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鳳[江蘇太倉市雙鳳鎮]

雙鳳[江蘇太倉市雙鳳鎮]
雙鳳[江蘇太倉市雙鳳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雙鳳鎮位於太倉市西部,緊鄰城區,204國道、339省道、蘇崑太高速貫通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63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5.5萬人。2003年在雙鳳維新村考古發現的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遺址,將太倉的歷史向前推進到4500年,雙鳳被譽為“太倉之根”。雙鳳還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龍獅之鄉”,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羊肉美食之鄉”。同時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和江蘇省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

基本信息

雙鳳介紹

全鎮總面積63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5.5萬人。2003年在雙鳳維新村考古發現的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遺址,將太倉的歷史向前推進到4500年,雙鳳被譽為“太倉之根”同時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衛生鎮、蘇州市智慧財產權示範鎮和蘇州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雙鳳鎮緊緊圍繞“二次創業”發展目標,以“提高標桿、提升層次、提速發展”為總體要求,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推動先進制造產業、福地文化產業、水鄉生態產業三大特色產業的逐步形成,構築了雙鳳的產業優勢和品牌特色。

----雙鳳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以204國道為軸心,富豪工業園、溫州工業園、鳳中工業園三大園區為主體的工業走廊已形成規模,入駐企業400多家,總投資額近40億元。根據雙鳳的發展特點,突出特種膠帶、精密機械、汽車配件、生物醫藥等產業特色,打好溫州工業園、五金機電環保專業區、精密機械產業園這幾塊品牌,雙鳳先進制造產業得到了加快發展。

----雙鳳文化底蘊深厚,雙鳳寺、玉皇閣等三教俱全的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全羊宴、燠雞等美食文化享有美名,龍獅文化獨具特色,歷史文化博大深遠,這四張文化名片,蘊育出別具一格的福地文化特色。為做優福地文化產業,雙鳳鎮以羊肉美食品牌為載體,傾力打造一品羊肉美食街,美食街以明清風格建築為主體,已匯聚了新、老羊肉館共15家,總投資4000萬元。並連續兩年成功舉辦雙鳳福地文化羊肉美食節,以節造市,吸引人氣,助推了雙鳳文化旅遊業的繁榮發展

----雙鳳水資源豐富,生態資源保護良好,為水鄉生態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雙鳳立足長遠做好了5平方公里生態區的戰略性規劃,勤力萬畝特種水產生態養殖基地首期1500畝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實施,其中380畝垂釣區將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生態休閒垂釣中心。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慶豐萬畝水稻豐產方中心示範方拓展到5000畝。川盪牌甲魚、鳳湖牌青蝦、勤立牌梅山豬等生態農產品品牌不斷做大做強。

雙鳳 因寺而名,因教而興,距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故有“千年古鎮、雙鳳福地”之美名;

雙鳳 中國龍獅藝術之鄉,有歷史遺存良渚文化維新遺址,又有“龍獅之鄉、太倉之根”之美譽;

雙鳳 中國羊肉美食之鄉,秉承百年傳統,融合現代品味,更獨具“江南一絕全羊宴”之美食。

歷史由來

未來規劃圖 未來規劃圖

雙鳳春秋時屬吳國。

戰國時,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屬越國。

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國滅越國,屬楚。

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屬秦。秦廢分封,設郡縣,雙鳳北境屬會稽郡吳縣,南境屬會稽郡婁縣(以吳涇、寺涇、沿門涇、司馬涇為界)。秦漢間,南境建惠安鄉,屬婁縣。

西漢初為荊國吳縣及婁縣地。西漢十二年(前195年),改封劉濞為吳王,雙鳳屬吳。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濞封地撤,雙鳳北境屬會稽郡吳縣,南境屬婁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析會稽郡浙江以西地域另立吳郡,雙鳳北境屬吳郡吳縣南沙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

三國時,北境屬吳國吳郡吳縣南沙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國,北境屬揚州吳郡吳縣南沙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

東晉成帝鹹和元年(326年)封皇弟司馬岳為吳王,改吳郡為吳國。北境屬揚州吳國吳縣南沙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鹹康七年(341年)在南沙鄉設立南沙縣,隸於晉陵郡。

東晉鹹康年間(335—342年),北境建雙鳳鄉,屬揚州南沙縣雙鳳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

南朝劉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吳國為吳郡。仍屬揚州。

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分婁縣置信義縣,屬信義郡,南境惠安鄉隨屬信義縣。北境雙鳳鄉仍屬南沙縣。大同二年(536年),分信義縣置崑山縣,南境屬吳郡崑山縣,北境屬晉陵郡南沙縣。大同六年(540年),於南沙之地置常熟縣,北境屬信義郡常熟縣。

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分揚州吳郡地置吳州,北境屬吳州吳郡常熟縣,南境屬吳郡崑山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平陳,吳州改蘇州,廢崑山縣,雙鳳全境屬蘇州常熟縣。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復置崑山縣,北境屬蘇州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復改蘇州為吳州;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吳州為吳郡,北境屬吳郡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吳郡復稱蘇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蘇州又稱吳郡;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吳郡又復名蘇州,常熟縣、崑山縣隨屬。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封錢繆為吳越王。北境屬吳越國蘇州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貞明三年(917年),蘇州升為中吳府;後唐光二年(924年),又升為中和軍,常熟縣、崑山縣隨屬,鄉隸不變。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改中吳軍為平江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平江軍復稱蘇州,北境屬蘇州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宋政和三年(1113年),蘇州升為平江府,北境屬平江府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平江府降元,改為平江路,北境屬平江路常熟縣,南境屬平江路崑山縣。

元貞元年(1295年),升常熟縣、崑山縣為中州,北境屬常熟州雙鳳鄉,南境屬崑山州新安鄉、惠安鄉。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取平江路,改隆平府,隸屬隨改。次年,張士誠降元,隆平府復名平江路。

吳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為蘇州府,北境屬蘇州府常熟州雙鳳鄉,南境屬崑山州新安鄉,惠安鄉。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常熟州為常熟縣,降崑山州為崑山縣,改昆為昆,南北境隨屬。

明弘治十年(1497年),劃崑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鄉;常熟之雙鳳鄉(5個都);嘉定之樂智、循義兩鄉建立太倉州,隸蘇州府。此後的現雙鳳南北境均屬太倉州的西鄉,北境為州的十六都,南境為州的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太倉升為江蘇省直隸州,雙鳳屬直隸州西鄉。鹹豐十年(1860年)八月,太平軍攻入境內,隸天朝蘇福省太倉州。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太平軍撤走,恢復清制,隸屬關係不變。

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1月,州縣合併,稱太倉縣。雙鳳隨屬太倉縣。

1949年5月13日太倉解放,建立太倉縣人民政府,雙鳳隨屬太倉縣。1993年1月撤縣建市,雙鳳隸屬太倉市。

雙鳳鎮位於太倉市西部。鎮政府駐地離太倉市區10公里。東與城廂鎮偉陽村、電站村、萬豐村、沙溪鎮半涇村相交;南與城廂鎮偉陽村、崑山市周市鎮腰漊村相接;西與崑山市周市鎮的腰漊村、東明村、斜塘村、市北村、西北與常熟市的支塘鎮蔣巷村、豐聯村相鄰;北與沙溪鎮的半涇村、泥橋村相連。

雙鳳鎮處常熟、崑山、太倉三市的交界之地。

鎮名由來

雙鳳鎮名源於雙鳳寺,相傳晉鹹康年間(335—342年),河南高僧支遁來建寺,掘地現一石盒,開盒見一對神龜,旋即化作雙鳳飛去。寺成以雙鳳為名,後於晉鹹康年間該地的方園百里之鄉,皆以雙鳳冠名。

區劃

【宋、元】北境屬常熟縣雙鳳鄉,南境屬崑山縣新安鄉、惠安鄉。

【明、清】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倉州。全境為屬州之西鄉,其中北境為州之十六都,轄四圖十二圩,南境為州之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

清宣統二年(1910年),奉行城鄉自治。州、縣劃分為1城、24鄉,州轄1城、9鄉,縣轄14鄉。雙鳳屬州9鄉之一。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州、縣合併,合稱太倉縣。行政區劃改為1市25鄉,雙鳳為25鄉之一。民國18年(1929年)8月,奉行“縣組織法”,行政區劃改為區、鄉鎮建制。民國19年(1930年)全縣共設9區、358鄉、50鎮。雙鳳為第八區。民國23年(1934年)7月,全縣改設6個區,雙鳳為第六區。民國24年(1935年),推行保甲制度,全縣行政區劃改為6區、93鄉鎮、694保、7363甲。雙鳳為六區,轄12個鄉鎮:雙鳳鎮、直塘鎮、戚浦鄉、日暉鄉、鳳尾鄉、積善鄉、丁江鄉、永寧鄉、雙林鄉、阜民鄉、項脊鄉、織履鄉。

民國26年(1937年)11月,日軍侵占太倉,次年,恢復6區、93鄉、鎮建制。民國28年(1939年)8月,改為民國初期的26個鄉鎮建制。民國29年(1940年)7月,改26個鄉鎮為區署,復置94個鄉鎮。民國30年(1941年)1月,又改26區為6區,下轄94鄉鎮、699保、6883甲。雙鳳為六區,由原雙鳳、毛市、直塘3個區署合成,下轄12個鄉鎮、106保、1038甲。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縣政府於民國34年(1945年)9月,恢復抗戰前6區、93鄉鎮的行政區劃。次年10月,改為6區、50鄉鎮、335保、4567甲。雙鳳區署轄雙鳳鎮(7保、94甲)、直塘鎮(5保、82甲)、豐上鄉(7保、102甲)、毛東鄉(10保、131甲)、毛西鄉(8保、109甲)、惠安鄉(7保、91甲)。

民國36年(1947年)3月,撤併為3區、25鄉鎮。雙鳳鎮(16保、208甲)、直塘鎮(10保、150甲)、毛市鄉(19保、250甲)歸屬沙溪區。民國37年(1948年)7月以後,又撤銷3個區,改為3個區域,直至太倉解放,太倉縣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國成立以後】1949年5月,成立太倉縣人民政府,全縣設6區25鄉鎮,雙鳳區轄雙鳳鎮、直塘鎮、毛市鄉。鄉鎮以下仍利用舊時保甲。1949年11月,全縣劃分為8個區、109個鄉鎮、1250個村。雙鳳區轄16個鄉、159個街村。其中:

太平鄉轄12村:小字、安南、月台、安西、安中、安東、大江、安北、雙林、森林、西林、東林。

金星鄉轄12村:廣大、荷葉、鳳凰、葉南、凌涇、雙毛、邢橋、金橋、小陸、長浜、三東、莫乾。

翻身鄉轄12村:新涇、馮浜、仗東、仗義、仗涇、項脊、鳳其、鳳錫、孟奣、康義、梅園、中涇。

塘東鄉轄14村:總漊、杜漕、馬漕、吳涇、三合、寺涇、郭家、雙農、東徐、雙涇、鳳新、鳳鳴、和鳳、李和。

慶豐鄉轄8村:東鳳、鳳利、繆鳳、周鳳、鳳凰、姚涇、青秧、迎貴。

戚浦鄉轄14村:迷西、郁涇、小涇、顧丫、鹿西、張涇、陶涇、邱橋、戴涇、橫浜、鹿東、洋漕、迷東、瞿涇。

直塘鎮轄6街:安里、灣東、西中、灣西、普濟、河南。

鳳凰鄉轄10村:吳塘、鳳尾、鳳心、斜涇、鳳凰、新民、沼涇、廟涇、鳳周、龍鳳。

日暉鄉轄9村:青鳳、張涇、戴涇、中涇、瞿涇、埝頭、泥橋、沙渠、養庫。

同新鄉轄10村:三灣、興隆、西南、何莊、西林、保國、雙涇、蔡九、東涇、潘涇。

雙鳳鎮轄8街:起鳳、和平、東新、永平、新民、新政、太平、西新。

新安鄉轄11村:鳳新、新涇、鳳西、斜塘、洗馬、近市、寺前、新南、東新、璜涇、建國。

民力鄉轄8村:柴場、九里、三官、民涇、王涇、雙浜、新新、永樂。

民樂鄉轄9村:西徐、嚴涇、新民、勇員、胡廟、雞鳴、丁江、大灣、六同。

維新鄉轄7村:木涇、東涇、車浜、福利、福新、安全、永安。

新毛鄉轄10村:中心、陳涇、新寧、大漊、南園、善涇、巷西、岳河、蘇王、架木。

1954年8月,全縣改為6區、108鄉鎮、雙鳳為6區之一。

1956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為4區、33鄉、3個縣屬鎮。雙鳳區撤銷,塘東鄉、雙鳳鄉、直塘鄉歸屬沙溪區,金星、新毛鄉歸屬城區。

1957年7月,撤銷區制,33鄉合併為14鄉,縣屬鎮不變。雙鳳鄉屬14鄉之一。

1958年9月,全縣實行公社化,政社合一。雙鳳公社屬14公社之一,轄10個大隊。

1960年,將10個大隊劃為20個大隊,至1965年劃為24個大隊。

1966年,縣區域調整,將雙鳳公社的鳳凰、青秧、直塘、泥橋、沙渠、青鳳等6個大隊劃給新建的直塘公社管轄;將新興、新湖、民樂、民豐等4個大隊劃給新建的新湖公社管轄。雙鳳公社轄14個大隊。1966年漁業改革時,新建雙漁大隊,雙鳳轄15個大隊。1968年4月,社鎮改為革命委員會。1981年9月,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原稱。1983年7月,體制改革,恢復鄉鎮人民政府,並設經濟聯合委員會,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和經濟合作社,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行政區劃不變。

1993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雙鳳鄉,建雙鳳鎮,轄15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1999年9月,並為1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000年7月,撤銷新湖鎮,併入雙鳳鎮。轄23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2004年4月,調整為10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2006年9月調整為9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慶豐、鳳中、黃橋、勤力、泥涇、維新、新湖、新衛、新闖村委會,雙鳳、湖川橋居委會) 。

鄉鎮概況

江蘇太倉市雙鳳鎮域總面積為62平方公里,人口3.3萬人。轄社區居委會(雙鳳、湖川橋);村委會(南新、塘東、鳳新、慶豐、繆涇、鳳東、鳳中、新揚、黃橋、同新、勤力、新紅、泥涇、湖川、維新、新湖、新樂、新星、新衛、新立、共和、新闖、南圩)。

在太倉市委、市政府“科教興市、以港強市、國際經濟化”三大發展戰略的有力推動下,雙鳳鎮以“一年打基礎、兩年求提高、三年謀跨越”的思路,依託良好的區域位置資源,充分發揮“沿江”、“沿滬”優勢,主動接受上海浦東開發區和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的輻射,並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各項配套服務,傾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平台。通過近兩年來的努力,雙鳳經濟社會呈現出跨越發展的新態勢。

歷史名人

一文人

⑴據清道光年《雙鳳里志》載:自明至清道光年,雙鳳籍進士28名,舉人50名,進士名單分列如下:朱昶、陸昶、唐韶、范輪、蔡坤、顧守元、周墨、徐禎卿、朱辰、周坤、周在、唐符、茅貢、朱郟鼎、周土、顧允楊、徐 、張振之、龔起鳳、周鐸、丁元復、劉玉成、錢九思、錢世錦、唐孫華、陳福、顧 。他們出仕在外,皆有美譽。

⑵吳中四才子之一徐禎卿

據《雙鳳里志》載:徐禎卿,字昌國,一字昌谷。他的祖上從洛陽遷來雙鳳,父因補長洲縣學生,流寓郡城(蘇州),徐禎卿年少時與祝允明、唐寅、文微明號稱四才子。以進士授大理寺評事。與大梁李夢陽、信陽何景明友善,肆力為詩歌,其詩熔煉精警,為吳中詩人之冠。

⑶《永樂大典》編纂總裁陳濟

陳濟,字伯載,陳洽之兄,官至右春坊左贊。明初,陳濟是個沒有功名(未參加科舉考試)的大學問家,他博學強記,時人稱他《兩腳書櫥》。其弟陳洽任大理時,太宗對洽說:“聽說你有兄,博學而能寫文章,可任修史之職,你可諭聯意!”於是陳濟召去京師修史。陳濟秉性善良而謹慎,皇太子很尊重他。五位皇孫都跟隨他學習經學。永樂年間,陳濟應詔修《高廟實錄》,他與學士解縉等為編纂總裁。永樂中,明成祖朱棣下詔纂修《永樂大典》,總裁官為學士胡廣、楊榮、金幼孜。惟陳濟以布衣薦入編修館任總裁,編採中遇不明白之事,都向他請教,故大家稱他為陳頭巾(頭目)。

⑷明末婁東著名文士顧夢麟與顧湄

顧夢麟,字麟士,人稱織簾居士,世居雙鳳,後因避時亂,流寓常熟唐市,與當地名士楊彝相友善,時人並稱“楊顧”。兩人慨然思振時弊,相與講說辨難,力明先儒之學,遠近稱弟子者不下數百人。明天啟四年(1624年)顧夢麟與楊彝、張溥、張采等同道相聚常熟唐市,約定創辦應社(復社前身)。顧夢麟著《四書說約》20卷、《詩經說約》28卷、《四書十一經通考》20卷、《織簾居詩集》4卷、《中庵瑣錄》1卷、《韻珠》4卷、《雙鳳里志》8卷等著作。

顧湄,字伊人,縣諸生。為顧夢麟養子。少能詩,承繼家學,拜陳瑚(確庵)、吳偉業(梅村)為師。吳偉業曾選《婁東十子詩》、列其名於黃與堅、周 之後,位居第三,著《虎丘山志》、《載庵集》、《水鄉集》、《太倉詩選》、《 物詩選》、《載庵瑣錄》等著作。

⑸康熙年有名進士陸毅和唐孫華

他們同在康熙27年(1688年)戊辰科中式,金榜題名。

陸毅,字乾迪,號匪 。平原陸姓,在元代從上海浦東遷到 太倉雙鳳之後,到清朝陸毅一代,已是遷婁第十二世祖。本邑清代道光庚辰科狀元陸增祥為十八世祖。陸毅於康熙33年(1694年)到江西新建縣任知縣,因“為政精勤,修水利,舉義學,捕劇盜,察冤獄”擢升戶部主事。不久,官至陝西道監察御史,協理山西道事,奉命巡視北京中東兩城。陸毅著述甚豐,有《自知錄》2卷,《入台偶筆》、《巡城瑣記》、《北廬詩鈔》2卷等。唐孫華,字實君,別號東江。55歲中進士,曾“選陝西朝邑知縣,召試詩賦,遷禮郭主事,調吏部。”康熙35年,充浙江主考官,以失誤辭官歸里。他幼有神童之目,體貌清癯,博聞強記,言論風采傾一時,尤熟於史事,為詩古文引筆千言,著有《東江詩鈔》等。

⑹太倉四先生之一陳瑚

陳瑚,字言夏,號確庵,崇禎舉人,明末清初學者,太倉四先生之一。先生精研理學,學說博大精深,以經世自任。世儀《格致篇》首提“敬天”二字,先生潛心研究頗得要領,認為只要加強德學修養,“人皆可以為堯舜”。明之後,隱居雙鳳蔚村,先生帶領鄉人築圩御水,使農田獲得豐收;先生倡導孝友、 愛,鄉風為之一新。清初詔舉隱逸,先生力辭。卒後,門人私謚安道先生,故居立為安道書院。

⑺郟 (北宋水利專家)後裔郟鼎

郟鼎,字薦和,號梅岩,宋司農郟 的後裔。他曾祖名璇,出贅於雙鳳里劉氏,始為里人。郟鼎聰明俊秀勤力學習,成進士後現政於工部,授官知嘉定州改茶陵,繼提拔為工部都水員外轉營繕郎中,再升為浙江右參議,未滿年,罷官歸里,辟樊春圃。

二官吏

⑴兵部尚書陳洽

陳洽字叔遠。陳洽於明洪武年間,經地方推舉及大吏引薦任兵科給事(軍 官),朱元璋很賞識他,賜其一襲金織羅衣。永樂初,安南兵起,朱棣命陳洽赴廣西參謀軍務,不久,平定安南,繼而跟隨永樂帝北征九年,參與軍機,授兵部尚書。陳洽戰死於疆場,朝廷追贈他為《少保》頭銜,賜諡號《節憫官》,民間呼其為“節憫公”。明永樂13年,官府在雙鳳迎仙橋南為陳洽建尚書坊。明宣德四年,在雙鳳影仙潭為陳洽建宗祠。

⑵湖州府通判周錫

周錫字子純,號芝山,晚號七岡老人。嘉靖中,因貢生謁選進京,授官湖州府通判。為官清正,文武雙全,敢於直言,御史們都敬畏他,著書立說垂三十年。著有“鳳林備采”等著作,在“鳳林備采”中,周錫為民請命,敢於抨擊州大夫,已屬難得,並提出“賢能官”,應“為民先事會計”,以勉後事者,實屬可貴。

⑶福建參政陸昶

陸昶字孟昭,號微庵,因進士歷任刑部郎中官職,判決訴訟,公正明恕。又因為文才好,出任河南、山西參謀眾事,又升福建省參政,巡迴視察海防。以前該地海盜劫掠殺人,終不得破案,陸昶到任後,馬上擒得盜首,正元以法。漳州和泉州兩郡城,常受潮水沖蝕,他派人築堤岸,免除水患,後因被奸人誣告免官回故里。陸昶祖居雙鳳,年少時遷入州城(太倉),發跡後,州城為其建賢科坊,進士坊,晝錦坊。

⑷浙江按察副使張振之

張振之,字仲起,號 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因積勞成疾回家亡故。為政清正廉潔,他為台臣告辭時,僅拿著五金出都門,在吉安罷官時,俸余不滿三金,解任兵備時,家人拿公家一隻銅盤,出境五里後被振之發覺,即命家人丟在章江中。是時,江南有七樣弊政,振之能昌言無忌。亡故後,兩衛官軍,涕泣要求上官為他立專祠。故在杭州及太倉均有張振之專祠。州城(太倉)文政輔張振之祠堂廢后,其玄孫張繼芳在其家鄉鹽鐵塘之東蔡涇河北岸又建祠堂,後來演變為張繼芳廟。

三佛老

⑴雙鳳寺創始人支遁

支遁,又名支道林,東晉著名佛教學者,河南開封市南人。二十五歲出家,後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講經,與謝安、王羲之等友善,好談玄理。注《莊子,消遙游》,見解獨到。作《即色游玄記》,宣揚“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釋即色本無義》等。

支初居余航山,後來吳住支硎山。東晉鹹和中來南沙(雙鳳舊屬南沙),創立雙鳳寺。

⑵普福觀創始人周靜清

周靜清,號靜境,又號陸孫,世居雙鳳。年少時喜愛道家之學,也兼通百家之言。後游江西龍虎山,拜演道靈應沖和元靜真君為道士。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八月,回雙鳳創建普福觀,制授清寧抱一凝妙法師,為普福觀開山始祖主持提點,歷加平江路道 提調山西三宮觀事,後置提點銅章,為五品道官,終年六十歲。

⑶雙鳳寺中興開山祖濟普

濟普字穆文,一字潤堂。靈隱具德和尚法嗣。原名溥德,參學後道行日進,具德命改為濟普。其人精神勇邁、才識過人,立志起建廢剎,清順治辛卯(1651年)孑身卓錫於雙鳳寺,時大殿東地一片丘墟,他拮据興建,次第落成,為雙鳳寺中興開山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