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公仔

雞公仔

《雞公仔》是一首傳統粵語童謠,有很多歌詞版本,在不同時期,就有不同的“雞公仔”:最早的“雞公仔”歌詞反映的是舊時粵地女子因舊婚俗的陋習;抗戰時期則變成了一首教育人們團結抗敵的愛國童謠;而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則是當代作品,教育小孩勤奮聽教。

樂曲背景

這是一首傳統粵語童謠,粵語童謠《雞公仔》有很多歌詞版本。1927年,在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成立,發起人有顧頡剛、鍾敬文等。接著,民俗學叢書陸續出版發行,累計共37種39冊。其中的一本是劉萬章的《廣州兒歌甲集》,收錄廣州粵語兒歌100首,其中有9首,即近十分之一的兒歌都有同一個名字,那就是“雞公仔”。
而且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雞公仔”:
最早的“雞公仔”歌詞反映的是舊時粵地女子因舊婚俗的陋習,當了人兒媳,不分晝夜地拚命幹活,表達了公婆虐待下的壓抑之悲情。歌詞云: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心抱甚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眼淚唔乾入下間,下間有個冬瓜仔,問安人老爺煮定蒸;安人又話煮,老爺又話蒸,蒸蒸煮煮唔中安人老爺意,大揸拉鹽又話淡,手甲挑鹽又話鹹(原文如此,我懷疑是“淡”“鹹”調亂了),三朝打爛三條夾木棍,四朝跪爛四條裙!咁好花裙俾你跪爛,咁好石頭俾你跪崩!橫又難,直又難,不如苦命落陰間!人話陰間條路好,我話陰間條路好艱難!
到抗日戰爭時期的“雞公仔”歌詞又變成這樣:雞公仔,尾彎彎。日本矮仔真野蠻,派齊飛機掟za彈,想來炸爛我河山。不過我地唔心煩,無話從前沙咁散。團結抗戰點怕難?出錢出力唔敢慳。雞公仔,尾彎彎。而家世界無得嘆,因為倭奴來侵犯,四圍出錢買漢奸。呢啲確係心腹患,我地必要將佢鏟。殺清只狗唔好慢,食佢嘅肉當晚餐。雞公仔,尾彎彎。我地同胞四萬萬,同心同德咪相殘,救國唔怕險和艱。你擔鋤頭佢揸鏟,我用大刀手榴彈,合力共把乾坤挽。
而下面這個視頻的“雞公仔”則是近期的作品了,成了純粹的兒歌,教導小孩要聽話,要勤奮。歌詞云: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呢點可以怕艱難。清早起床返學去,執齊的書本啊上學堂。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穫,懶惰去做人呀,又點會有所成啊!做人呢當然要有精神,清早起床有好習慣,經常都溫書啊要學勤,雞公仔,尾婆娑,三歲既孩童學唱歌,阿哥佢聽教咯,媽就開心哂咯,阿哥佢唔聽話,媽就唔安樂。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雞公仔

【創作年代】未知

【作者姓名】未知

【文學體裁】童謠


雞公仔

(一)

雞公仔,髻蕾蕾,①

井邊揩水淚垂垂。②

人家問涯叫脈個?③

冇爺冇娭受人欺。④

檐前洗面哥會罵,⑤

房裡梳頭嫂會槌。

嫂莫槌,哥莫罵,

十七十八涯會嫁。

嫁個金屋棟,玉屋樑,

金凳子,象牙床。

等到另日轉妹家,⑥

阿哥阿嫂見到笑哈哈。

(二)

雞公仔,半夜啼,

啼醒滿姑來做鞋。

做倒一雙鞋,

一長又一短,

拿來換雞卵。⑦

雞卵圓,換銅錢;

銅錢爛,換把扇;

扇子涼,換白糖;

白糖甜,換白鹽;

鹽雪白,換升麥;

麥子香,換塊姜;

姜味辣,換鐃鈸;⑧

鐃鈸鋥鋥鋥,換酒罌;⑨

酒罌漏,換黃豆;

黃豆矮,換老蟹;⑩

老蟹沿過塘,

滿姑捉來食哩做新娘。

(三)
《雞公仔》(廣東湛江版)

雞公仔,尾婆娑,三歲孩子學唱歌,唔使⑾爹娘來教我,肚裡聰明奈何。⑾

作品注釋

①雞公仔:發育未完全成熟的小公雞。髻蕾蕾:形容雞冠很大,好像花蕾一樣。

②揩水:挑水,擔水。淚垂垂:眼淚不斷往下流的樣子。

③涯:我。脈個:又多寫作“嗎格”、“么個”等,什麼。

④冇:沒有。爺:父親。娭:母親。

⑤檐前:屋檐下。洗面:洗臉。槌:音chuí,原是一種敲打用具,如“棒槌”,這裡用作動詞,同“捶”,敲打。

⑥另日:那時候。

⑦雞卵:雞蛋。贛南、閩西客家多稱作“雞蛋”,粵東、台灣以及南洋各地客家多稱作“雞卵”或“雞春”。

⑧鐃鈸:鐃與鈸原為兩種不同的銅質樂器,後來混而並稱為鐃鈸。鋥鋥鋥:象聲詞,描摹鐃鈸被打擊的聲響。

⑨酒罌:酒罈,酒瓮,酒缸。罌,國語讀音為yīng,客語讀音近似於áng。

⑩老蟹:螃蟹。哩:時態助詞,放在動詞後面,相當於“了”。

⑾唔使:不用(粵語)。

作品賞析

第一則《雞公仔》以第一人稱身份創作,頗有對著“雞公仔”自言自語的味道。由於父母早亡,雖然還有年長哥嫂的照顧,卻也是孤兒心態十足。這類女孩性情多早熟,也格外勤奮、刻苦,卻往往神經質,經常顧影自憐,由於自幼缺乏父母的呵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另一方面,“冇爺冇娭”的人自尊心強烈,最苦最累絕無怨言,然而一旦不小心傷害到她的自尊心,她便難以忍受。大段的心理活動描述,無不生動、逼真,充分展現了客家童謠較高的藝術性。訴苦之後,馬上轉入自我安慰,展望美好的未來。金屋棟、玉屋樑、金凳子、象牙床,作為榮華富貴的象徵,不僅將來要給哥嫂莫大的歡欣和鼓舞,更是自己美好前程的嚮往,激勵著自己,奮發著自己。

第二則《雞公仔》以第三人稱的敘事風格,講述了“滿姑”辛勤做鞋及其一系列以鞋換物的有趣故事。在這首童謠中,“雞公仔”不再是一個傾聽者,而是滿姑辛勤勞動的見證人。

尚未完全掌握啼鳴報更本領的雞公仔,半夜三更便開始喔喔亂啼。人們都還沉浸在甜美的夢想之中,滿姑卻聞雞而起,趕緊作鞋。或許滿姑手藝不甚精湛,或許陰差陽錯,或者純粹為了歌謠逗趣的需要,滿姑連夜趕起來的一雙鞋子一長一短,很是洋相,令人好笑。

滿姑所做的還不是嫁妝鞋,而是作為手工藝品,做成後要拿到街上去賣的。然而一長一短的一對鞋子是沒有人會花錢買下的,於是只好拿來以物易物。首先換來的是雞蛋,這裡可能還粘了雞公仔的光,否則連雞蛋也換不來。(童謠的趣味正是在這裡)接著拿雞蛋換錢,又拿錢換扇子,拿扇子換白糖,這樣一路換下去,白鹽、麥子、姜、鐃鈸、酒罌、黃豆、老蟹統統出場,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盡興編造,隨口說來。表面看來雜亂無章,實際上全是伴隨歌謠的韻腳而自然延伸、拓展。韻腳也轉換的特別快,兩句一韻,風味十足。

喜歡看新人仔,這是孩子們的天性。尤其在一向寂靜的客家山莊,熱熱鬧鬧地嫁女兒,歡歡喜喜地娶新娘,不僅是東家一家人的喜慶,更是全村人吉祥的日子。因此,本來是要數落滿姑的,最後卻讓滿姑吃了螃蟹準備做新娘。

就語言表現手法來說,第二則的頂真修辭法已經是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了。客家童謠的創作者,幾乎沒有一本正經的文人,然而文學修辭的運用卻是那么地恰到好處,不由地讓人們相信,一切藝術的真正源頭都在民間,又或者說,民眾是一切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傳承者。

第三則《雞公仔》屬廣東省湛江市版本,粵語演唱。赤坎埠(今湛江市赤坎區)形成於宋朝,歷史以來外地移民徒遷至此,帶來了各地的民謠,在生活、勞動中產生的諺語以及形成的民間傳說,有些流傳時間比較長。這些民謠、諺語以及民間傳說已在赤坎居民口頭中代代傳唱、吟誦,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童叟皆知。 湛江版本的《雞公仔》精簡活潑,凸顯了三歲小孩的聰明伶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