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式地震儀

電動式地震儀

電動式地震儀是根據國家經濟建設需求而建立的地震預感儀器。

概述

電動式地震儀,該台的觀測達到了當時世界一流水平。1931年,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在南京北極閣建立了地震台,安裝了巨型維歇爾特水平向機械式地震儀(現仍保留在南京地震台)和伽-魏電動式地震儀。抗戰期間,上述兩個地震台停記,原中央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建立了北碚地震台。抗戰勝利後,北碚台又遷回南京,這就是解放前夕中國地震機構管理的唯一地震台——南京水晶台地震台。

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50年代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用中國人自己製造的51型機械式水平向地震儀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批台站——分布在9個省共17個台站,這標誌著中國第一個大範圍地震觀測台網的誕生。隨後,在國際地球物理年的推動下,通過中蘇合作先後引進了千倍級基爾諾斯中周期地震儀,萬倍級哈林微震儀以及維開克短周期地震儀等。與此同時,重新規劃了全國地震台網的布局。50年代末、60年代初,相繼調整改造了北京等20個地震台,由這些台站組成了當時全國地震觀測基本台網,大大提高了全國地震監測能力和測定地震參數的精度並參加了國際地震資料交換,使中國地震工作開始進入國際行列。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的發生,以及接下來10年間連續發生多次7級以上大震的嚴峻形勢,促使我國地震觀測工作進入了大發展時期,逐步形成了模擬地震觀測系統現在的格局。到目前為止,全國有近400個地震台,分布在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列入國家基本台網的有86個。儀器配置包括763長周期光記錄地震儀,基式中長周期光記錄地震儀(1998年大部分台站已停記),DK-1型寬頻帶墨水記錄地震儀和DD-1型短周期墨水記錄地震儀。其他台站屬區域地震台,一般只配置DD-1型或其他型號的短周期地震儀。在國家基本台網中,有24個地震台參加了國際地震資料交換,除交換震相數據外,還交換出版物:《中國地震台網臨時觀測報告》(每月1期)和《中國地震台網觀測報告》(每年1卷)。另外,利用國家基本台站和部分區域台站的數據每年編輯出版《中國地震年報》,以及為震情跟蹤研究服務的全國性的或各省的地震目錄。為適應區域地震活動性研究和中強以上地震速報任務的要求,並隨著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1966年在北京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台站無人值守遙測地震台網,並在此基礎上,1976年國家地震局著手實施區域電信傳輸地震台網整套設備研製與建網工程(768工程),先後建成了6個以有線傳輸為主的區域性遙測地震台網和近20個以無線傳輸為主的地方性遙測地震台網,其中天津台網還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深井地震觀測台網。由於這些台網採用了實時傳輸和計算機處理系統,在中強以上地震速報和監視震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