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電腦驗光屬於客觀驗光法,其原理與視網膜檢影法基本相同,採用紅外線光源及自動霧視裝置達到放鬆眼球調節的目的,採用光電技術及自動控制技術檢查屈光度。電腦驗光發展於上個世紀70年代,屬於客觀驗光法。用於這種驗光的設備是光學、電子、機械三方面結合起來的儀器,其原理與視網膜檢影法基本相同,另外採用紅外線光源及自動霧視裝置達到放鬆眼球調節的目的,採用光電技術及自動控制技術檢查屈光度,並可自動顯示及列印出屈光度數。此法操作簡便,速度快,是驗光技術的一大進步。
臨床上所用的他覺檢查法通常為檢影法(retinoscopy)。眼在靜止(不調節 )狀態下,黃斑中心凹發出的光線經眼屈光系統屈折射出後在眼外形成焦點,此點與視網膜黃斑中心凹互為共軛焦點,稱為眼的遠點。檢影法檢驗光就是利用視網膜照明區發出的光線在遠點處成像的原理,通過觀察瞳孔區的光影動態確定眼的遠點位置的。具體是在一定距離處(檢查距離通常為1米),用檢影鏡將光投入被檢眼內,根據該眼視網膜反光射出眼外時瞳孔區光影的動態,是順動或逆動來了解射出光線是平行、散開或集合,若順動表示遠點位於檢查者眼的後方,若逆動則遠點位於檢查者眼與被檢眼之間。然後在病人眼前放置凸或凹球鏡以及圓柱鏡片,抵消屈光不正的度數,以使被檢眼的遠點移至檢查眼處,從而推算遠點移至無限遠所需的屈光度數。所得鏡片的代數和即為病人的實際屈光不正度數。
誤差
電腦驗光對於眼睛的測量結果存在一些偏差,並且只能對被檢者屈光的大致範圍作出預測。電腦驗光的另一大缺陷還在於它只在一瞬間就完成了操作的全過程,就好比照相機快門一閃而過,容易造成被檢者緊張,視力度數也隨之瞬間上升,進而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其次,電腦驗光結果引起的誤差也不能排除驗光員操作不當和主觀偏見,以及機器本身質量的穩定性或者機器老化而導致驗光結果不準確。電腦驗光結果引起的誤差主要是近視度數偏高,遠視度數偏低,散光軸差位,因此電腦驗光結果只能供臨床參考,不能直接作為配鏡處方。所以無論哪種先進的電腦驗光儀,都不具備人工驗光的精確度。當然,由於電腦驗光儀能快速測出屈光不正的大致情況,對眼病診療中了解患者屈光程度及大量門診驗光時可提供有益的參考。比較保險、規範的配鏡方法應該是在電腦驗光之後再進行人工插片驗光,對兩種驗光方式的結果加以綜合。正確驗光須分三步走:電腦初測、暗室檢影、試戴矯正。尤其是第二步,有經驗的 驗光師可以透過驗光鏡的小孔,觀察投射到視網膜的反光,並根據其速度、亮度和方向的變化來判斷被檢者是近視、遠視還是散光,避免電腦驗光可能產生的誤差。
散瞳驗光
我們知道,鳥在高空中能夠看到百米,甚至千米之外的食物和獵物,在遠處又能夠準確無誤的啄取穀物,是什麼力量使眼球產生如此伸縮距離的定位和判斷能力,它就是藉助於晶體前後位置的移動,而在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人眼是利用晶體凸度的改變進行遠近距離的判斷的。年齡越小這種調節能力越強越充沛。所以在門診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裸眼視力較好,但有明顯疲勞症狀的患兒,他們利用眼球較強的補償機能矯正其明顯屈光缺陷,使得一些屈光異常難以發現,如一名9歲的男孩電腦驗光結果顯示有-0.75D的近視(雙眼),戴鏡後雙眼視力均達到1.0。但通過屈光試驗後,發現雙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視疲勞症狀。經過散瞳驗光,三天后經檢影,證明有+1.50D的遠視,散瞳情況下戴鏡矯正為雙眼1.0。半月後雙眼1.2,並且再沒有產生疲勞症狀。此例說明該兒童調節能力較強,當配戴近視鏡片他首先利用調節機制,糾正自身的遠視,又利用睫狀肌產生更強的調節,而綜合了人為造成的-0.75D近視,仍然使矯正視力達到1.0。通過上述病例,說明青少年兒童的代償機能較強,一些明顯錯誤的鏡片也能配戴,並且將其糾正至正常視力。但時間一長就會產生視覺干擾症狀,而產生疲勞,使眼肌功能受到損害,而產生一些眼位的變化,長此以往,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眼部功能性的損害,而得不償失,所以青少年兒童一定要散瞳驗光,以使其獲得準確的度數,從而配戴一副合適的眼鏡,以使視力向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