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前身為雲南省工業微生物發酵工程重點實驗室,199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託雲南大學建設,1997年開始運行。2003年獲得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同時被科技部批准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004年通過了雲南省科技廳組織的培育基地驗收。2007年實驗室領銜獲微生物國家級重點學科,同年獲微生物可持續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張克勤教授任實驗室主任,張亞平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2010年9月13日,由教育部科技司組織在雲南大學舉行了重點實驗室進行驗收評估後,更名為“西南微生物多樣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16年4月16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和科技部依託雲南大學和雲南農業大學共建的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啟動會暨第一屆第一次學術委員會會議在雲南大學舉行,此舉標誌著這一國家統籌布點,重點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大科研平台正式掛牌運行。實驗室主任張克勤教授、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朱有勇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雲南大學名譽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亞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漢董、鄧子新、洪德元、莊文穎、杜建芳等科學家出任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1)特色生物的物種與遺傳多樣性:特色生物的基因多樣性,物種演化和區系演變的規律及其與地理環境變化的關係;動物、植物與微生物協同進化的關係與規律;特色生物資源保護的策略。
(2)資源微生物利用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具重要套用前景的微生物資源評估和生物學基礎研究;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構建及產業化開發;植物寄生線蟲微生物農藥研究;具活性的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及先導化合物研究。
(3)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與修復:污染及極端環境中植物、微生物的抗性、適應及多樣性變化機制;山區土地植被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維持 ;關鍵區域受損生態系統的退化機制與恢復。
研究成果
實驗室承擔了“ 973”、“ 863”、國家攻關、國家基金重點、國家高技術產業化、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財政部成果轉化等國家重大和重點項目。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一等獎8項、國家發明金獎1項、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1項。線蟲微生物農藥和酒精發酵新技術2項成果實現產業化,酒精發酵新技術在全省25家企業進行推廣。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近60項。
實現第一作者在Science,PNAS,PLoS Pathogen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Mol Biol Evol,Amer J RESP Crit Care Med等國際頂尖刊物發表高水平論文的突破,在FASEB J, Chemistry-Eur J,Org Lett,Am J Pathol,Neurobiol Aging,Environ Microbiol,PLoS One,BMC Evol Biol,App Environ Microbiol、App.Microbiol.Biotechnol、FEMS Microbioly Ecol,Microbiology等微生物學領域知名刊物發表SCI論文451篇,出版專著7部。2010年,實驗室共主持承擔了國家、省級科研項目87項,其中國家級66項,到位經費2605.2萬元。
分別建成中國西南生物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雲大微生物庫、基因與蛋白、微生物發酵和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平台。被國家發改委認定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現擁有2棟獨立科研大樓,總面積達5800平方米以上。設備總值達3000多萬元。
師資力量
實驗室已建成一支以青年博士為主,結構合理、勇於創新的研究團隊。2010年實驗室總數54人,39人具有博士學位,37人具有高級職稱;隊伍結構中,研究人員42人,36人具有博士學位,占86%;16人為省學科學術帶頭人,占38%。2010年,新增省高端人才1人,省學科學術帶頭人2名,2人晉升正高,3人晉升副高職稱,新引進5人,選留博士5人。實驗室擁有微生物、遺傳、生態、分子生物學、動物學5個博士點以及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近5年培養畢業碩、博士近300人,實驗室已經成為西部一流生物多樣性研究、吸引和聚集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