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聖方濟各教區教堂(德語:Pfarrkirche St. Franzikus),又名聖方濟各教區中心(德語:Pfarrzentrum St Franziskus),是為了滿足德國雷根斯堡東南郊新城區布克宛町(Burgweinting)不斷增長的天主教信眾需要,在20世紀末開始規劃建設,2004年奉聖並啟用的一座教區教堂。由於這是一座面向普通民眾的教區教堂,而且是教區的活動中心,為加強新社區的凝聚力,所以用最關心大眾生活的聖方濟各來為教堂命名。教堂建成之日,就以其新穎的建築設計吸引了大眾的目光,並且榮獲多項建築嘉獎,已經成為雷根斯堡的一處新的名勝。
建築特點
建築師來自德國科隆的科尼克斯建築事務所(Königs Architekten)的夫妻搭檔烏爾里希・科尼克斯(Ulrich Königs)和伊爾莎・科尼克斯(Ilse Königs)主持設計了這一教堂。他們的設計以文教建築、博物館和教堂為主,風格上有時採用嚴謹的幾何形體,有時則是利用靈動的自由形體,有時兼顧並用兩者以求得對比的效果,同時擅長建築外立面處理,注重自然採光在建築中的套用。在教堂建築設計中,重視宗教性隱喻以及古代教堂空間設計,延續了20世紀以來德國在本土教堂設計的傳統,代表作如什李希海濱教堂。
外觀特點教堂外形十分簡潔,基本保持長方體的形狀,僅僅在作為主入口的西立面和朝向墓園的南立面分別設定一處微妙而克制的牆面突出。但是仍然不曾破壞整體方正的外形。西立面設定兩層通高的玻璃牆面,內置銅門,令人聯想到歐洲從羅曼建築以來延續下來的教堂入口處理手法。南立面利用大小不一的不規則矩形開窗,打破刻板方盒子外形。窗戶內安裝不同顏色的彩色玻璃,加強室內照明變化,營造宗教氣氛,可以看出勒・柯布西耶的洪尚教堂的影響。
室內特點室內設計大膽而巧妙,與嚴謹的外觀設計形成鮮明對比。兩層通高的教堂中廳只保留教堂中殿,而取消兩側常見的教堂小經,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空間效果更加戲劇化。教堂中廳的內牆形狀十分複雜,在底部呈現不規則曲線形,延展至屋頂則漸變為橢圓形,最終構成漏斗形狀自由的室內空間。由於尺度把握得當,內牆在不同位置的內傾與外傾形成了符合禮拜儀式的空間序列,且過渡自然毫無突兀之感。
半透明薄膜頂棚是室內空間設計的重點。建築師在常用的桁架玻璃天窗之下加設一層半透明薄膜,利用自然採光和射燈人工局部照明的結合,營造出一種難以言狀的迷離效果。這正好與巴洛克建築利用高側窗採光、投射到內部天花板的複雜紋飾和雕塑所形成的奇幻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射燈照明可以確保教堂的晚間正常使用。
歷史沿革
1977年雷根斯堡開始位於南郊的城市擴建計畫,布克宛町是2個規劃新區之一。1992至1998年在基地的西南部興建了可以容納3500人的1221戶住宅,吸引來大量年輕家庭,也使得原有的老教堂不敷使用。因此決定修建一座新教堂,作為教區活動中心。1998年舉行建築設計競賽,2004年5月8日正式啟用。雷根斯堡主教穆勒(Dr. Gerhard Ludwig Müller)在啟用儀式上提到:“歷經3年動工、多年規劃、人員全心投入以及教區同事和友人的無條件支持,終於用石頭為信仰建成一座居所,必將永遠成為上帝的標誌。”
其它相關
地址Kirchfeldallee 3
93055 Regensburg
2008年 弗里茨・霍格獎
2006年 磚石建築獎
2005年 建築照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