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雷弗素姆病【英文名】heredopathia atactica polyneuritis
【別 名】
遺傳性運動感覺性神經病Ⅳ型
遺傳性共濟失調性多發性神經炎
Refsum病
植烷酸貯積症
【概 述】
雷弗素姆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周圍神經病。由於植烷酸在過氧化酶體代謝障礙而在體內貯積而致病,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臨床上主要以視網膜色素沉著、周圍性神經病、小腦性共濟失調為特徵,現在已經把它歸於遺傳性運動和感覺神經病Ⅳ型(HMSN Ⅳ)。
發病機制
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多為近親結婚所致。本病是由於機體內的過氧化酶體先天缺陷,患者體內植烷酸-輔酶A-α-羥化酶(phytanoyl-CoA-α-hydroxylase,PAHX)活性低,不能進行α-氧化過程,導致體內植烷酸(3,7,11,15-四甲基十六碳烷酸)堆積。由於脂肪組織、神經元疏水性和半衰期較長,植烷酸易在其中積聚。植烷酸的貯積如何能導致中樞和周圍神經的脫髓鞘性損害,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因素有:分支鏈較多的脂肪酸分子較大,可與生成髓鞘的飽和脂肪酸(如軟脂酸等)形成競爭性抑制;植烷酸可影響飽和脂肪酸與輔酶A的結合;或植烷酸能影響維生素A、E的吸收,以致病人出現眼部和皮膚症狀;過量的植烷酸可能進入組織的脂質內,尤其是膜脂質,干擾其功能或增加組織對損傷的敏感性而引起組織損害。成年型只有一種過氧化酶體功能障礙,嬰兒型則有多種過氧化酶體功能障礙,導致植烷酸、非常長鏈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2和3羥基膽甾烷酸和胡椒酸(piperic acid)的含量增加。
本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患者的器官(尤其是硬腦膜及室管膜)有大量脂質沉積,並有充滿脂質的巨噬細胞浸潤,周圍神經增厚,髓鞘廣泛脫失,有“洋蔥球”樣改變。神經活檢顯示在神經膜細胞的線粒體內可能有類晶狀體形成和嗜鋨包涵體。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患者父母近親結婚者較多,同胞發病率接近25%。目前的研究發現植烷酸-輔酶A-α-羥化酶(PAHX)基因和PEX7(peroxisome biosenesis factor 7)基因可能是其致病基因,前者的基因定位於10pter~10p11.2,後者的基因定位於染色體6q22~24,它們的作用靶是過氧化酶體。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
本病約30%在10歲以內,50%在10~30歲發病,可分為成人型和嬰兒型,兩型患病率相等。大多數起病緩慢,但也存在急性和亞急性發作,首發症狀常是夜盲、步態不穩和嗅覺缺失。成人型
成人型病情進展緩慢,多存在自發緩解和復發的情況。
嬰兒型
嬰兒型病情較重,進展迅速,多在1~2歲死於心、肺併發症。主要症狀有:
①視力減退,夜盲,視網膜色素變性,進行性視野縮窄,晶體渾濁,白內障,畏光;
②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肢體對稱性肌無力,肌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淺感覺障礙可呈手套、襪套樣;
③小腦性共濟失調,步態不穩,意向性震顫和眼球震顫;
④神經性耳聾,聽力障礙位點可能位於“外毛細胞後”;
⑤不同程度的皮損,可出現魚鱗病;
⑥骨骼改變,包括第3或4趾骨或掌骨的伸長或縮短,弓形足,錘狀趾,脊柱側凸;
⑦心臟損害,包括心肌病、傳導異常等。
實驗室檢查
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植烷酸含量明顯升高;腦脊液中蛋白可稍增高(0.7g/L),細胞數正常;羊水細胞的植烷酸α-羥化酶活性可降低。影像學檢查
電生理和影像學檢查:周圍神經傳導速度可明顯延長;心肌受累患者心電圖中可出現Q-T段和QRS波延長等。其他檢查
周圍神經活檢:與其他遺傳性運動和感覺神經病表現類似,可見髓鞘脫失、再生,形成“洋蔥球”樣改變,無炎性細胞浸潤。鑑別診斷
本病的診斷要點是:①約1/3病例在10歲以內發病,半數在10~30歲發病。②逐漸起病,進展緩慢。③臨床三大特徵:多發性周圍神經損害,小腦性共濟失調,夜盲及視網膜色素變性。還有腦脊液蛋白增高。④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血清中植烷酸含量增高可確診。培養羊水細胞的植烷酸α-羥化酶活性降低有助於產前診斷。本病須與各型多發性感覺運動神經病、腓骨肌萎縮症、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以及其他類型的過氧化體病如新生兒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neanatal adrenoleukodystrophy,NALD)、Zellweger病等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