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話木偶戲

雷話木偶戲主要流傳於雷州半島地區,距今巳有500多年歷史。 雷州半島木偶戲(又稱雷州杖頭傀儡戲)一般是多人棚,由多名藝人操縱生、旦、末、醜4個傀儡仔,同時演奏1鑼1鼓1支笛。 清代以來,雷話木偶戲從表演技藝到唱腔音樂、舞台裝置都進行了改革。

雷話木偶戲主要流傳於雷州半島地區,距今巳有500多年歷史。雷州半島木偶戲(又稱雷州杖頭傀儡戲)一般是多人棚,由多名藝人操縱生、旦、末、醜4個傀儡仔,同時演奏1鑼1鼓1支笛。後來,增加淨和媽角兩個傀儡仔,稱為雙人棚或三人棚。大的傀儡班巳發展到7-11人棚。演出時,武戲(科白戲)用中音,念大字牌子;文戲逐漸改用土音,使用幫腔。
經長期的發展,雷話木偶戲的演出劇目除歷來巳有的歷史公案、神話傳奇之外,逐漸增加雷州半島民間傳說故事戲和神鬼戲,還受改良新戲影響而上演文明戲。
清代以來,雷話木偶戲從表演技藝到唱腔音樂、舞台裝置都進行了改革。傀儡由31厘米增大到40厘米左右,造型面貌一新,大受觀眾歡迎。其音樂曲調由早期的曲牌連綴逐步向板式變化,包括中板、程途、嘆板、高腔和專曲專腔5類,除旦角唱假嗓外,其餘腳色一律用本嗓,伴奏音樂也比較豐富。
雷話木偶戲在製作傀儡(木偶)時,頭部用木雕,上半身用藤竹編織成肩膀,下半身以袍裙遮掩,再以靴鞋替腳,兩手用木刻,傀身插以木棍或藤條以便操縱,中軀主棒插人頭部於體內。操縱手舉主棒時手與曲肘並舉,傀儡頭部同操縱者處於同一水平線。傀儡表演以花生(丑角)最具特色,這類腳色多於鼻抹白粉,白扇插於頸間,有時連帽也不戴。若扮農民老漢,常赤腳蹲在椅子上;如扮糊塗知縣,則一定把雙腳掛上公案以示睡懶覺;婆腳扮媒婆一類,其表演動作更勝街頭潑婦三分。
木偶藝人更是一專多能的表演大師,他們集唱做念打於一身,一把口既唱男腔又唱女聲,還能模仿狗吠馬嘶;一雙手既要不停地敲鑼打鼓渲染氣氛,又要持續地擺弄傀頭做出行、坐、跳 、打各種動作,還得騰出手來給傀頭更換衣冠。這些聰明的藝人為了解決一人在同一場面操縱眾多人物所產生的矛盾,便把木偶裝上身竹、手竹插在演區邊沿的木架上,需用某個木偶便能立即取出表演。 
雷話木偶的面譜和服飾以及燈光、布景體現了雷州半島文化藝術特色。難怪看過雷話木偶戲表演的人都說這是“美妙的詩意和古代神話的幻想、是洋溢的幽默和人民的智慧天衣無縫結合在一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