,中間是一個開朗的藍色弧形穹頂,兩邊是兩個較小的弧形穹頂,由兩排10根大石柱支撐。主教堂是神父和天主教信徒共同祈禱念經的場所,堂內設備十分講究,上方設有祭台3個,有耶穌、瑪利亞、若瑟3尊塑像,兩旁牆壁是耶穌受難的14幅畫像。
主教堂弧形穹頂有聚音效果,無論在教堂的哪個角落說話,其他地方都能清晰聽見。教堂里的桌椅和人都有光線照射留下的陰影,而這10根石柱卻沒有一點陰影。鐘樓的鐘聲方圓10餘里都可聽見,教堂的音效及採光設計讓人驚嘆。
相傳,法國傳教士曾在教堂內偷鑽礦藏探井48口,後雖經掩蓋,但仍有兩口水井可見。解放後,我國的地質部門根據這一線索,在正興及周邊的丹鳳地區發現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使得璧山成為我市最早用上天然氣的地方之一。
百年露德堂變遷
一百多年來,露德堂飽經歷史滄桑。
1948年,法籍神父將教堂田產賣掉,換成黃金逃走;1953年,璧山縣政府將露德堂改為糧倉;1958年,正興中學用此教堂教學;1984年,由於露德堂天主教活動的影響,經市政府批准獲準開放,正興中學遷出,露德堂歸還璧山天主教愛國會;1989年,因露德堂建築的古雅,被確定為璧山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露德堂由市天主教愛國會管理,璧山天主教愛國會使用,有教友4000多名,美國、法國等1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人士紛紛來露德堂參觀或進行宗教活動。
由於維修經費不足,露德堂建築出現風化,部分樓房出現垮塌。目前,露德堂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啟動了排危及維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