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陽桃片

2011年7月31日,雲陽縣前進食品廠生產的桃片糕榮獲“中華老字號”。桃片糕是雲陽縣知名的地方特產,以糯米、桃仁、白糖、飴糖為主要原料,具有悠久的歷史、精湛的製作工藝和獨特的風味,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現在年產已近3000噸的規模,遠銷海內外。

來由

2011年7月31日,雲陽縣前進食品廠生產的桃片糕榮獲“中華老字號”。
桃片糕是雲陽縣知名的地方特產,以糯米、桃仁、白糖、飴糖為主要原料,具有悠久的歷史、精湛的製作工藝和獨特的風味,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現在年產已近3000噸的規模,遠銷海內外.
始於唐代,當時,雲陽民間喜作糯米糕,漸成風氣。安史之亂,詩聖杜甫避居雲陽,對糯米糕倍加讚譽,並作詩吟訟。雲陽桃片糕遂知名天下,明代中葉,桃片糕的生產工藝進一步完善,已能生產出潔白如玉的“玉帶糕”。清初,桃片糕的生產趨於極盛,出現了以宋、左、魏、彭四家為最具規模的四大作坊.
現在最為暢銷和著名的為雲陽縣前進食品生產的"瑞蘭齋"和"王大漢"系列桃片糕。王大漢牌特製桃片糕,白如玉、卷得攏、展得開、點得燃,曾獲得1994年國家科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雙新博覽會金獎,並獲原萬縣市"消費者喜愛商品"。其他的有'魯老記'也還不錯.
雲陽桃片糕源於唐代,相傳代宗年間,民間有八旬老人、牙齒全脫,身患腸胃病,得知糯米補益中氣,便摸索做成既不用牙咬好消化、又能補氣強身的糯米糕來,老人經常用此糕充飢,如此數月,病情竟有好轉,之後一次做幾十斤存放罈內密封半月可保原味。這個方法傳至他人,逐漸進行了工藝改進,以上等糯米,經選篩、淘、炒、夜露、磨粉合糖搓拌、香木甄蒸、切片而成。
據縣誌載,唐代宗廣德三年(公元765年),杜甫不得志抑鬱成疾,順江而下過雲安(即今日雲陽縣),見山清水秀,即寓居數月。僕人憂主之疾,四處求醫,不得,忽一日,于山野村落見一老者獨坐,捧糕點如雪,揭片如紙,悠然食之。僕人驚糕之不識,告之來意,詰食之何物。老人實情以告,並饋糕與客,客揭片入口,一閔即化,即揖別歸家,告知杜甫。杜甫亦奇之,遂邀老人為客,談風物之異。老人歸家,親做糯米糕數十斤贈客,杜甫以之佐餐,復以點心食之,月余,中氣舒暢,竟有漸愈疾之象。感慨之餘作下“已辦青錢防雇直,當令美味入吾唇。”等詩句。 明代,縣城幾家雜食糖果店開始引用民間做糯米糕的工藝生產此糕,逐漸在生產工藝上又作了一些改進,改糯米夜露為鋪地吸潮發汗,改木箱蒸為錫箱小灶蒸燉,並加飴糖、桃仁搓拌,生產的糕似如玉帶,取名“玉帶糕”,投放市場,世人喜愛。

正宗王大漢桃片糕正宗王大漢桃片糕
到明末清初,縣城以魏、左、宋、彭四家生產的玉帶糕質量最佳。 據民國《雲陽縣誌》記載:“魏長遠、宋瑞蘭、左天祿、彭宜太制玉帶糕尤精,以米粉合糖及胡桃仁為之,切片如紙,又名桃片,味極醇美,為土產名品,過縣門者必購之。鄰縣仿製不逮也。數百年魏左易主,彭宋尚襲其業”。相傳:“清朝初期,浙江一家財主,有個獨生子,名唐從,無學無術,最愛吃糖,他父親用錢捐了一個雲陽知縣,他就任時,隨身帶來家中製糖老藝人,名陳實,老人專製糖果糕點供他吃,天長日久,積勞成疾,加上思念家鄉妻室兒女,一病不起。幾年後,唐從離任返鄉,見陳實老人久病不起,趕出府衙而離去。老人獨自流落異鄉,生命垂危,多虧府衙前宋記雜糖鋪春光、春麗兄妹倆搭救,在春麗精心護理下,老人病體逐步好轉,陳實老人見他倆為人誠實,心地善良,就把制糕手藝傳給了他”。
春光按陳實老人傳授的方法,在原玉帶糕的基礎上,又增加蜜玫瑰、蜜桂花、桔紅、冬片、紅、綠柚絲等原料,在工藝上又作了改進,做出了人形糕,稱之“桃片糕”,剛一面市,即獲美譽,宋家雜糖鋪頓時生意興隆,不到兩年就成了大齋鋪,宋家老闆,把俊美的女兒許配給春光。對面左家齋鋪,有個公子品學兼優,因生意不好棄學從工。常與陳實老人來往,也與春麗兄妹有些交情,老人看他勤奮肯學,就從中撮合將春麗許配給他,在老人的指點下,左家齋鋪也做出新式桃片糕來。兩家生產的桃片糕十分暢銷,不久,齋鋪興旺發達起來。直到清光緒年間,生產桃片糕的瑞蘭齋、富林齋成為聞名於世的大齋鋪。

前輩

民國末,王隆貴先生從十二歲起學藝於糖果老字號”天福齋”,長大成人後身材高大,人稱“大漢師傅”或稱“王大漢”。從藝六十餘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經驗,全國解放後歷任萬縣地區糖果糕點質檢員、技術評定員。後來其子王茂創辦前進食品廠,主產桃片糕,註冊“瑞蘭齋”商標,王隆貴先生退休後任該廠技術總監,致力於新產品開發,並註冊了“王大漢”,“王隆貴”商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