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桂堂[重慶市梁平區雙桂堂]

雙桂堂[重慶市梁平區雙桂堂]

雙桂堂,位於重慶市梁平區金帶鎮萬竹山,雙桂堂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約七萬多平方米,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13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獲選新重慶·巴渝十二景人文勝地類。 雙桂堂在佛教界地位崇高,被尊為“西南佛教禪宗祖庭”,在中國及東南亞佛教界都具有顯著地位,世謂之“西南叢林之首”、“第一禪林”、“宗門巨擘”。近代著名書畫家、佛學家竹禪大師也擔任過雙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 雙桂堂之所以是“堂”,而不以“寺”、“廟”命名,只因這裡原本是一個舊式學堂。後人附會頗多,稱雙桂堂是西南禪宗之“大學堂”,“教”出一批方丈與住持,有“渝川滇黔禪宗祖庭”之稱,並尊其為“堂”。 2009年11月,重慶梁平雙桂堂風景區正式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3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寺廟特點

建築特色

雙桂堂 雙桂堂

雙桂堂創建以後,得到清朝歷代皇帝的支持,連續不斷地修建了二百多年。民國時期,雙桂堂以它宏偉的規模、莊嚴的殿堂、豐富的藏經、獨特的雕塑被列為“西南叢林之首”。

雙桂堂從1653-1926年曆經破山、竹禪等祖師,累世修建七殿、八堂、八院,占地面積120畝(該寺最後一次修整是1980年),全寺占地面積約七萬多平方米,寺院坐東朝西,殿堂為木石結構,有大山門、彌勒殿 、大雄寶殿、戒堂、破山塔、大悲殿、藏經樓等七種建築,全部修復一新,並新建了五百羅漢堂重現巍峨雄姿。兩側有廂房、僧舍三百餘間,長廊相連,有天井、海觀四十二口,玲瓏古雅,周圍有白蓮池、後緣池、花園等景觀點綴,使整個寺院環境清幽。

大雄寶殿是雙桂堂的主要建築之一,為三層宮殿式建築,底樓有石雕獅、象,中層高懸名人題刻,三樓有龍鳳浮雕,屋脊正中是雕花寶頂,連脊通高十六米。

大殿在光緒年間擴建,歷時五年建成,支撐大殿的52根石柱,柱長三丈,直徑三尺,每根重達二萬餘斤,全憑人力從百里之外運來。

1986年時有正式僧人27名,寺內恢復了叢林制度並成立了雙桂堂寺院管理委員會,釋妙談法師任主任。雙桂堂在僧人的精心管理和維修下,殿堂雄偉,佛像莊嚴,環境整潔。人稱:寺外清溪環繞,四季鶴鳥飛鳴,八月桂花飄香,遊人絡繹不絕。

文物珍藏

雙桂堂保存文物237件,其中有名人字畫61件,佛像110尊,其他佛教文物66件,其中最著名的有銅佛、竹禪畫、玉佛,皆被定為國家二、三級文物。寺內的珍貴文物還有清代雍正皇帝御賜的《藏經》一部,天聾、地啞、銅鑼、銅鼓四種,各類石刻、碑記七二多塊。另有11世紀用梵文寫的《貝葉經》106頁,其它佛經七千多冊。

1990年5月2日(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雙桂堂舉行了玉佛開光典禮。這尊玉佛為緬甸白玉雕琢而成,重1.3噸,高1.6米,精美莊嚴。釋妙談法師主持了開光儀式,數千名信徒參加了玉佛開光法會。寺內另有僧舍利塔四座,金帶一領,舍利子一顆,系竹禪和尚從五台山請得,被視為鎮寺之寶。

文化大革命中,當地宗教工作幹部和寺院僧人用木板將佛像、文物加封,外貼毛主席語錄,巧妙保護了寺內佛像、文物。現寺內製作了文物櫃,陳列和保護文物。

寺名由來

重慶雙桂堂法式與僧侶 重慶雙桂堂法式與僧侶

雙桂堂位於重慶梁平區城西南13公里處的金帶鎮萬竹山,初名福國寺,因有古老桂花樹二株,故改名為雙桂堂,清朝鹹豐十年(1860年)建舍利殿時,破土得一條金帶,因此又名金帶寺,但雙桂堂名歷經三百五十多年延用至今。

民間傳說雙桂堂這兩棵桂樹是月宮中的嫦娥親手培養,嫦娥借觀音的淨瓶水為之澆灌,遣神燕去天河銜來肥泥為之壅土,用王母娘娘的雲剪為之修整,在嫦娥的精心護理下,這兩株桂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在一個中秋之夜,嫦娥將它們送往人間。這兩棵桂樹帶著滿枝的清香落在寧波天童寺院內。密雲法師將這兩棵桂樹交給弟子破山,讓他帶回蜀中,興建佛寺,傳播佛法,並稱桂樹生根之處就是你安身之地。破山禪師尊師命,身背桂樹,跋涉了幾個月,進入蜀中。一日,他落腳在萬竹山,半夜裡,山間霞光四射,鐘鼓齊鳴,四周的村民聞聲而至,只見破山和尚正在打坐參禪,他所背兩株桂樹已落地生根,清香四溢。從此,破山和尚就在雙桂落地之處建立禪院,並取名“雙桂堂”。桂樹至今尚存,枝繁葉茂,濃綠如雲。每年金秋時節,桂花滿枝,香飄數里,人們爭相觀賞。

雙桂堂之所以是“堂”,而不以“寺”、“廟”命名,只因這裡原本是一個舊式學堂。後人附會頗多,稱雙桂堂是西南禪宗之“大學堂”,“教”出一批方丈與住持。雙桂堂創始人破山,一生培育弟子一百餘人。後來,這些弟子分赴重慶、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等省市甚至東南亞地區,中興了許多毀於戰亂的寺院,成為西南漢傳佛教的主體,故有“渝川滇黔禪宗祖庭”之稱,並尊其為“堂”。

1983年雙桂堂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被尊為“西南佛教禪宗祖庭”,在中國及東南亞佛教界都具有重要地位,世謂之“西南叢林之首”、“第一禪林”、“宗門巨擘”。近代著名書畫家、佛學家竹禪大師也擔任過雙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

當代方丈

身振法師

身振法師,1970年生,重慶墊江縣人。1988年出家,1997年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講三論學課程;同年當選為重慶市佛協副秘書長。後受邀回重慶雙桂堂擔任寺管會副主任,在他的主持下,雙桂堂啟動了廟群文物保護與發展規劃工程。1998年當選為梁平縣政協委員。2000年任雙桂堂監院,2001年10月5日接任雙桂堂第17代方丈。

身振法師主持編寫了《西南禪學研究叢書》,並積極投身社會文化活動,成立雙桂堂書畫院。現任重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重慶雙桂堂方丈。

大塊和尚

雙桂堂方丈大塊和尚,77歲,重慶奉節縣人,1930年出家為僧,師從演熙法師,畢業於中國漢藏教理院,兼任重慶市梁平區八屆政協常委,梁平區十二屆人大常委,萬州區政協委員。

開山祖師

重慶梁平雙桂堂圖冊 重慶梁平雙桂堂圖冊

破山禪師,俗姓蹇 [jiǎn],名棟宇,字懶愚,四川大竹縣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自幼讀書勤奮,聰明過人,懂書畫,善琴棋。19歲出家,遍游名山,轉覽佛教經典。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住湖北黃梅縣破頭山,參禪三年,深有所悟。後常年在天童寺跟隨密雲禪師學法,號為“臨濟正宗第三十六代祖師”。

破山禪師熟諳詩文,精於書畫,著有《雙桂草》、《破山語靈》等,所留墨跡也為後人所珍藏。他的詩,以幽默、詼諧見長。如他的《自贊詩》寫道:“這個川老蜀,渾無奇特處。問禪禪不知,問教教非熟。懶散三十年,人天忽推出。握條短杖藜,打佛兼打祖。”他的弟子很多,遍及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的還去東南亞弘法。因此,雙桂堂在東南亞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

歷史價值

雙桂堂遠看 雙桂堂遠看

雙桂堂初創之時,正是反清復明高潮之際,破山奔走於反清復明陣營之間,以一個佛門中有地位、社會上有影響的高僧的身份,鼓勵抗清將領們堅持鬥爭,復興明朝。同時盤踞在渝東、川東北、陝南和鄂西的蔓東十三家利用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採取鬆散型聯合,流動作戰的戰術,打著明朝的旗號,共同抗擊清兵,鎮守著大西南的門戶。

最終打破這一僵持局面,消滅反清武裝勢力,為清朝完成統一大業的是順治十四年(1657年)出任渝川陝三邊總督的清朝重臣李國英。並以書信與破山結盟,其後在破山的幫助下李國英統一了西南地區。

雙桂堂 雙桂堂

因此從朝廷重臣到總督巡撫、縣官吏、普通百姓,前往雙桂堂者不計其數,破山與此同時也為來訪者講解佛法,敘說因果報應,以不殺為至德。平西王吳三桂駐節陝西漢中時,以夫人的名義派遣專人來到雙桂堂,贈送了高檔豪華的整套佛門用品,這顯然是吳三桂為平定西南拉攏破山所作的政治鋪墊。

雙桂堂在中國明清之際,發揮了不容忽視的重要歷史作用,特別是當重慶已變為清朝李國英的總督府後,長壽、墊江等縣也盡入清朝的版圖,而以梁平為界,渝東三峽地區則是抗清武裝的勢力範圍。雙掛堂成了雙邊頻繁往來的據點,破山成了聯繫雙邊關係的紐帶,對儘快結束戰亂,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重大事件

1990年10月,蔡仲義用拾得的“李標祥”的身份證先後兩次在雙桂堂內登記住宿,進行踩點活動,並有意接近守庫僧人釋身忠以獲取其信任。

當年10月26日晚,蔡仲義攜帶尼龍口袋、繩索等作案工具,潛入雙桂堂,在焚屍房處拿走事先物色好的鋼管,並將電話室的電話破壞,然後到文物保管室,與守庫僧人釋身忠閒談,伺機作案。

27日凌晨2時許,蔡仲義趁釋身忠不備,持鋼管猛擊釋身忠頭部數下,致其死亡後,搶走文物保管室的《貝葉經》、編鐘、銅鏡、惺板、如意5件珍貴文物。

同時,據審理查明,1990年1月4日,蔡仲義用“李標祥”的身份證在重慶市某招待所登記住宿。1月15日14時許,他以購買美元為名將唐安忠騙至招待所房間,乘唐安忠不備持事先準備好的雙節棍猛擊其頭部數下,搶走其身上1000美元後逃離現場。經鑑定,唐安忠系頭面部遭鈍器打擊致嚴重顱腦損傷死亡。

2011年7月,蔡仲義被抓獲歸案,但遺憾的是,《貝葉經》並沒有找回。據說,《貝葉經》賣給了香港的一位商人。

法院審理認為,蔡仲義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採取暴力手段劫取財物,並致二人死亡,其行為構成搶劫罪,遂依法作出上述一審判決。

交通信息

從重慶主城到雙桂堂的遊客,可以先到重慶北站北廣場乘坐渝萬城際鐵路高速動車前往梁平南站(每天21對列車,二等座72元) ,出站後換乘班車10分鐘可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