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十賢祠

雷州十賢祠

”“雷州十賢”對雷州文化的影響“賢人千古,浩氣無涯”。 唐宋以降,雷州半島卻人才輩出,群星璀璨。 南貶經雷州,雖時間短暫,但留下了豐厚璀璨的文書墨寶,文風氣節對啟化雷州文明功不可沒。

廣東湛江市雷州十賢祠

地址

十賢祠位於雷州市雷城鎮雷州西湖公園內。
雷州十賢祠

建築特色

宋鹹淳十年創建。十賢祠於1984年重修。祠堂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積400平方米。正廳通面寬9米,通進深8米,硬山頂,硬山擱檁式梁架。屋脊和垂脊皆灰塑龍風。前檐描繪壁畫。正廳牆壁嵌有“十賢”線描陰刻大理石像。東廂紀“十賢”事跡,供人瞻仰。

歷史背景

宋朝自乾興至紹興150年間,有丞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樞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綱、趙鼎以及參政李光、編修胡銓等十位名相賢臣先後謫居或路過雷州。他們體恤民情,倡辦教育,對傳播中原文化,促進雷州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深受人民的愛戴。
南宋知雷州軍事虞應龍為示“敬賢如師”、“疾惡如仇”,乃建“十賢祠”。名相文天祥與虞應龍友善,應虞應龍之請,作《雷州十賢堂記》,以志其事。清嘉慶九年(1804)元月,按察使秦瀛來訪,目睹古祠殘破,而委知府宗聖垣重修,並請學使姚文田(浙江歸安人,嘉慶四年狀元)於書文天祥《雷州十賢堂記》碑刻嵌於壁上。大門楹聯:“十里湖山千里月;賢人蹤跡聖人心。”為清睿元書院山長海康李韶繹撰。清鹹豐年間粵中知府錢塘陳坤題《十賢堂》詩云:“同是天涯謫宦人,十賢堂下倍傷神。斜陽何處無芳草,惜不逢時遇早春。”

“雷州十賢”對雷州文化的影響

“賢人千古,浩氣無涯”。說起廣東湛江的歷史文化,不能不提起古代那些被貶謫到雷州半島的名人賢相。當年,這批中原的精英被貶謫到尚處蠻荒時期的紅土地上,置身於從未經歷過的腥風海浪之中,卻抖擻精神,把中原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這裡,促進了雷州半島的發展;又為世人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文章。他們的浩然正氣也影響了當地的風氣,促使當地的民風吏氣得以整飭。而且,經過這些先進文明的滋潤,這片瘴癘之地變成了肥沃土壤,從此江山代有才人出,這些精神瑰寶終於孕育出了以清代陳璸為代表的一大批雷州半島本地人才。
“文明之光輝耀千秋,偏遠之地鍾靈毓秀”。據史書記載,僅唐宋兩代,被貶謫到湛江或在湛江留下足跡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準、李綱、蘇軾、蘇轍、湯顯祖等名臣賢相和文豪。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剛直的浩然正氣,在雷州半島的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島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態還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賢們逗留雷州半島期間,開辦書院,倡導教化,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思想及生產技術,並寫下了無數詩詞文賦。他們為官做人的浩然正氣,也給當地帶來了清新的風氣。及至清代,雷州湧現了以陳璸、陳昌齊、陳喬森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為粵西地區唯一的國家級歷史名城。
史家公認,唐宋以前,雷州半島還是蠻荒之地,當地居民多為古越國人,他們鴻蒙未開,文化生態主要是落後的俚僚文化。
唐宋以降,雷州半島卻人才輩出,群星璀璨。
唐宋以來,一批中原名士被貶謫到此。正是他們,從廟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遠後,沉潛意念,奮發精神,關心民瘼,用成熟先進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剛直的浩然正氣,行教化,興水利,勤政不息,筆耕不輟,幾百年薪火相傳,才使這片洪荒之地,成了鍾靈毓秀的沃土——蔚藍色的海洋與南下的“北風”混合碰撞,春風化雨,沖刷澆灌著紅土地,洗卻蒙昧,不但最終孕育出了以清朝“陳氏三傑”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至今仍顯示著迷人的魅力,滋養著後人。 “十賢祠”里供奉著的寇準、李綱、蘇軾、蘇轍等十賢雕像以及西湖的“蘇堤”碑:“貴生書院”里依然閃爍著睿智目光的湯顯祖塑像以及門口的“夢泉”井;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李綱墨寶和“蘇二村”的故事;雷州人念茲在茲的“寇竹渡”……這些,無不記載著先賢的足跡。他們,或謫居一二年不等,或來去匆匆,“縹緲孤鴻影”;但“雪泥鴻爪”,“驚鴻一瞥”,都為這片乾涸的紅土地灑下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寇準初來,發現當地人操著一口佶屈聱牙的古越方言,不利溝通,便不顧從宰相到司戶參軍的巨大落差,教育本地人學習當時的“國語”中州音;還興修水利,傳授農業技術;解說天文地理,力避邪說;修建真武堂,教書育人。李綱被貶路過雷州,寓居天寧寺,作詩20多首,表達了深沉的愛國心。
蘇軾南貶途經雷州,留下許多文書墨寶,其文風氣節對當地影響至深。蘇轍在雷州讀書著述,留下不少佳作。“二蘇”的流風遺韻,那種“大海浩瀚”的氣度,常為時人念頌,成為人們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
湯顯祖被貶徐聞,發現這裡民風剽悍,輕生好鬥,便創辦貴生書院,教化百姓珍惜生命。 他更大膽拷問:“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這種拷問,已經不同於屈原的《天問》,那是一個沒落王朝的孤臣孽子對效忠於帝王而不得見的委屈的發問;而湯顯祖之問,更多的是對人性的反思,更具備人文主義色彩。
先賢后學,一脈相承,文明之光輝耀千秋,偏遠之地鍾靈毓秀,從此,這裡舉人、進士輩出,並孕育出了以清代雷州“陳氏三傑”為代表的大批人才。其中,有以清廉能幹著稱的政治家陳璸,有學問淵博、剛直不阿的官員陳昌齊,有將書、畫、詩、印融於一體的“嶺南才子”陳喬森……

“雷州十賢”生平貢獻

寇準(961-1023年),陝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任北宋真宗宰相時,主張真宗親征抗遼,在“澶淵之役”中戰功卓越。為人剛正不阿,禮賢下士,不趨炎附勢,敢直言進諫,故被排擠陷害,而致兩度罷相,後貶為雷州司戶參軍。在雷州時,指導當地居民學習中州音;傳授農業技術、興修水利,開渠引水灌溉良田;向民眾解說天文地理,力避邪說;同時還修建真武堂,收徒習文學藝,傳播中原文化,對雷州文明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李綱(1083-1140年),福建邵武人,著名政治家,南宋第一任宰相。任相期間極力主張抗金,反對議和,遭罷免。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丞相李綱被貶海南,途經廣東雷州,受湖光岩"楞嚴寺"當時的長老釋琮之邀(兩人既是福建同鄉,又是京師同窗)到雷州府遂溪縣的湖光岩一游。與僧月下對飲,世道世情。入夜,月色晴好,月光灑滿湖,湖光映壁,光彩動人,李綱情不自禁即席揮寫“湖光岩”,後刻於白雲岩上。“白雲禪庵”一直香火不斷,到了清代才更名“楞嚴寺”, “楞嚴”取自《楞嚴經》,迄今不變。
路過雷州時,曾寓居天寧寺。在雷州期間,寫了20多首詩歌,並留下《天寧寺留題》、《祭雷廟文》等若干篇文章,它們是雷州文化的瑰寶。
蘇軾(1037-1101年),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翰林學士。因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被一貶再貶。南貶經雷州,雖時間短暫,但留下了豐厚璀璨的文書墨寶,文風氣節對啟化雷州文明功不可沒。赦歸經雷州時拜謁伏波廟,寫下《伏波廟記》,為後人經常誦讀。
蘇轍(1039-1112年)四川省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嘉?年間進士。因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到雷州。在雷州讀書著述,留下不少佳作。在雷州期間,熱愛雷州山水和人民,雷民感謝蘇軾與蘇轍兄弟之德,遂建一座小樓供二蘇讀書避暑。
湯顯祖(1550-1616年),江西臨川人,明代傑出劇作家、文學家,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官至南京太常寺博士。生性剛直,目睹當時官僚腐敗而上疏觸犯明神宗,被貶為徐聞縣添注典史。任內見徐聞“其地人輕生,不知禮儀”,與知縣熊敏捐資創建貴生書院,著有《貴生書院說》、《明復說》等一批詩文,以“君子學道以愛人”為宗旨,宣揚“天地之性人為貴”、對當時社會教化起了很大作用,尊師重教在徐聞從此蔚然成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