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歷史
建築外立面設計從歷史演變情況來看,始終處在一種動態的、持續變化的狀態中。人生活在不同的空間環境,不同的環境因素對人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直接促進人們產生對美的追求,激發人類創造的欲望。當然,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環境中產生“美”的動力和目的是不同的,建築的外立面設計在不同時期也就有了不同的功能。
1.原始社會時期
不管原始棚屋如何簡陋,它都是人類第一次用人工的手段去劃分空間的嘗試。這種劃分使得原始人類在混亂、荒漠的宇宙空間中,第一次建構了自己的避難所,並逃離了某種層次上的原始空間恐懼,擁有了個人生存空——“家”。這個構築的空間減少了自然災害對人的侵襲,但從人的心理上還依然有對自然的恐懼感。於是在“家”中增加了那些有靈性的守護神,以此帶給“家”吉祥與和平。因此,在原始時期,建築外立面的裝飾在擺脫自然恐懼、尋求安全感中產生了。
2.農業社會時期
古代人們世俗生活的焦點集中在下列三個方面:財富、權勢、生活情趣。從這三個方面可以分析Ⅲ,古代生活的人們對建築的需求除了滿足基本的功能之外,更多地是用來展示財富、體現權勢以及增添生活情趣,這樣的需求也體現在建築的外立面中。
3.工業化時期
一方面,工業革命對建築影響最大的是新技術、新材料、結構技術和技術設備,例如生鐵、鋼鐵被廣泛運用於建築中的柱子和框架,玻璃因採光的用途更多地被套用在建築外表上。這些新建築在材料、結構、技術上比過去自由得多、豐富得多,其主要特點是以生鐵框架代替承重牆,外牆不再擔負承重的使命,從而使外牆立面得到了解放,這必然要影響到建築外立面設計的變化發展。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空間在現代建築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建築師使用的是體量、曲面等現代建築語言。因此,這個時期,建築的設計注重體量和功能,同時建築師和設計師企圖用機器、技術等方式把注重功能的、實用的設計帶給人們,建築外立面設計通過現代的材料和技術以一種新的角度進入人們的視野。
4.後工業化時期
工業化時期的建築外立面設計帶給人們的是過多的嚴肅性、科學性和理性,人們的情感得不到釋放,這使人們渴望一種能滿足心理的、情感的設計,於是後工業時期的設計出現了。後工業時期建築的主要特徵是:第一,採用裝飾;第二,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第三,與現有環境融合。後工業文化特徵反映在建築設計領域,直接表現為設計意念的多樣化。不論是對傳統的緬懷、廣告的需求、人們的娛樂心理,還是人們審美心理的需求變化,都把後工業時期的建築外立面設計推向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5.當代多元化時期
“多元化”一詞可以說是對當今社會的一個概括性描述。對於建築外立面來說,多元化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設計理念的混雜。經過後工業化時期建築的洗禮,各種設計思想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響和借鑑,呈現出共生的趨勢:人們對建築外觀的期望越來越高,除了維護和美觀,還要體現個性化並滿足生態節能等需要。
數位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建築外立面的多元化。一方面,建築的形態更為自由,模擬技術突破了人腦的想像,建築師在空間曲面和自由形態上有了更好的掌控力,另一方面,數位化立面打破了建築形象不可改變的狀況,使建築外立面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
設計原則
1.時代性原則
設計的時代性原則不是片面、單向的。它包含兩個層次:首先,要立足於時代,既要從時尚中尋求靈感,又要超越時尚把握住內在的本質。其次,經典和傳統是時代性之根,建築外立面設計離不開經典和傳統的作用。一方面是對經典永恆價值有選擇地借鑑,另一方面是對傳統內在精神有目的地傳承。
2.地域性原則
地域性原則是一種開放的態度。如張欽楠在文章《建立中國特色的建築理論體系》中的論述, “一個民族或地域的建築特色,來源於本國本地建設資源的最佳利用:這裡所說的建設資源,是廣義的和人文的資源。”自然資源,如地形、光線、風和氣候等;人文資源,如種族、身份、歷史、風俗以及構造方法等。建築外立面設計應該在尊重地方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才能體現地域特色和文化,使人們在情感上得到一種認同和歸屬。
3.大眾性原則
建築外立面設計的大眾性原則,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建築外立面設計不應是設計師個性化的體現和實驗性的產物,而是綜合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等諸多因素的設計。第二,建築外立面設計應該注意到人們的生活經驗和審美習慣,創造出能夠為廣大民眾所理解和認同的裝飾,做到“雅俗共賞”。
4.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要求建築外立面的設計應有準確的定位。由於建築外立面設計可以用作表達財富和經濟地位的象徵,很容易導致不顧建築裝飾的藝術性而將各種豪華材料堆砌起來,成為實現城市“形象工程”的手段。從經濟性原則出發的建築外立面設計,既不是盲目地追求豪華氣派,也不是不顧場合地降低標準,而是本著節約和控制的原則,根據建築的性質、周圍的環境、社會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等因素理性地確定建築外立面設計的定位。
設計內容
構成
建築外立面設計包括硬性條件和軟性條件兩個方面,這兩方面必須互相依存。
硬性條件是指物質設施、物理因素的總和,是有形的條件,包括建築入口、建築牆體、建築屋頂、建築門窗、建築外部周邊環境等構成元素的設計。
軟性條件涉及建築風格、建築美學、文脈內涵等,它是建築精神內涵的集中體現。
現代建築外立面設計是硬環境與軟環境的綜合統一。
設計元素
根據建築外觀的構成元素來劃分,建築外立面設計的元素包括建築入口、牆體、屋頂、門窗、細部以及環境。
(1)人口。建築人口是從室外進入室內的口部,主要起到組織交通的作用,同時還具有空間的過渡與轉換、建築功能的標誌與識別、建築文化內涵的體現等其他功能。因此,建築人口的設計在建築外立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建築外立面的人口與建築台階、坡道、雨篷、標誌、裝飾構築物等共同組成建築的人口與門頭,成為建築外觀中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也是建築外立面設計重要推敲的部位。
(2)牆體。牆體在建築外立面中占有絕大部分的面積,對建築外立面的形式、風格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牆體在設計時要滿足承重、圍護、分隔空間等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時對不同的建築結構形式,牆體所起的作用也有區別。例如,磚混結構和剪力牆結構的牆體起到承重、圍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而框架結構的牆體多使用砌塊砌築,主要起到圍護和分隔空問的作用,因此,作為設計師首先要了解建築的結構及特點,然後對牆體進行合理的設計。
(3)門窗。門作為建築的構成元素,意味著建築的入口,同時也具有堅固的防護性。門的設計需要注意門的尺度、開啟方式、造型、門與周邊界面的處理、門的細部設計等。
窗戶是建築外立面組成的一部分,窗戶的形式、大小、排列方式都影響著建築的形象。
窗戶在設計時,需要考慮窗戶的尺寸是否符合相關規範的要求,如視窗尺寸應符合《建築模數協調統一標準》的規定,各類窗的高度與寬度尺寸通常採用擴大模數3M數列作為洞口的標誌尺寸。視窗的尺寸還應符合熱工技術指標的要求。例如,在寒冷地區,居住建築的窗牆面積比為南向不大於0.50,東西向不大於0.35,北向不大於0.30;公共建築的窗牆面積比為各個朝向均不超過0.7。此外,視窗的尺寸還應滿足採光通風的要求,滿足窗地比等指標要求。例如,Ⅲ類氣候區各類建築衛生間、走道、樓梯等空間窗地比為1/12;住宅的廚房、起居室、臥室為1/7;醫院的病房、辦公室、診室為1/7;學校的教室和辦公建築的辦公室、會議室為115;設計室、繪圖室為1/3.5。
窗戶在設計時還需考慮隔聲、保溫隔熱等物理指標性能,如設定帶空氣層的雙層玻璃窗可以提高隔聲、隔熱性能,防止窗戶結露。外牆窗戶的設定還要考慮室內空間的劃分和空間的高度,形式要與建築的形象、風格統一協調。
(4)屋頂。屋頂既是建築物遮風擋雨的重要構件,也是建築形象中最具表現力和個性的部分,被稱之為建築外觀的“第五立面”。在設計多元化的今天,屋頂的造型設計也越來越受到設計師的重視。屋頂的類型很多,常見的類型包括平屋頂、坡屋頂、曲面屋頂、大跨度建築屋頂等。屋頂在設計時也需要考慮建築的保溫、隔熱等物理指標的要求,在嚴寒和寒冷地區屋頂需要設定保溫層,增加建築的保溫性;而在夏熱冬暖等地區需要考慮屋頂的隔熱設計,需要設定通風層、蓄水屋面、種植屋面等,達到降低室內溫度的作用。同時屋頂應做好防水設計,設定防水混凝土、高分子防水材料、改性瀝青等防水層。屋頂的形式應與建築整體造型保持一致,平屋頂可以增加高低層次的變化,也可以增加裝飾性的構件豐富建築的輪廓線;坡屋頂一般是坡度在10%以上的屋頂,可設定成單坡、雙坡、四坡等形式,多使用瀝青瓦、陶瓦、樹脂瓦等材料。曲面屋頂可結合平面的曲線設計,輪廓線優美,由於金屬容易彎曲成形,一般多使用金屬材料作為曲面屋頂的面材。
(5)細部。貝聿銘曾經說過:“一個好的設計不僅要有好的構思,而且要細部到位”,可見細部設計的重要性。建築外立面的細部設計可分為功能性細部設計和裝飾性細部設計兩種。功能性細部設計是功能性構件本身的細部設計以及與其他構件之間連線處的細部處理,例如,雨篷的設計,鋼結構與點支玻璃圍護面層的連線等處理都是功能性細部設計。而裝飾性細部設計是指線腳、雕塑、圖案、紋樣等,是從美觀的角度對建築的外立面進行裝飾。建築外立面的細部設計能夠反映當代的建築技術和工藝水平,具用一定的尺度感知功能,反映一定的歷史文脈,具有一定的象徵性,所以設計師必須重視細部設計。
(6)環境。環境是指建築周邊的小環境設計,包括與建築入口連線處的硬質鋪裝、停車位(場)、無障礙設計、綠化、環境設施、水體、雕塑等設計內容。其中,與建築人口連線處的硬質鋪裝設計要求流線應便捷,使行人能夠方便地到達建築入口。對於小型的,人流量少的建築可以採用道路連線;對於大型的,人流量多的建築需採用廣場的形式連線以滿足疏散的要求,廣場的面積應符合相應的規範和要求,如中小型電影院建築主人口前集散空地面積為0.2m²/座。此外,對於大型的建築還應至少有兩個口部與城市道路連線。在建築場地允許的情況下需設定汽車停車位(場)和腳踏車停車位(場),停車位(場)的設定需滿足相關規範的要求。例如,垂直放置的小汽車停車位為3m×6m,腳踏車道為5m,雙車道為7m;普通辦公樓機動車停車位指標為lOOm²建築面積設定0.25個車位,腳踏車停車位指標為lOOm2建築面積設定2個車位;一個小型汽車的車位按25m2計算,一個腳踏車車位按1.2m²計算。人流的流線與車流的流線應分開設定,停車位(場)最好採用綠籬與其他場地分隔。無障礙設計主要是在場地設定供殘疾人使用的坡道、導盲道等。綠化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水體設計、雕塑等是屬於景觀設計方面的要求,滿足停留、等候人群的觀景需求,也滿足建築綠化率的要求,同時也體現建築人性化的設計,拉近人與建築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