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世界爭霸戰

電子世界爭霸戰

《電子世界爭霸戰》是一部美國科幻驚悚電影,1981年拍攝,1982年上映。主要講述黑客凱文(傑夫·布里奇斯飾)拚命的證實EN公司最熱的電子遊戲是從他那裡被自己以前的同事偷走的。而現在他的這個同事已經成為了EN公司的高級主管。然而,凱文的努力,卻因為一個瘋狂的被稱為“大哥”的主腦操控程式所破壞。一天晚上,主腦操控程式發現凱文是黑客,於是把他帶入了虛擬世界。凱文發現主腦操控程式正在製造一個虛擬的世界,而在這裡與現實世界一樣讓人感到悲哀。凱文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Tron”,這是一個獨立的安全系統程式,可以幫助自己毀掉主腦操作程式,讓虛擬和現實時空都恢復秩序。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名稱:電子世界爭霸戰

外文名稱 Tron

更多中文片名:儀器

更多外文片名:

電子世界爭霸戰電子世界爭霸戰

Tron - Uma Odisséia Eletrônica.....Brazil

Tron, el guerrero electrónico.....Spain (alternative title)

Tron: The Electronic Gladiator.....Australia

導演:史蒂文·利斯伯吉爾 Steven Lisberger

編劇:

史蒂文·利斯伯吉爾 Steven Lisberger

史蒂文·利斯伯吉爾 Steven Lisberger ....(story) and

Bonnie MacBird ....(story)

主演:

傑夫·布里吉斯 Jeff Bridges ....Kevin Flynn / Clu

布魯斯·巴克林納 Bruce Boxleitner ....Alan Bradley / Tron

大衛·沃納 David Warner ....Ed Dillinger / Sark / Master Control Program

影片類型:驚悚 / 科幻 / 冒險 / 動作

片長:96 min

國家/地區:台灣 / 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幅面:70毫米寬銀幕電影

混音:Dolby

級別:Netherlands:MG6 / Singapore:PG / Argentina:Atp / Australia:G / Canada:G / Chile:TE / Finland:K-12 / Sweden:11 / UK:PG / USA:PG / Canada:PG / West Germany:12 / UK:A

製作成本:$17,000,000 (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Walt Disney Productions

拍攝日期:1981年7月 -

上映:1982年

攝製格式:

35 mm (horizontal, computer graphics scenes)

65 mm (live action scenes)

洗印格式:35 mm 、70 mm

製作公司:

Lisberger/Kushner

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 [美國]

Walt Disney Productions [美國]

發行公司:

Abril Vídeo [巴西] (Brazil) (VHS)

博偉電影公司 [美國] (Brazil) (VHS)

Columbia-Fox [希臘] (Greece)

Gativideo [阿根廷] (Argentina) (video)

Suomi-Filmi [芬蘭] (Argentina) (video)

Greater Union Organisation [澳大利亞] (1982) (Australia)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Digital Effects Inc. [美國]

MAGI-Synthavision

Robert Abel and Associates [美國]

Stargate Films Inc. [美國]

其他公司:

Inter Video [美國] 24 frame video services

Cuckoo's Nest Studios [美國] production ink and paint matting

Dolby Laboratories [美國] sound post-production

Inter Video 24 frame video services

演職員表

導演:史蒂文·利斯伯吉爾 Steven Lisberger

編劇:

史蒂文·利斯伯吉爾 Steven Lisberger ....(screenplay)/(story) and

邦尼·麥克伯德 Bonnie MacBird ....(story)

演員:

傑夫·布里吉斯 Jeff Bridges ....Kevin Flynn / Clu

布魯斯·鮑克斯雷特納 Bruce Boxleitner ....Alan Bradley / Tron

大衛·沃納 David Warner ....Ed Dillinger / Sark / Master Control Program

Dan Shor ....Ram / Popcorn Co-Worker

麥可·杜迪考夫 Michael Dudikoff ....Conscript #2 (as Michael J. Dudikoff II)

巴納德·休斯 Barnard Hughes ....Dr. Walter Gibbs / Dumont

製作人:

Harrison Ellenshaw ....associate producer

Donald Kushner ....producer

Ron Miller ....executive producer

原創音樂:Wendy Carlos

攝影:Bruce Logan

剪輯:Jeff Gourson

選角導演:Pam Polifroni

上映日期

美國USA1982年7月9日

阿根廷Argentina1982年7月22日

巴西Brazil1982年8月12日

墨西哥Mexico1982年9月24日

日本Japan1982年9月25日

英國UK1982年10月21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1982年12月3日

西德West Germany1982年12月9日

劇情簡介

黑客凱文(傑夫布里奇斯飾)拚命的證實EN公司最熱的電子遊戲是從他那裡被自己以前的同事偷走的。而現在他的這個同事已經成為了EN公司的高級主管。然而,凱文的努力,卻因為一個瘋狂的被稱為“大哥”的主腦操控程式所破壞。一天晚上,主腦操控程式發現凱文是黑客,於是把他帶入了虛擬世界。凱文發現主腦操控程式正在製造一個虛擬的世界,而在這裡與現實世界一樣讓人感到悲哀。凱文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Tron”,這是一個獨立的安全系統程式,可以幫助自己毀掉主腦操作程式,讓虛擬世界和現實時空都恢復秩序。

影片解析

在 1982年的時候,演員布魯斯·巴克林納還是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小演員,多在NBC的電視電影裡出演西部牛仔。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個新劇本,是一個叫斯蒂文·里斯伯格(也就是後來《電子世界爭霸戰》的導演)的傢伙寄來的,問他有沒有興趣出演劇本中的一個角色。劇本講述的是一個叫凱文·弗林的傢伙,無意中墜入到電腦空間裡面去,那裡的程式像角鬥士一樣互相格鬥,或者駕駛著摩托進行競速。而這個凱文則將打敗這個空間裡的主控程式,解放所有的程式。是首部關於虛擬空間的電影

"電腦空間、程式、虛擬摩托競速……這都是些什麼東西!",布魯斯完全看不懂這個叫《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的怪名字的劇本——即使當時《星球大戰》已經上映了五年,但對亞利桑那州的一個演員來說,或者對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電腦空間還是個太過遙遠神秘的東西。布魯斯·巴克林納最終接受了影片中艾倫/TRON的角色,但這部影片在上映後票房卻相當平庸——1700萬美元投資,上映三個月才拿到2600萬美元票房,遠遠無法和當年暑期檔走紅的《外星人》相比。這部片子對當時的觀眾來說太超前太複雜了。 今天的觀眾看起來,也許覺得《電子世界爭霸戰》的故事已經不足為奇。但要知道,1982年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連計算機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賽博空間(cyberspace),也就是電腦里的虛擬空間這一名詞都還沒有出現,直到1984年,一位從未接觸過網際網路、幾乎不懂計算機的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才在他的小說《神經浪遊者(Neuromancer)中提出這一革命性的概念。在小說中,人們可以通過"仿真激"(Simstim或Simulated Stimulation)技術和"皮膚電極"(Dermatrode)裝置,通過硬體平台讓自己完全神馳於虛擬的網路空間當中。你甚至可以藉助虛擬空間駕馭另一個對象,接收他感知到的所有信息。從此,科幻電影擺脫了老套的三種人題材:機器人、外星人、複製人,進入到賽博朋克(Cyberpunk)的時代。

影片也是對表演的一種考驗,那時候沒有幾個演員有過在藍幕或綠幕前表演的經驗。飾演MCP和薩克的演員大衛·華納回憶說:"那感覺非常奇怪,迪士尼的片場就像個彩排室。拍起電影來也還是像在彩排一樣。"為了燈光的需要,整個片場一片黑暗,"片場的地板上粘了很多帶子,還有些奇怪的盒子,剩下就是我們演員了。導演斯蒂文會說'從A走到B去'這就是所謂表演了。" 儘管《電子世界爭霸戰》既沒有像《星球大戰》那樣票房大賣,也沒有像《2001太空漫遊》那樣成為影史經典,但它卻開啟了電影通向電腦世界的大門,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第一部描寫虛擬空間的科幻電影。幾乎之後所有同類電影都受到了本片的啟示——沃卓斯基兄弟就明確承認過它對《黑客帝國》影響至深。

電子世界爭霸戰電子世界爭霸戰

作為一部科幻片,《電子世界爭霸戰》的故事、表演其實並沒有多么高的水準。但從風格和技術上來看 ,影片卻絕對是劃時代的:雖然它並非像很多地方的介紹里說的是第一部採用了電腦動畫製作的電影, 只能算是第一批大電影公司製作的,大量運用計算機圖形處理的影片之一。即使在今天看起來,影片的畫面仍然顯得充滿想像力:虛擬空間中飛行著像大門一樣的偵察器;有著蝴蝶般翅膀的運輸工具順著光線移動;程式之間用一隻閃光的碟子互相攻擊,還可以在遊戲場中由人形瞬間變成機車飛馳……

《 電子世界爭霸戰》繼《星球大戰》之後,再次創造了視覺上的奇觀,只是影片過於極客(geek)的傾向使它只為小眾所推崇接受。當時無論觀眾還是電影業內人士都對影片的革命性特點缺乏認識,它只得到了當屆奧斯卡服裝設計和音響兩個獎項的提名,特效方面居然沒有被給與任何肯定。2007年,美國視效協會(VES)評選出了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50部特效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排名第六。美國電腦圖形學會則將這部電影視為電腦圖形的里程碑、分水嶺,認為它開創了CG電影時代。影片終於得到了早就應得的榮譽。

啟發導演創作《電子世界爭霸戰》的靈感來源有兩個:其一就是當時非常流行的街機電子遊戲(特別是 《桌球》這個遊戲);第二個靈感則來自導演在《電子世界爭霸戰》之前的工作——他最初組建過一個叫 “逆光”的小公司,曾經嘗試過在動畫裡用光來表現角色,而不是傳統的描線與著色(ink & paint)方 式。這個概念直接影響了《電子世界爭霸戰》的視覺效果。

為什麼這樣一部電影在當時可能橫空出世呢?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一家叫做MAGI的公司所做的研究,他們在1975年展示了用電腦生成三維物體,不僅能表現真實的空間透視,還能完成複雜的攝像機運動。這讓導演斯蒂文看後激動不已。後來,正是這家公司為影片製作了大量的三維動畫。除了純粹的電腦畫面,影片涉及到實拍的特效部分實現起來也是相當複雜的,每一個畫面都有好幾層組成,拍攝好的畫面又會被進行多次的處理。許多細節的遮罩則是靠手工一幀幀畫出來的。對不同的圖層上使用不同的濾鏡處理,然後合成在一起,就能得了片中的驚人效果。事實上,《電子世界爭霸戰》中的合成鏡頭遠比純三維動畫鏡頭要漂亮得多。這也體現了當時電腦動畫的局限。 在電影開拍之前,導演斯蒂文和他的團隊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做詳細的視覺設計和各種特效測試。《電子世界爭霸戰》本來是一部獨立製作的影片,但是後來項目發展得越來越龐大,資金上有了很大缺口,結果是迪士尼接過影片,成了東家。斯蒂文本來沒有想去找迪士尼,因為當時的主流是手繪動畫,迪士尼恰恰又是此領域的巨頭,他覺得迪士尼不會支持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電腦圖形動畫影片。可迪士尼當時的製片主管湯姆·威爾希特觀念開放,獨具慧眼,決定讓他放手一搏。但是這樣的工作從來沒有人做過 ,電腦動畫不被認可,製作人員對合成技術沒有把握,再加上導演的資歷比較淺。迪士尼一開始並沒有全力地支持這個項目。他們就做了一個2分鐘的測試,效果非常之好,這才讓公司終於放了心。 影片的製作非常複雜,後期製作涉及的工作人員超過500人——特別要指出的是,其中大約有200人是台灣的宏廣公司的,他們主要負責影片的手繪部分。據說全片總共花費了超過50萬張賽璐璐片!當時 的計算機設備非常稀缺,CG方面的一個八人小組只有一台計算機可用,而這傢伙配備的300MB磁碟模組有洗碗機那么大。CG時代的先行者

電子世界爭霸戰 壁紙電子世界爭霸戰 壁紙

《電子世界爭霸戰》並沒有後來描寫虛擬世界的科幻電影,例如《黑客帝國》、《異次元駭客》等所具有的深度和厚度。雖然影片也充滿了反思色 彩,但大概是因為發行方出自迪士尼之手,其文化內涵和哲學思考都流於表面。當年就慧眼識珠,給出了四星評價的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他的最高評分就是四星)曾如此評價本片:“《電子世界爭霸戰》的構思和劇情建立在對電腦知識的掌握,以及觀眾也懂電腦這一不給面子的假設上。這些知識無需 掌握,只需我們迅速理解,也省去了惱人的長篇大論。這是一部純粹的技術至上電影。儘管它來自於迷 人(傑夫·布里吉斯)或邪惡(大衛·華納)的角色,但它的重點不是人性。本片是個炫目奪人的娛樂設備,比《星球大戰》或《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在自己的領域已臻完美,從技術層面來講,也許開創了此後無數發生在電腦生成場景的電影,以頭腦中生成的故事為背景展現情感中生成的人性。一切皆有可能。”

不過,除了技術層面,《電子世界爭霸戰》仍然可以讀解出其他意義:事實上,這個故事的原型來自1939年 的影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本片則是對其一種重寫——同樣是一個人墜入另一個世界 ,他/她必須打敗黑巫師,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從骨子裡說,這是一個當代神話故事,它第一次提出了 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儘管還是非常簡單,例如影片中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 中的好人壞人都是一一對應,沒有涉及到虛擬世界帶來的扮演性和虛假性)。如果說,弗蘭肯斯坦的故 事將西方固有的“神—人”對立變成了“人—人造物”的對立,堪稱工業化時代的表述;那么對賽博空 間的描寫,則可以算一種“科技創世”了:人類不再僅僅是創造了像弗蘭肯斯坦那樣的一個物種,他們 可以創造整個虛擬世界!《電子世界爭霸戰》奠定了後來此類影片的基本元素,比如:虛擬世界被看作是負 面的不真實的,現實世界則被描繪成真實可信的;想反控人類的邪惡計算機;強大到足以控制世界的大公司;由交錯閃爍的格線構成的虛擬空間;遊戲化的戰鬥方式;以病毒來攻擊主機的最終解決辦法等等 。其對電腦控制的反思,對虛擬世界的警惕,對電腦極客拯救世界這一主題的創造,都對科幻電影的發展影響深遠。 為後來的科幻電影奠定了思想基礎

謝耳朵穿著有影片圖案的T恤衫謝耳朵穿著有影片圖案的T恤衫

為了給《創:戰紀》造勢,不久前迪士尼公司剪輯出一支名為《影響流行文化》(Cultural References )的短片,歷數了《電子世界爭霸戰》所影響滲透的各種文化領域:包括電子遊戲、音樂與MV、動漫畫、商業廣告等等。雖然不及《星際迷航》和《星球大戰》那樣無處不在,但在80年代數位技術尚未成為熱門 之前,《電子世界爭霸戰》同樣引領起了對後來影響重大的包含了技術美學、電子產品崇拜、宅男/極客文化 、HI-TECH與LOW-FI風尚等元素在內的潮流。

如今的潮人們穿著繪有《電子世界爭霸戰》風格圖案的T恤衫,玩著手機里復古的小蜜蜂遊戲,欣賞著《生活大爆炸》時尚符號。所以迪士尼會借著如今強大的電影技術重新拾起這個題材,由此,新潮和復古重疊變成了新的誘惑——你還沒有進入過TRON的世界么?那至少你可以去影院領略一番。毫無疑問,新版的《創:戰紀》將帶來炫酷的觀影體驗,但我懷疑的是,老版《電子世界爭霸戰》那種純粹、技術、硬核風格,在新作中能再現出幾成呢?

這部片子之後,虛擬空間作為科幻電影的重要主題不斷出現,手法內涵也在不斷發展,直至1999年出現了《黑客帝國》這樣里程碑式的作品。如果對這類影片有興趣,還是重溫經典更來得有價值。

創戰紀Ⅱ

影片基本信息

Tron: Legacy (2010)

中文片名: 電子世界爭霸戰2

又名:創戰紀/ 創:光速戰記/ Tron 2 / TR2N

導演: 約瑟夫·科金斯基

編劇: Adam Horowitz / Richard Jefferies / Edward Kitsis

電子世界爭霸戰電子世界爭霸戰

主演: 傑夫·布里奇斯/ 奧利維亞·王爾德 / 麥克·辛 / 傑夫·布里吉斯 / 加內特·赫德蘭 / 布魯斯·巴克林納 / Amy Esterle

類型: 動作 / 驚悚 / 冒險 / 科幻

級別: USA:PG

國家/地區: 美國

發行公司: 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

語言: 英語

片長: 120分鐘以上

版本: 2D/3D/IMAX 3D

上映日期: 2010-12-17(美國) / 2011-01-11(中國大陸)

劇情介紹

該片由廣告導演約瑟夫·科金斯基執導,其前作的編劇史蒂文·利斯伯吉爾將作為顧問參與製作。前作的主演傑夫·布里吉斯也回歸本片,同時加入的新成員包括奧利維亞·王爾德和碧兒·加勒特。王爾德的角色是一個現實世界中的工作人員,她將幫助對付主控程式。碧兒則將出演現實世界裡的一個非常迷人的女人。

遊戲故事

《電子世界爭霸戰》講述一個電腦程式員進入虛擬世界,被迫在自己開發的遊戲裡作戰的故事。該片是第一部採用電腦生成圖像(CG)和真人結合的方式完成特效的電影,被認為是開創了CG製作電腦的新紀元。

28年後再續前緣

1982年,一部講述人類進入電子遊戲世界生活、戰鬥的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公映,當年這部投資1700萬的電影在市場上的反響並未達到出品方迪士尼的預期,最終以3300萬的票房收場,甚至不能排進年度票房榜的前20。不過,這部電影所展露出的那種概念卻深深的影響了後來者,所以當1999年《黑客帝國》公映的時候,連其導演沃卓斯基兄弟都坦承本片受到了《電子世界爭霸戰》的啟發。而締造這部電影的,就是導演史蒂文·利斯伯吉爾。這是一位產量非常低的導演,迄今為止他只有三部故事長片面世。談及到當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史蒂文·利斯伯吉爾回憶道:"這個故事源於我個人的經歷,因為我很喜歡玩電子遊戲,在當年,電子遊戲的畫面雖然很簡陋,但卻令當時的人們感到無比的震撼,一個簡單的打桌球的遊戲就能讓我們在酒吧里玩一整夜。在當時,我已經在構思,如果把大家對於電子遊戲的這種狂熱放到電影裡,或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然後我開始撰寫一個和電子遊戲相關的劇本,在當時我構想的是,如果有一天,電子遊戲做得栩栩如生,人們甚至可以進入遊戲的世界裡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基於這個理念,《電子世界爭霸戰》的故事也就出爐了。"

可惜,由於這個故事的理念實在太過超前,再加上當年的電子遊戲太過簡單樸素,人們實在無法把這樣的創意和真實世界聯繫起來,再加上技術條件所限,這部《電子世界爭霸戰》並沒有太過賣座。談起《電子世界爭霸戰》面臨的窘境,史蒂文·利斯伯吉爾分析道:"這部電影沒有取得意想之中的成績,我覺得是在情理之中。其實迪士尼當年肯拿出上千萬的投資來拍攝這部電影,我已經感到非常的意外和滿足。我們當時用了最新的電腦技術來做這部電影,在效果上我認為是那個年代最好的,這一點上我沒有任何遺憾;但這個故事或許真的不應該放在那個年代去拍,因為我身邊的人都很難想像一個人進入電子遊戲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難道人也會變成像素點嗎?所以這部電影在當年沒有獲得足夠大的成功。"

28年過去,《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續集提上了議程,第二集《創:戰紀》用著3億美元的投資昭告天下:當年的那個TRON世界又將殺到大眾面前!時過境遷,史蒂文·利斯伯吉爾已經退居二線,成為《創:戰紀》的製作人和編劇,對於這部多年之後的續集,史蒂文·利斯伯吉爾抱有不小的期望:"我認為觀眾會很好的接納這部電影,特別是電腦技術的迅猛發展,遊戲的日新月異,再加上《黑客帝國》這樣的電影已經足夠多的向大眾灌輸了相應的概念,所以我相信《創:戰紀》不會像當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那樣,它應該會成為很長一段時間大眾熱衷討論的一個話題。當然我個人最感動的,還是當年的故事能夠延續下來,這份情意結,延續了30年,能夠擁有它,我已無憾。"

巨額投資下的科幻大片

3億美元投資的《創:戰紀》在技術方面下足功夫,不僅影片採用IMAX規格拍攝,而且《阿凡達》之後成熟的3D技術也引進到了本片的製作當中。談及本片的視覺特效,曾經擔任《龍騎士》《終結者3》等片的視覺特效總監薩米爾·荷昂說道:"《創:戰紀》這個項目的後期製作是我做過的項目里最複雜的一次,我們有著數百人的團隊晝夜不休的執行著電影各個方面的特效製作。因為在電影裡,整個電子世界都是虛擬的,因此也給了我們極大的發揮空間,我們力圖要給觀眾營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奇特空間,在這個世界裡出現的一切東西都要讓大家覺得驚奇,美術方面對顏色的運用都是很有特點的,而我們需要把這個世界裡許多不可思議的東西都講之神奇化,觀眾會在電影裡見到許多奇妙的場景,這個名為TRON的世界,一定會讓大家沉迷其中,流連忘返。"

除了對場景進行特效製作,《創:戰紀》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讓28年前的主角傑夫·布里吉斯恢復他的年輕狀態,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整個製作組重建了一個30歲的傑夫·布里吉斯,這一點讓傑夫·布里吉斯本人都大嘆驚奇:"技術實在是太讓我覺得恐怖了,因為他們通過電腦做出的30歲的我是那么的逼真,經常在片場讓我有一種進入未來世界的錯覺。其實,他們所做到的這一點恰好和28年前的《電子世界爭霸戰》的劇情相吻合:當時我可不是就被掃描進電腦里了么?而如今,當年的故事竟然變成了現實!"

製作年輕版傑夫·布里吉斯的團隊,曾經製作過《返老還童》里年輕和年老的布拉德·皮特.談及這次《創:戰紀》里的製作,負責人艾里克·巴巴說道:"雖然我們之前有《返老還童》的製作經驗,不過在這部電影裡,特效鏡頭遠遠多於《返老還童》,《創:戰紀》里的CLU形象有著很多變化,特別是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這讓整個製作組花了許多時間去刻畫CLU,當然還少不了傑夫·布里吉斯親自做的動作捕捉。我們這個團隊里有不少人都看過當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我們都覺得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為我們在複製當年的那個世界。"

父子歷險的故事核心

導演約瑟夫·科辛斯基表示,"從一開始,我和肖恩·拜利就對攝製組的工作夥伴們說,這是一個父子歷險的故事,而這一點也正是《創戰紀》故事的核心。"

"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要身處炫目的視覺效果中,又不能讓父子的核心線索被沖淡,影片的主題是一個男孩,在失去父親關愛的境遇下獨自成長。他必須要承受的是失去父親的痛楚。接著,他偶然發現,也許父親的失蹤和他原來想的並不完全一樣,也許有機會能夠改變這一切,重新恢復他和父親的聯繫。"製片人肖恩·拜利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能盡我們所能,讓整個故事更加豐滿,視覺特效、真實場景、絕妙的配樂還有演員的表演風格,一切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拜利著重強調了這一點。

從疏遠陌生到親情重現,父子間情感變化的脈絡,是影片要著力刻畫的。"你會感覺到這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而觀眾也會樂於接受這樣的體驗,我們需要設計的是如何豐富薩姆的人物特點,讓觀眾通過薩姆的眼睛去看電子網路。同時也通過薩姆的眼睛去看他的父親弗林。"劇本的編劇之一,亞當·霍洛維茨說。他和愛德華·基迪斯一起編寫了劇本,(故事的主創人員包括,愛德華·基迪斯、亞當·霍洛維茨以及布萊恩·克魯格曼和李·斯特恩斯奧,故事原創為史蒂文·利斯伯吉爾和邦尼·麥克伯德。)

史蒂文·利斯伯吉認為,對電影來說,是否有豐滿的故事情節,和高科技的製作手段一樣重要,"我對故事、對角色的關注一點都不亞於對視覺特效的重視程度。在《創:戰紀》中父親弗林的形象是清晰的,父子的情感發展是引人入勝的。完全能夠引起影迷的共鳴,即便有觀眾沒有看過第一部,那也不要緊,我們的《創:戰紀》一樣會吸引你。"他說。

電子世界爭霸戰2電子世界爭霸戰2

傑夫·布里奇斯讓曾在《電子世界爭霸戰》中出現的凱文·弗林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他這樣表述,"這故事的一個基礎性元素就是科技,通過高科技意識到你的能力會更強大是非常讓人興奮的。但是高科技的發展如此之快,究竟還能帶來什麼,當人們道德倫理的發展遠遠跟不上科技進步的步伐,或者說對高科技可能引發的結果沒有清晰認識的時候,問題就會出現。這也是《創:戰紀》要表現的主題之一。"

先進的3D技術

約瑟夫·科辛斯基顯然對自己賦予《創戰紀》的內涵瞭然於心。"我的目標就是讓原本虛擬的世界變得更加真實可信。我要通過電影攝像機來表現電子爭霸的世界,並清楚的把這個世界呈現出來。這就需要調動多機位從各個角度拍攝,我需要故事中的場景和現實中的感覺完全沒有距離,玻璃、混凝土、鋼鐵,一切都能讓人覺得很有質感。"

為了達到《創戰紀》追求的效果,科辛斯基身邊匯聚著一群來自各個領域的藝術家,"我們把建築領域的藝術家,發動機的設計者都集中了過來,他們中有很多人從來都沒有參與過電影的製作。他們就是我們從世界各地找來的智囊團。"科辛斯基說。

科辛斯基和他的團隊要做的就是,讓當年《電子世界爭霸戰》的內在精髓和今天的現實場景有機結合,讓二者的界限和距離感越淡越好,這種複雜結構的實現,需要依靠高科技手段,從藍輝螢光屏到3D數字攝像機,科辛斯基和他的團隊把二者在影片中巧妙結合。科辛斯基這樣闡釋,"有的時候直覺要比經驗更有幫助,我們要把很多零散的技術結合在一起,還要避免低劣的單純處於商業目的。這畢竟是我們第一次同時在一部影片裡,全面採用各種技術。"

正如拜利所說的,推動影片發展的還應該是情節,"我們的確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積極的調用了各種高科技手段,但是這部影片絕不會為技術而技術。我們在電影中做了各種有趣的嘗試,用一種全新的方法來講故事。我想這一定是有史以來的第一部電影,我們的男主角要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自己和自己戰鬥。我希望帶給觀眾們的驚喜,遠遠不只是讓他們發出'喔,這場面可真夠炫的!'之類的感嘆。而是,'喔,我從沒有想到未來會是這樣。'"

《創戰紀》的複雜之處還在於3D的製作手法,拜利解釋說,"3D當然是一項技術挑戰,攝影機又大又重不說,還有很多的附加變數,必須隨時應付突然的變故。所以,整個過程絕對可以說是一個磨人的經歷,但我想這也正是能夠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的原因之一,因為你用你自己的蘋果或者別的什麼家庭電腦,都不能享受到這樣的體驗。"

"拍一部真正意義上的3D電影對我來說意義非常。"科辛斯基說,"當前有很多所謂的3D影片其實是在現實的2D拍攝後轉過來的。但是就我們的影片中營造出的環境而言,那種深刻的空間感,如果不使用真正的3D攝像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科辛斯基接著說,"用3D進行拍攝就會涉及到大量繁重的工作,特別視覺效果需要用3D來完成,這也是一個挑戰。通過不同的眼睛,創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這工作量相當大。"

至於用3D技術來拍攝《創戰紀》,影片攝製組採用了最先進的3D攝像機,這對他們來說也很特殊,用3D技術拍攝,同時還要結合數位技術,來捕捉人物的動作和表情。而這又需要一套真人攝像系統共同工作。

令人驚嘆的視覺美學

《創戰紀》的影片攝製者和設計師們把他們的創造才能提升到了一個令人激動的高度,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電影美學,這將使觀眾沉浸在將沉浸在令人震驚的視覺景觀中,觀眾從不會有這樣的體驗,他們甚至可能連想都沒有想到過。

影片由導演約瑟夫·科辛斯基掌舵,由達倫·吉爾福德擔任美術指導,在他們的頭腦中,有一點是清晰而至關重要的,那就是要保持第一部《電子世界爭霸戰》精神內涵,這是關鍵。"第一部影片已經確立了一個標桿似的外觀視覺效果,"吉爾福德這樣闡釋,"當然,當年有很多想像受制於當時的電腦技術,沒有辦法超越80年代的局限性。但今天電腦技術是呈幾何級數飛速增長的,這顯而易見,我們今天能做什麼再不會受到技術的限制。當然,我們也會有意識去做一些改變和嘗試,而不會完全一成不變,在外觀和形式上盡我們所能的進行了調整,可我們還是希望能夠保持那些《電子世界爭霸戰》開創的經典形象。"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重量級的設計師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就包括概念藝術家大衛·利維。他的工作就是把科辛斯基天馬行空的想像落實到圖紙,並以此來確立一個新的電影世界。"喬的想像創造出了第一部,他讓電子的虛擬世界像現實生活一樣展示在觀眾面前,和現實生活是如此的接近,就像現實世界的雙胞胎一樣。"利維說。

科辛斯基的目標是從沒有人關注過的領域,融合虛擬和現實,"我不希望觀眾意識到界限在哪兒。有時候我們採用實景的全景拍攝,而有時候,我們則選擇分片段拍攝,整個拍攝對象都被藍色的螢幕包圍起來,如果這樣的嘗試有用,那么界限就會十分微弱,而在觀眾看來空間的轉換則是完全合乎邏輯的。"科辛斯基說。

在拍攝細節方面,《創:戰紀》的確比第一部的設計走得更遠。"逼真的電腦繪圖和真實景物的結合的確會帶給你身臨其境的感受。"傑夫·布里奇斯說。"在第一部《電子世界爭霸戰》中,我們還不能得到這樣的體驗,主要就是因為那個時代基本上還只能依靠黑色的混紡布和白色的膠帶來顯示空間的變換,觀眾根本不會產生置身其中的質感,可以說在第一部的時代,人們只是身在故事之外,就像站在櫥窗的外面,看著裡面的模特穿著什麼。"

然而,在《創:戰紀》中,科辛斯基全套的道具設計,還有在他指揮下的美術指導,《創戰紀》將不簡單是一部實景拍攝和電腦繪圖相結合的CGI電影,范庫弗峰雄偉壯麗的香格里拉酒店作為英康公司的總部,隨著薩姆停在范庫弗峰碼頭的海運貨櫃,將為觀眾呈現出一派壯麗的城市輪廓。還有其他的道具,比如,弗林的連拱廊、凱文的秘密實驗室,還有"終點"酒吧,分別在影片攝製組的六個攝影棚中。

在虛擬世界中設計的所有的街道都會比我們現實中城市裡的街道更寬闊、規模更大。"當薩姆第一次通過連拱廊進入虛擬世界,"影片的美術指導達倫·吉爾福德說,"一套特設的識別程式把他從街道上拖了出來。這套識別程式大概有70英尺寬,這個比例大約與我們平常生活的至少兩個街區的規模相差無幾。這的確是非常大的規模,非常壯觀。"

大約有20到25名設計師,他們來自完全不同的藝術領域,他們的通力合作將科辛斯基和他的創作團隊天馬行空的靈感變成了真實的道具和場景,工作涉及各個細節,從現實世界的定位件,結合了現實建築的藍屏到完全由數字虛擬出的道具場景。吉爾福德推測,影片中大約出現了60到70個獨一無二的設計,這其中還不包括15個將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完全由電腦進行分層設計創造出的場景。

最大的挑戰就來自於"電子網路"虛擬世界的外觀。導演科辛斯基說,"對任何一部電影來說,能否找到一個合適外景拍攝地都是至關重要的。以我對設計的理解來看,我已經意識到,尤其是對這樣一部電影而言,一部每一個細節都要依靠設計的電影,我更需要花大力氣去設計場景和空間。因為我們根本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找到一個那么合適能做虛擬世界場景的外景地。所以,《電子爭霸戰》中出現的每一個數字場景,我們都要從零開始搭建。"

有很多的攝製工作是在溫哥華的攝影棚中完成的,影片的攝製者們本來以為可以很輕鬆的在城市裡找到適合電影的外景基地,並把場景拍攝下來,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就完全不同了。拜利說,"我們很清楚要實現《電子世界爭霸戰》中的虛擬場景,就需要協同調動3到5項以前從沒有使用過的尖端技術。我們知道這會是史無前例的挑戰,所以攝製組的成員們每推進一步,心裡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們已經在現實世界裡耗了好幾個星期了。'在現實世界中的確什麼都可以拍到,但都太小了,我們要是實現的效果是,從最高的建築物的頂端取景,還要拍攝到城市裡最長的街道。"

最後,由於《創:戰紀》將採用3D技術進行製作,影片攝製者們都將面臨來自一方面的挑戰,那就是影片的視覺方位上的效果,將會影響每一個決斷。美術指導吉爾福德說,"畫面當然是由很多不同的方位構成的,每一個細節都要去設計,同時還要符合一定的邏輯規則,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在移動3D攝像設備的時候,攝像機就會顯示一個光源分裂出了第二個,這是非常糟糕的。"

影片攝製者們的耐心細緻和遠見卓識都體現在了巧妙的設計中。而這一切設計又都包含著從《電子世界爭霸戰》傳承來的神奇。舉個例子來說,美術設計部門就汲取了第一部中曾經出現的弗林在連拱廊下的秘密實驗室。這些都是只要有眼光,就能認出主控程式的控制台,都是從第一部電影中套用過來的。桌面的電腦接口,還有濃縮的雷射,就是它們引導著薩姆進入了虛擬世界。還有一些東西也可以辨認出來,鑲嵌在背景中的虛擬世界的地圖,那其實就是薩姆童年的時候畫在牆上的。

創作永遠都不會像說起來這么簡單,吉爾福德認為,但是事實也證明了這個創作的過程是蘊含著無限的成就感的。"對於設計師來說,這就是一個美好的夢想,對我們的團隊來說,也是如此。我覺得我們有能力為打造《創戰紀》,而把所有不可思議的藝術領域整合起來,這是一次難以置信的挑戰,但是我們已經做到了。"

精彩對白

Alan Bradley: I promised you that if I ever got any information about your dad, I'd tell you first, right? I was paged last night; came from your dad's office at the arcade.

Sam Flynn: So?

Alan Bradley: "So?" That number has been disconnected for twenty years! Two nights before he disappeared, he came to my house. He said he was about to change everything - science, medicine, religion. He wouldn't have left that, Sam. He wouldn't have left you.

阿蘭·布萊迪:"我答應過你,如果有一天我有你爸爸的任何訊息,我都會第一時間告訴你,是嗎?昨晚我收到傳呼了,是從你爸爸的辦公室里發出來的。"

薩姆·弗林:"那又怎么樣?"

阿蘭·布萊迪:"'怎么樣?'這個號碼已經20年沒有用過了!他失蹤前的兩個晚上,他來到我家,他對我說,他將改變一切,科學、醫學、宗教。他不會離開的,薩姆,他不會離開你。"

Kevin Flynn: Now, I kept dreaming... dreaming of this world I thought I'd never see. And then, one day, something happened.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Young Sam: What was it?

Kevin Flynn: That's gonna have to wait until next time.

[Kevin kisses Sam on the forehead]

News Reporter: Encom CEO Kevin Flynn was reported missing today. He was last seen at his home, with his son, Sam.

凱文·弗林:"我一直在做夢……我想我再也見不到我的夢想在這個世界裡實現。然後,有一天,一些事情發生了,一些事……非同凡響的一些事。"

年輕的薩姆:"那是什麼事呀?"

凱文·弗林:"這要留到下一次再說。"

(凱文親吻薩姆的額頭)

新聞報導:"易能公司的CEO凱文·弗林今天被報失蹤。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是在他自己的家裡,和他的兒子薩姆一起。"

Sam Flynn: Who are you?

[the stranger's helmet opens to reveal Clu's face]

Sam Flynn: Dad.

[Clu steps up to Sam]

Clu: I'm not your father, Sam. But, I'm very very happy to see you

薩姆·弗林:"你是誰?"

(陌生人打開了頭盔,露出了臉龐)

薩姆·弗林:"爸爸。"

(陌生人走向薩姆)

陌生人:我不是你的爸爸,薩姆。但是,我非常高興能夠見到你。"

遊戲影片段預告絮

·本片將採用2D+3D切割真實世界和電子世界的創新方式上映。

·本片投資3億美元,是迄今為止電影史上投資最大的電影之一。其中單是角色服飾一項的預算就高達1300萬美元,一件車手的定製西服的價格就高達6萬美元。

·本片裡的反派Clu也由傑夫·布里吉斯通過動作捕捉技術來扮演。因為Clu的形象是偏重傑夫·布里吉斯扮演的凱文·弗林三十歲的形象。劇組採用了《返老還童》的CG技術,製作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傑夫·布里吉斯的年輕形象。

·在最終決定加內特·赫德蘭飾演本片男主角薩姆·弗林之前,製片方還考慮過克里斯·派恩、瑞恩·高斯林和麥可·斯達-大衛。

·《創:戰紀》的遊戲製作人道格拉斯·滕拉佩爾曾經撰寫過當年第一集《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續作劇本,並將之命名為"特隆:進入機器世界"(Tron: Into The Machine)。

·為了向第一集致敬,《創:戰紀》會採用一些第一部里出現的歌曲,例如《Only Solutions》和《1990's Theme》。

·《創:戰紀》的拍攝只用了64天,但在後期製作的時候,由於大量的特效場面,本片段預告了足足68周進行製作。

·《電子世界爭霸戰》里的主要場景設定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卡爾弗城,但是當2009拍攝續集《創:戰紀》的時候,場景已經完全不一樣,因此,劇組在溫哥華精心的重建了當年的場景,而不簡單的將之全部CG化。包括屋頂的廣告牌等各種元素都被完整的複製了下來。

·薩姆童年的臥室里,出現的各種電子產品都是80年代的產物,例如蘋果的第一代電腦,另外他的房間裡還有不少迪士尼當年出品的卡通片。

·本片的原定英文名是《TR2N》,而最後當電影的預告片正式發布的時候,片名已經變成了《TRON:Legacy》。

·本片的遊戲設計最初在2009年的漫畫展里出現,和其他80年代的遊戲保持著一樣的風格。

·作為一部和遊戲相關的電影,本片的遊戲版本也在電影公映前推出於電腦平台以及PS3、XBOX360、WII等遊戲主機上。

·在電影裡提及了一部1979年的老電影《黑洞》,這是導演約瑟夫·科金斯基有意而為之,因為他接下來就會執導《黑洞》的翻拍版本。

·弗林在電子世界的化身--克魯穿的是一件帶著明亮的紅和橘紅色彩的黑色外套,這是克魯專屬的顏色。影片中的克魯是唯一一個使用了明電影下載服飾的人,這象徵著他在虛擬世界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其他虛擬世界的原住民們穿的都是冷色調的服飾,如藍色、白色和銀色。

·由於讓虛擬世界中的角色們穿上那些外套是非常勞心費力的複雜過程,設計師們特意設計了一套特殊的可轉換的圖版,這也讓演員們即便躺著或者隨時斜靠在哪裡,也絕對不會弄皺了服裝。

·為了給神秘的賽爾瑞程式們設計髮式和化妝,攝製組整整調用了一個團隊。另外還有兩位設計師,負責為她們服裝,這些賽爾瑞程式們平均每3個小時就要換一次衣服。

·影片中男演員們需要帶的頭盔,也是由服裝設計師們特別設計的。

影片評價

《創:戰紀》是繼《阿凡達》之後,再度讓觀眾心馳神往的一場視聽盛宴。

--《洛杉磯時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