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雷州城,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腹地。距湛江市霞山區55公里,面積1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萬人。雷州城自古以來是雷州半島的政治中心。戰國時“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楚豁樓,以表其界”。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屯兵為城。歷來均作為郡治、州治或府治、縣治,2000餘年從不間斷。雷州城原有一座雄偉堅固的古城池,不僅是古代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古代軍事防禦要塞,被稱為“天南重地”。
經濟
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港城。城區處在河海交通的樞紐,南渡河支流繞城而上,幹流東流瀉人南海,城南有雷州港,外港叫港頭,距城7里;內港在城區今關部街。西漢時曾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外貿港口。唐時為雷州東通閩浙的重要港口,“巨舶往未,可致千里”,宋朝外貿相當發達,“雷州知州鄭公明、趙伯柬因使銅錢博易番貨而遭到放罷”。明朝指揮魏懷信在內港西側建“偃波軒”作為督造船艦的地方。清康熙、乾隆間,在內港康皇廟側設雷州口海關部,今關部街以此得名。城東南西三面擁有22萬畝連片水田,素稱“雷州糧倉”。全縣的傳統手工業、現代工業,三分之二集中在雷城。商業在明朝中期已相當繁榮,在5條街道上分行設市。城區規模到清朝中期己達3.2平方公里。與現在舊城區的規模相同。
文化
雷州文化 與廣府、潮州、客家文化並稱為廣東四大文化,在我國眾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文化城。宋代有寇準、蘇軾、蘇轍、秦觀等名臣和文化名人貶來雷州或路過滯留雷州,帶來中原文化。宋代建了縣學宮和府學宮,設萊泉書院。明代城區有9所社學和5所書院,至清代,雷陽書院成為廣東省6大書院之一,宋至清有進士21人,舉人151人。清末民初,雷州城辦起雷州中學、廣東省第十中學、省立雷州師範學校。現在縣城有國小10所,中學7所,還有師範學校、廣播電視大學、教師進修學校、衛生學校,農業技術學校、中共雷州市委黨校、業餘體校等。
雷州民間主要有儺舞、散花舞、龍舞、獅舞、鷹熊舞、蜈蚣舞等多種類型。雷州城作為雷州半島的古代首府,“天南重地”的雷州在書畫藝術方面也有它光輝燦爛的一頁。因為雷州古時為州郡之治,歷代各種碑刻、牌坊多達五六百件。這些眾多的碑刻、牌坊上的書或畫,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藝術的珍品。可惜,人世滄桑,變故頻仍,尤其是損毀於“破四舊”,現倖存下來的,為數不過百八十件。
文物古蹟
雷州市文物古蹟眾多,僅近幾年普查發現,就有古遺址50多處(其中新石器時期遺址7處),古窯址61處(唐、宋窯址),古墓葬600多處(從西漢至明清),古建築120多處,碑刻與木匾150多塊,園林2處,革命舊址和紀念建築6處,還有晉代的銅鼓,唐宋時期的陶瓷等一大批珍貴的出土文物。
距今約有5000年的 新石器時期遺址,已發現7處。英樓嶺山崗遺址、英典山崗遺址、石頭堰山崗遺址、芝園嶺遺址、卜袍山崗遺址等。
已發現60多座唐宋元窯址。其中通明河畔5座,南渡河上游地帶50多座。此外,在泰國、越南等國也發現有雷州的古窯產品。遍布城鄉各地的歷代古墓葬,較多的是西漢的土坑墓和東漲的磚室墓。
有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元塔、雷祖祠、伏波廟、天寧寺、西湖、十賢祠等30多處,絕大多數集中在城區,雷州城已公布為廣東省1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雷州城眾多景點中,最有特色、遊客最多的是西湖公園和三元塔公園,這兩個公園內各具特色的文物群,每年吸引了百萬以上中外遊客參觀遊覽,成為湛江市的一個旅遊熱點。
旅遊
雷州地處天涯海角,古為蠻煙瘴雨之鄉,文明史源遠流長,故名勝古蹟眾多,人文景觀豐富,園林風光旖旎,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雷州祠
雷祖祠 為紀念雷州第一任刺史陳文玉所建的雷祖祠,古稱“雷崗聳異”。始建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迄今已1371年歷史,經歷代屢次修拓,成為嶺南地區最大的祠堂之一,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州天寧禪寺
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佛教名城。民間信仰佛教,有大小奄寺上千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被稱“萬山第一”的天寧寺。
雷州西湖公園
位於雷州古城的西北角,面積9萬多平方米。原名羅湖。自宋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寇準貶雷州司戶參軍,居湖濱,後又多有名人至此居游,遂成名勝。西湖內古蹟甚多。蘇公亭,明建清修,四柱重檐前有荷池及蘇軾石雕像。十賢祠,宋建清修,1984年重建,祠內有文天祥撰、姚文田書《雷州十賢堂記》碑,並有漢白玉線刻寇準、蘇軾、蘇轍、秦觀、王岩叟、任伯雨、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十賢”像。浚元書院,宋建清修,天聖元年(1023年)寇準病逝雷州,州人建寺以懷其德,鹹淳八年(1272年)改寺為院,1984年重建時塑寇準石像於院前,併合十賢祠為“宋園”。又有萊泉井、龍王廟、“西湖平,狀元生”牌坊等點綴於平湖柳岸迴廊曲橋間,園內還建有規模頗大的遊樂場,自1984年修復開放以來,每年有國內外遊客七八十萬人。
三元塔公園
位於雷州城的南面靈山之上。此塔是明朝萬曆年間雷州推官歐陽保倡議所建。最初命名啟秀塔,“說者謂郡治之右迭水重山而左臂單寒,別無秀峰卓起為文筆,於是有建塔之議”。以為建造此塔,便可均衡地氣,開啟文秀,在挖地基時,發現3隻蛇蛋,取“三元及第”(解元、會元、狀元)之兆,改名三元塔,塔為磚塔,於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動工,萬曆四十三年落成,塔8觚9級,高30餘米。內有層樓,外有護欄;層樓之間有石階連線,遊人可拾級攀登。登塔遠眺,雷城風光,盡收眼底。“冠蓋嚓嵯峨連斗級,丹梯宛轉接雲程”(劉館句);“浮圖九級合尖成,上到天南俯太清”(袁子訓句);“參天彩風輝雲表,負地金鰲伏水鄉”(陳璸句)。這些詩句都是對三元塔真實而生動的寫照,三元塔屹立雷州,風風雨雨,歷三百餘年。現以三元塔為主體,修建了三元塔公園。園內有“天南重地”門樓、鑒池,紀念邑人陳璸、陳昌濟的“二公祠”,還有文物眾多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