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韓愈的作品]

雜說[韓愈的作品]
雜說[韓愈的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韓愈的“雜說”有四篇,分別為《龍說》、《醫說》、《崔山君傳》、《馬說》。

《龍說》

原文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譯文

龍吐出的氣形成雲,雲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雲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遊,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雲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雲,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於龍的靈異,卻不是雲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雲,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藉的雲,實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龍所憑藉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雲。

《周易》說:“雲跟隨著龍。”那么既然叫做龍,就應該有雲跟隨著它啊!

注釋

懷禪微刻“雜說一《龍說》”

龍說:選自《雜說》,為其首篇,題目為編者加。

噓:噴吐。

伏:遮蔽。

景:通“影”。

神變化:語出《管子·水地篇》“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為蠶,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

水:名詞用作動詞,下雨。

汩:漫。

雲從龍:語出《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從:隨,跟隨。

《醫說》

原文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易》曰:“視履考祥。”善醫善計者為之。

譯文

擅醫術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脈象來判斷他是否有病;擅謀劃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戰和,只以其法度是嚴明還是散亂來判斷天下是否興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樣;戰與和,就如人之胖瘦;綱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脈。心脈沒有疾病,即使瘦也不會危害到生命;心脈有了病,再肥壯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條。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的智謀學識就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諸侯四起、戰亂不斷,卻仍傳了數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還存在罷了。秦皇稱霸天下之後,不分設諸侯,聚兵鹹陽、焚書坑儒,傳了二世便滅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罷了。因此四肢雖無病痛,也沒什麼可放心的,心脈才是關鍵;四海雖無動亂,也沒什麼可自滿的,法度才是關鍵。擔憂那些可以依靠的東西(指心脈),害怕那些可以誇耀的東西(指法度,意為害怕法度消亡),擅長醫術與謀術之人,稱之為上天賜予他們的幫助與恩惠。《易經》云:“視履考祥。”擅醫擅謀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注釋

瘠:瘦弱

計:謀劃

紀綱:法度

安危:平安與危險,指和平與戰亂

害:使其損傷,指危害

所以:用以,用來

為:治理

衰:事物發展轉向微弱,指王朝末期

傾:衰亡

聚兵而焚之:指聚兵鹹陽和焚書坑儒(《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

恃:依賴、依靠

矜:驕傲自大

扶:幫助

與:給予

視履考祥:“履”為鞋子,引申為自己走過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為外界所呈現出的吉凶之兆,引申為即將應對的前程。“視履考祥”,意思是說,處於人生艱難跋涉之途的君子,應該經常檢視自己所走過的道路,並考察前途可能出現的新情況。 (《履卦·上九》云:“視履考祥,其鏇元吉”。 )

《崔山君傳》

原文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聖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

譯文

作者談氏在他寫的《崔山君傳》里說,那些聲稱自己如仙鶴般長壽能知往事的人,實在太荒謬了。但據我觀察,能夠盡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獸那樣的人太少了,而這些人又憤世嫉俗、隱居避世,這是為什麼呢?昔時的聖人們,有的頭象牛,有的身體象蛇,有的嘴巴象鳥,還有的面貌象蒙倛那樣方而且醜陋,但是他們僅僅是與那些野獸外貌相似,而本性卻完全不同,我們能夠說他們不是人嗎?而有的人身材豐滿,皮膚細嫩滑澤,面色紅潤有如硃砂,美麗非凡,他們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卻象禽獸一般。那么是否還能夠把他們稱作人呢?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觀其言察其行來的正確。鬼神之說,我們儒家弟子從不輕信,所以我就從這個故事中選擇了憤世嫉俗的一面,來發表一些感想而已。

《馬說》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把它稱作千里馬。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到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注釋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馬。

祇:只,僅僅,副詞。辱:受屈辱。

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槽櫪:原指養獸的食器,這裡指養馬的處所。

不以千里稱也:不把它稱做千里馬。以,把。稱,叫。

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馬。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係。

一食:吃一頓。或:有時。盡粟一石(dan):吃盡一石(dan)粟。粟:泛指糧食。盡,全,這裡作動詞用,是“吃盡” 的意思。石,十斗為石。

食:同“飼”,餵養。

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顯現。美,美好素質,優點。

且:將。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夠,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裡,疑問代詞。

策:這裡作動詞,駕馭,驅使。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全發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它叫。之:不譯。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通:通曉。

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到馬的跟前。臨,到它跟前。

其:難道,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其:恐怕,語氣助詞,加強肯定語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