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雙聲子·晚天蕭索》
晚天蕭索,斷蓬蹤跡,乘興蘭棹東遊。三吳風景,姑蘇台榭,牢落暮靄初收。夫差舊國,香徑沒、徒有荒丘。繁華處,悄無睹,惟聞麋鹿呦呦。
想當年、空運籌決戰,圖王取霸無休。江山如畫,雲濤煙浪,翻輪范蠡扁舟。驗前經舊史,嗟漫載、當日風流。斜陽暮草茫茫,盡成萬古遺愁。
作者:柳永
創作年代:北宋
體裁:詞
注釋譯文
這是作者尋訪春秋吳國故地時所作,作者將眼前的景象與往昔對比,撫今追昔,感嘆時間之流逝、人事之無常。 詞寫游賞姑蘇台而引發的深沉的懷古之情,在歷史的追思中,作者否定了夫差的王霸事業,讚頌了范蠡的功成身退,在鋪寫荒涼蕭瑟的自然景物中,抒發了沉鬱悲涼的情感。
一、設定場景: 1、晚天、斷蓬蹤跡、乘興──作者登場,時間(夕暮)
2、三吳、姑蘇台、暮靄 ──三吳暮色,場所(姑蘇台)
二、描寫古蹟 3、夫差、香徑、徒、荒丘
現狀: 4、悄、唯、麋鹿
三、再現往事: 5、想、空、運籌決戰、圖王取霸
6、范蠡扁舟
四、自己的感慨;7、嗟、漫
8、斜陽暮草、萬古遺愁
創作背景
《雙聲子》這首詞是柳永在浪跡途中遊覽三吳姑蘇時而作,在這首詞的創作前後,作者的思想價值觀和人生理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夾雜著幾絲憂懷天下的楚樓香館離愁、懷鄉悲世困苦到歷經多種沉浮之後的孤郁煩厭。完整反映這一轉變過程的是“雙聲子系列詞”,這些詞以《雙聲子》為界,概括了柳永思想變化的前後,也集中體現了他的“孤郁”情結。柳永的“孤郁”情結可簡述為:第一,“詩言志,歌永言”,柳永的“孤郁”是其內心深處對世俗人生社會的吶喊、歌吟,是其不幸的靈魂本真與現實的衝突所致;第二,從柳永的生平經歷來講,他的“孤郁”是其屢試不第後的漂泊與流落市井尋常巷陌的輾轉的真實寫照,也是其羈旅行役的異樣悲歡與沉浮於人生的生香真色的綜合體現。
柳永《雙聲子》詞幾乎一直為學界所遺忘,其實這首詞在柳永生平思想中的作用是很值得注意的。《雙聲子》詞大概寫於其屢試不第後的漂泊中期,此時他已邁入中年,因而此詞在其人生思想中具有分水嶺的意義。當然,這也是筆者探析柳永之“孤郁”情結為何從《雙聲子》等詞談起的原因。柳三變之詞,才情俊茂,風流倜儻,雖有觸目傷懷,遣愁懷興,但於言外見真情。縱觀柳永詞,能夠完整或者形象地體現上句評價的當數其《雙聲子》《鶴沖天》《雨霖鈴》《玉蝴蝶》《鳳棲梧》《八聲甘州》《洞仙歌》《安公子》《滿江紅》(“暮雨初收”)等詞作了。上述詞創作時期分屬《雙聲子》前後,且這些詞與《雙聲子》在思想和旨趣上有關聯,近乎成系統,因此筆者把這幾首詞合稱為“雙聲子系列詞”。其緣由可由對《雙聲子》的具體闡釋而得。
作品鑑賞
柳永一生“斷蓬蹤跡”、“驗前經舊史”,得出的結論是:歷史上的英雄、美人不管昔日有多風流,終將“盡成萬古遺愁”。
黃昏蕭條冷落,行蹤漂泊不定,乘興劃著名蘭木船漿向東遊。蘇州、常州、湖州的風景,吳縣姑蘇山上的姑蘇台,在雲霧剛剛消散的傍晚,顯得零落荒蕪。吳王夫差曾建都的蘇州,那美人去往香山的采香徑已不見蹤影,只有荒山滿目。曾經的繁華之地,已悄無人煙,只聽見呦呦的麋鹿鳴叫聲。
想當年,吳王夫差白白的在這裡為圖謀霸王之業,運籌帷幄,征戰無休。在如畫的江山中,再似雲濤的煙浪里,仿佛看見范蠡攜西施,駕扁舟泛遊五湖。考查史書典籍,嗟嘆徒然記載了多少昔日傑出不凡的英雄人物,全都成為前代遺留下來的永久哀傷,仿佛這傍晚西斜的太陽照在廣大而遼闊的荒野上一樣讓人惆悵。
作者簡介
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為人放蕩不羈,留連於秦樓楚館,終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稱柳屯田。創作慢詞獨多,對宋代慢詞的發展頗有影響。擅長白描手法,鋪敘刻劃,情景交融,以俚語入詞,多吸收生活中的語言。其詞當時廣為流傳,影響頗大,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樂章集》。
在以功名認定人生價值的封建社會裡,柳永早年熱衷於功名,而且充滿信心:“臨軒親試,對天顏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長壽樂》)不料美夢落空:“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鶴沖天》)《鶴沖天》標誌他的思想開始發生變化,之後他對功名採取某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於是過著“浪蕩市井、臥眠花柳”、“多游狹邪”、“好為淫冶謳歌之詞”的生活。如此一來,卻為當權者所不容。傳說宋仁宗見了柳永寫的《鶴沖天》一詞很不高興,耿耿於懷,當柳永再次科考時,特意將他黜落,並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因此柳永屢試不第。直到景祐元年間,年近半百的柳永更改原名,才中了進士。柳永在仕途上並不如意,只做過睦州團練推官、定海曉峰鹽場監官、泗州判官、餘杭縣令和屯田員外郎等一些小官。但柳永卻是北宋詞壇最著名的詞人之一,也是北宋專力寫詞的第一人。他使詞由上層文人推及到市井巷陌, 在當時社會上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達到一種“天下詠之”(陳師道《後山詩話》)的轟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