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

雙峰[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
雙峰[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雙峰地處湘中腹地,處於東經111度51分43秒至112度31分7秒,北緯27度12分31秒至此7度45分51秒之間。東鄰湘潭、衡山,南接衡陽,西毗邵東、漣源,北界婁底、湘鄉。東西長61公里,南北寬59.2公里,總面積1715平方公里。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現屬婁底市管轄,調整為13鎮3鄉(永豐鎮、梓門橋鎮、井字鎮、荷葉鎮、杏子鋪鎮、蛇形山鎮、甘棠鎮、洪山殿鎮、三塘鋪鎮、青樹坪鎮、花門鎮、鎖石鎮、走馬街鎮、印塘鄉、石牛鄉、沙塘鄉),人口90萬。

基本信息

簡介

春秋戰國時屬楚,秦朝屬長沙郡湘南縣;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分屬湘南、連道兩縣;東漢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封長沙王之子劉昌為湘鄉侯,湘南為其領地的一部分,湘鄉之名始於此。南朝宋屬湘鄉縣;隋屬衡山縣;唐時復屬湘鄉縣;清鹹豐開始稱“湘鄉中里”。1951年8月,劃出湘鄉縣的第三、六、七區(即“中里”全境)及第二區所屬興讓鄉的一部分,新建雙峰縣。1952年1月29日,雙峰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城設永豐鎮。屬益陽專區,同年11月改屬邵陽專區。1977年11月劃歸漣源地區(1982年更名為婁底地區,1999年7月撤地設市),現屬婁底市管轄,調整為13鎮3鄉(永豐鎮、梓門橋鎮、井字鎮、荷葉鎮、杏子鋪鎮、蛇形山鎮、甘棠鎮、洪山殿鎮、三塘鋪鎮、青樹坪鎮、花門鎮、鎖石鎮、走馬街鎮、印塘鄉、石牛鄉、沙塘鄉),人口90萬。

古時

是長沙至寶慶、湘西的水陸要衢,為兵家必爭之地。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出廣州,破衡州,進駐縣境”,至今留有黃巢山之名。1949年,著名的衡寶戰役在此拉開序幕。
雙峰縣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地靈人傑,英才輩出。這裡孕育和誕生了三國蜀漢名相蔣琬;元朝大學士、著名文學家馮子振;明代為官清正、為民上疏、官至大理寺右評事、太僕寺丞賀宗;清代重臣曾國藩;愛國外交家曾紀澤;近代辛亥革命先驅、著名政治活動家禹之謨;愛國將領宋希濂;中共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蔡和森;全國婦聯主席蔡暢;“鑑湖女俠”秋瑾;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唐群英;“模範婦女領袖向警予等。 這裡走出了一批當代在全國享有盛名的專家學者和一批黨政軍要人,如對中國第一枚火箭彈的研製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原重工業部副部長鍾林,原教育部、高教部副部長、化學家曾昭掄,原中國醫科大學校長李亭植,著名歷史學家陳旭麓,原省委書記熊清泉,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謝和平,駐澳部隊政委賀賢書少將等。
雙峰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麗。省級森林公園九峰山溝壑幽深,峻秀挺拔;黃巢山兩峰夾峙、地勢險要、雄關如鐵;銅梁大山兩迭飛瀑、銀練懸空、蔚為壯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曾國藩故居氣宇軒昂、屋宇回還、雕樑畫棟、內蘊深邃、富麗堂皇;“遠近形勝不可比,萬象森羅入眼前”的測水洛陽灣古建築群依山傍水,亭閣崢嶸、蔚為勝景;湄水仙神寨良田美池、修竹茂林、山勢險峻、奇峰兀立、儼然世外桃源;溪口水庫碧波浩渺、湖光山色、相映生輝,有“不是西湖勝似西湖”之美稱;三塘鋪芒擔石,雙石拱立、夾溪相峙,宛如天外擔來;華天洞“幽、險、奇、壯”, 蜿蜒綿亘數十里,洞中洞、景中景、石筍林立、勝似仙境;蔡和森紀念館、烈士公園典雅端莊,別具特色;還有大量的文物古蹟和革命遺址,既是歷史的凝結,又是未來的警示。
雙峰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四境群山逶迤,中部丘崗起伏,氣候溫和,四季宜農。糧、豬、茶、油為縣內傳統產業;商品糧和噸糧田開發、瘦肉型活大豬出口、油菜均為國家級生產基地;礦產資源已探明金屬礦(黃金礦、鉛鋅礦、鎢、鉬礦、銻礦、鈮鉭礦、鐵礦、錳礦、釩礦、銅礦)和非金屬礦(煤礦、石膏礦、黃鐵礦、大理石礦、花崗岩、陶瓷土礦、耐火粘土礦、石灰岩礦、磷礦、鉀長石、重晶石、矽石礦、)等達27個礦種,99個礦點。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和原材料基地縣;野生動物百多種;野生植物128科820餘種;永豐辣醬馳名中外,“三刀”(菜刀、剪刀、鐮刀)、“三器”(陶器、瓷器、砂器)、“三鍋”(鼎鍋、菜鍋、湯鍋)、“三鑄”(鑄鋼、鑄鐵、鑄鋁)均經久不衰。

歷史名人

雙峰縣,歷史悠久,鍾靈毓秀,曾國藩地靈人傑,英才輩出。這裡孕育和誕生了三國蜀漢名相蔣琬;元朝大學士、著名文學家馮子振;明代為官清正、為民上疏、官至大理寺右評事、太僕寺丞賀宗;清代重臣曾國藩;愛國外交家曾紀澤;近代辛亥革命先驅、著名政治活動家禹之謨;愛國將領宋希濂;中共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蔡和森;全國婦聯主席蔡暢;“鑑湖女俠”秋瑾;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唐群英;“模範婦女領袖向警予等。被評為首個“中國女傑之鄉”。
曾國藩曾國藩

熊清泉,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原校長,現任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駐澳部隊政委賀賢書少將等。

旅遊資源

鄧小平題蔡和森故居雙峰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麗。省級森林公園九峰山溝壑幽深,峻秀挺拔;黃巢山兩峰夾峙、地勢險要、雄關如鐵;銅梁大山兩迭飛瀑、銀練懸空、蔚為壯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國藩故居氣宇軒昂、屋宇回還、雕樑畫棟、內蘊深邃、富麗堂皇;“遠近形勝不可比,萬象森羅入眼前”的測水洛陽灣古建築群依山傍水,亭閣崢嶸、蔚為勝景;湄水仙神寨良田美池、修竹茂林、山勢險峻、奇峰兀立、儼然世外桃源;溪口水庫碧波浩渺、湖光山色、相映生輝,有“不是西湖勝似西湖”之美稱;三塘鋪芒擔石,雙石拱立、夾溪相峙,宛如天外擔來;華天洞“幽、險、奇、壯”,蜿蜒綿亘數十里,洞中洞、景中景、石筍林立、勝似仙境;蔡和森故居、蔡和森紀念館、烈士公園典雅端莊,別具特色;還有大量的文物古蹟和革命遺址,既是歷史的凝結,又是未來的警示。

自然資源

雙峰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四境群山逶迤,中部丘崗起伏,氣候溫和,四季宜農。糧、豬、茶、油為縣內傳統產業;商品糧和噸糧田開發、瘦肉型活大豬出口、油菜均為國家級生產基地;礦產資源已探明金屬礦(黃金礦、鉛鋅礦、鎢、鉬礦、銻礦、鈮鉭礦、鐵礦、錳礦、釩礦、銅礦)和非金屬礦(煤礦、石膏礦、黃鐵礦、大理石礦、花崗岩、陶瓷土礦、耐火粘土礦、石灰岩礦、磷礦、鉀長石、重晶石、矽石礦、)等達27個礦種,99個礦點。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和原材料基地縣;野生動物百多種;野生植物128科820餘種;永豐辣醬馳名中外,“三刀”(菜刀、剪刀、鐮刀)、“三器”(陶器、瓷器、砂器)、“三鍋”(鼎鍋、菜鍋、湯鍋)、“三鑄”(鑄鋼、鑄鐵、鑄鋁)均經久不衰。

經濟概況

綜合經濟總量增長,結構得到調整。據測算,全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34.9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3億元,下降0.2%;第二產業增加值10.2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10.4億元,增長9.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26元,比上年增加87元。三次產業結構為41.1:29.2:29.7,與上年比較,第一產業下降4.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長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1.6個百分點。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得到改善。2002年,全面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政務公開制度,全年共取消行政審批事項60項;全面鋪開農村稅費改革,有效地減輕了農民負擔,使全縣農民人平負擔比上年減少35.5元。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經濟成長速度與全國、全省、全市相比,仍然偏低,農業低效,工業腿短,就業壓力大,農民增收困難,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業和農村經濟農業生產穩步發展。2002年,全縣主要農產品仍保持較高的水平。全縣糧食總產量49萬噸,減少5.09%;棉花547噸,減少0.91%;油料11551噸,減少14.75%;茶葉2258噸,減少15.68%;水果62611噸,增長5.31%;出欄肉豬158.1萬頭,減少6.64%;水產品產量21815噸,增長4.76%。
農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得到最佳化和調整。
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減少,優質稻播種面積增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78.35千公頃,比上年調減2.37千公頃,其中早稻調減0.98千公頃;優質稻播種面積13.28千公頃,擴種0.14千公頃。
②經濟作物面積增加,中藥村面積2.89千公頃,增加0.68千公頃,增長 30.77%;棉花種植面積0.48千公頃,比上年增長2.13%,油料面積7.35千公頃,比上年減少11.98%。蔬菜和果瓜種植面積為7.45千公頃和2.59千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13.74%和15.63%,
③草食動物、家禽和各種特優水產品發展較快。出欄牛0.55萬頭,比上年增長7.48%,出欄羊0.8萬頭,比上年減少13.98%。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成效。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600萬元和勞動工日920萬個,完成土石方680萬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平方公里。農業機械總動力431350千瓦,比上年增長1.5%。全年人工造林面積1021公頃,年末林地面積達到800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8.7%,比上年高2個百分點。扶貧工作成效顯著,2002年,全縣各級共投入扶貧資金446.72萬元,結對幫扶5222對,年內有5000人實現了脫貧。
工業和建築業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全年工業實現增加值6.8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過500萬元的非國有工業)1.78億元,增長11.8%。規模工業中,國有集體工業所占比重下降,私營股份等其他經濟成分比重上升,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59533萬元,增長10%。國有、集體工業分別占24.9%、26.1%,比上年下降2.1個百分點和11.7個百分點,私營等其他經濟成份占49%,比上年的35.2%上升13.8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減。水泥31.75萬噸,比上年增長9.2%;石膏29.9萬噸,增長16.3%;原煤 54.1萬噸,增長0.5%;氮肥(折純)11041噸,減少2.6%;磷肥(折純)3695噸,減少16.4%。
工業企業效益有所提高。2002年,全縣獨立核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64萬元,比上年增長5.3倍,上繳稅金269萬元。其中盈利企業盈利額2317萬元,增長106%,虧損企業虧損額253萬元,減少68.4%。虧損企業由上年13家減少至7家,虧損面為13.7%,比上年下降11.3個百分點。
建築業發展加快。全縣四級及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20526萬元,實現利潤521萬元,上繳稅金880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9211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70953平方米。
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增長。2002年,我縣固定資產投資在上年較快增長且基數高的情況下仍保持了增長勢頭。全年共完成72725萬元,比上年增長0.9%,其中:國有投資完成23854萬元,下降22.8%,集體投資完成10564萬元,增長3.6%;私營個體投資完成38307,增長23.7%。在國有投資完成額中,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分別完成投資18202萬元和3058萬元,減少24.3%和24.5%。
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國有投資完成額,主要集中在電力、交通、郵電、水利等基礎產業中,其中電力8951萬元,占37.5%、交通4072萬元,占17.2%、郵電2560萬元,占10.7%、水利1658萬元,占7%。
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2002年,縣內有投資額5000萬以上的在建工程7個,其中潭邵高速公路全線通車,湘中農機機電大市場已竣工開業。縣城繞城線、農網改造、永豐科技工業園、婁衡公路、潭邵高速公路聯絡線等重點工程和較大項目進展順利,按期完成了年度計畫投資。
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持續增長。據統計,2002年全縣公路貨物周轉量達到5180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5%;客運周轉量達2100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6.8%。年末擁有民用汽車2900輛,其中貨車2365輛,客車535輛。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2002年,全縣郵電業務總量8233萬元,比上年增長15.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0298 戶,增長20.3%;行動電話用戶29805戶,增長49.8%;網際網路用戶2200戶,其中寬頻網用戶291戶。
貿易、物價和招商引資
商品市場銷售活躍。2002年,該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322
萬元,增長7.9%,其中縣城56110萬元,增長7.8%;縣以下84212萬元,增長8%。分行業來看,批發零售額105290萬元,增長11.4%;餐飲業零售額4797萬元,增長3.6%;其他行業零售額30235萬元,與上年持平。隨著流通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以超市、連鎖店、專業品牌店等為代表的特色專業化較強的新型商業迅速發展,假日、黃金周消費越來越凸現。
市場物價基本穩定。2002年,該縣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99.3%,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2年,全年共引進縣外國內項目56個,境外國外項目16個;引進縣外國內資金2.37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契約利用外資1.01億美元,引進境外資金580多萬美元,增長29%。
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年財政共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2418萬元,增長7.8%,其中國稅部門完成1155萬元,增長1.6%;地稅部門完成3572萬元,增長1.3%;財政部門完成7691萬元,增長13.8%。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8294萬元,增長25.7%。
金融機構存款增加,貸款增長。2002年末,該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11949萬元,比年初增加44162萬元,增
長16.5%;其中企業存款21451萬元,增長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71400萬元,增長17.8%。年末各項貸款餘額165417萬元,比年初增加10113萬元,增長6.5%,其中農業貸款餘額53969萬元,增長16.5%。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936593萬元,現金支出939398 萬元,淨投放2805萬元。
保險事業發展迅速。全年保費收入6339萬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財產險收入838萬元,增長10.4%;壽險收入4615萬元,增長68%。全年保險賠付額為1115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600萬元,壽險賠付442萬元,分別增長3.2%和19%

社會事業

一、科教、文衛和體育科技成果不斷得到推廣。全年共組織實施科技計畫51項,其中國家級科技計畫2項,省級科技計畫3項,市級科技計畫5項,縣級科技計畫41項。全年財政安排科技三項經費18萬元,受理申報專利10件,簽訂技術契約42項,完成契約技術貿易額670萬元。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該縣共有中國小361所,中國小在校學生14.7萬人,年內招收新生37466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74939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647人,國小在校學生70504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5%。“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力量辦學迅速發展,效果顯著。非常有名的中學有雙峰一中,雙峰二中,雙峰七中,梓橋中學等。
文化事業健康繁榮,廣播電視穩定發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得到鞏固和加強。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逐年提高,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全縣通過上收鄉鎮衛生院“四權”,改革和理順了農村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落實了初級衛生保健措施,完善了縣、鄉、村預防保健網路。
二、人口、環境保護與人民生活
2002年末,該縣總人口89.29萬人,比上年末淨增0.56萬人。人口出生率12.21‰,死亡率為6.18‰,自然增長率6.03‰。
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2002年,環保部門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全縣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1個,治理項目投資額39.8萬元,三廢處理率有所提高。
居民收入提高,生活繼續改善。2002年,國有、城鎮集體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8483元,比上年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2419元,比上年增長2.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8元,比上年增長2.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30元,增長3.5%。

風土人情

婚、喪、喜慶習俗 
一、婚嫁
舊時,境內男婚女嫁,通常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向初定,則請算命先生合婚,如相合,女家即用紅紙寫明女性出生年月日時送至男方,叫發“紅庚”;
男家送聘禮到女家也以禮回示,叫“定庚”。結婚前,男方將擇定的日期請媒人通報女方,叫“報日”。婚期吉日,男方將雞、魚、肉、禮錢送至女家,叫“過
禮”。女方將嫁妝並賀郎禮物運至男家,“鋪房”。由媒人等領新郎帶彩轎到女家迎娶,叫“接親”。彩轎行至男家門前,男家用喜炮相迎,廚師站立廳門,手持雄
雞,口唱讚詞,叫“贊彩”。新娘領至廳堂後,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先,再拜父母長輩,而後新婚夫婦互拜,叫“拜堂”。然後由兩名童子各舉“神燭”,引新娘新
郎入洞房,揭開新娘頭罩,陪人敬酒,夫妻互飲,叫“交杯”。親友、近鄰為新婚夫婦致祝詞,叫“贊床”。入夜,洞房內燈燭輝煌,歌舞彈唱,親朋盡情歡樂,叫
“鬧洞房”。婚後第三天,新郎同新娘回娘家叫“回門”。滿月時,岳父送茶葉至婿家作客,叫“點茶”。新國建立後,頒布《婚姻法》,實行婚姻自主,青年男女
可以通過戀愛,自由選擇對象,到達法定婚齡,經雙方所在單位發給證明,到當地政府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即為合法婚姻。政府提倡婚事新辦,
不用彩轎迎娶。1980年後,不少農村青年仍由媒人撮合。男方先到女家相親,如果認可,要送“茶錢”。女方復到男家察看,男方要贈禮品。定親時,男方要送
訂婚禮物。結婚時,男方要重禮接親;女方要陪送嫁妝,有的還陪嫁電視機、洗衣機等高檔商品。舉辦一場婚事,耗資甚巨。
二、生育
婚後生育第一胎為家庭一大喜事。舊時孕婦分娩後,第一件事向外祖家報喜,外祖家要送嬰兒衣帽、搖籃等禮品。嬰兒出生第三天,要辦“三朝酒”酬謝親朋,筵席
間發撤外祖家帶來的耙耙、紅雞蛋、炒豆產等。產婦“坐月”期間,不下冷水、不乾重活;滿月後,丈夫送妻子帶嬰兒回娘家,叫“走月”。如果生的是男孩,要送
禮酬謝媒人,叫“倒媒樹”。新中國建立以來,舊時習俗已經淡化。實行計畫生育,關心婦女和嬰兒健康,實行孕婦產假制度。1978午後,不少育齡夫婦回響政
府號召,只生一胎,更注重嬰兒撫育。
三、誕辰
嬰兒滿周歲時,農村習慣辦“周歲酒”,外祖家和親朋饋贈紅包、首飾、衣帽、鞋襪等禮物祝賀。有的陳設書、筆、刀、尺、秤、算盤等物品,任嬰兒揀取,視其所
喜,以測其志,稱“試周”。年屆20稱“弱冠”,慶賀較隆重,爾後逢十小慶。至60花甲,兒孫、親友送禮祝壽,主人設宴謝賓,非同一般。對年屆80以上的
高齡老人,拜壽儀禮更為隆重
四、遷居
境內人們遷入新居,常擇日“過火”。是日,戶主將舊居的火種移入新居。親朋要鳴放鞭炮,送禮恭賀,主家要備酒、煙、糖果款待,或辦“遷居酒”答謝。 
五、喪葬
明、清以來,境內喪事都沿用傳統習俗,規模因貧富而異。在人去世後,一般要燒些紙,叫“起路盤錢”。敲鑼到井邊舀回清水,叫“請水”;再兌些用檀木或柏木
煮沸的香水給死者擦身,叫“抹屍”。給死者穿戴帽、衣、鞋,叫“裝屍”。兒子向親朋挨戶下跪,叫“報喪”。遠在外地的子孫日夜兼程趕回,叫“奔喪”。將屍
體放入壽棺,叫“入棺”;待親人到齊,擇時封扣,叫“封殮”。設立喪堂。豎靈位、立幡,兒孫披麻戴孝,親朋帶輓聯、祭幛,燃放鞭炮,至靈位前悼念,叫“吊
喪”。請和尚或道士設壇,念經拜懺,火化靈屋、金銀山、衣箱、紙錢等,叫“做佛事(或道場)”。同時,主家吃齋守戒,家人輪流坐夜,請民間樂師吹奏、唱夜
歌,叫“守靈”。出殯的先晚,要舉行祭奠,由兒孫主祭的稱“家祭”,由親朋主祭的稱“客祭”。發矧時,要設宴款待親朋。送靈柩上山,叫“出門”。前面用紙
幡或紙錢引路,放銃鳴鑼開道,孝子、靈位、龍柩、樂隊、親朋依次而行,擴送靈柩上山安葬,叫“送葬”。墳地事先請風水先生尋龍點穴,叫“看地”。入葬時要
撥正朝向,然後用黃土拌石灰夯築,修好墳堆,叫“築墳”。新中國建立以來,喪事從簡。在發矧前,先晚開個追悼會,親友送花圈、祭幛悼念。1980年後,農
村恢復了某些舊習俗,而城鎮、機關、廠礦的幹部職工去世後,提倡火葬,既節省開支,又樹立了新風。
傳統節日習俗
一、春節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俗稱元旦。家家戶戶貼上春聯或鬥神,開門燃放鞭炮,人們著節日裝,焚香點燭,叩拜天地、祖宗,然後由戶主帶領全家大小,先向至親的長輩
或去祖墳上拜年,叫“出行",再依次拜年,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團坊”的習慣。主人用糖果、煙、茶、酒、菜等款待拜年客,賓主互相饋贈,名叫
“掛紅”。從初一至十五日,村裡的人或家族自願組合起來,玩龍燈、舞獅燈,表演武術、雜耍等;每到一處,主家喜炮迎接,茶款待。還有“送財神”的習俗。新
中國建立後,機關團體放假3天,節日的迷信色彩逐漸淡化,增添了“團拜”、“新春茶話會”、“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等團體活動。
二、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燈節”。舊時,人們用竹筋、彩紙紮飾成燈籠,懸掛於大門前或廳堂中,以示吉慶。有的村莊、街道、村落,將各式彩燈串成長
隊,配合龍燈獅燈,伴隨“漁翁戲蚌”、“採蓮船”、“車燈舞”等地花鼓及吹打樂器,游村串戶,叫做“耍花燈”。每到一處,人們喜炮相迎,甚為熱鬧。有些山
村用松脂柴劈成細條,纏縛在竹竿上,黃昏時點燃,有的插在祖墳上,以示紀念;有的豎在屋堂前坪,看誰家的豎得最高,燃得最久,就預兆吉祥如意,叫“賽高
燈”。農民大多在元宵傍晚,用稻草等在農田、水井邊燃點,口念“燒盡蟲蛇螞蟻上天去”,祝願消災除疫,叫做“燒旺火”。是晚,城鄉居民家大多徹夜燈火通
明,故有“三十夜裡(除夕)的火,元宵夜裡的燈”之諺語。在元宵節,還有吃“元宵它子的習慣。新中國建立以來,有的集鎮、機關單位在元宵節舉辦交誼舞會、
“燈謎會”或“賽燈會”。
三、清明
清明節,是人們懷念祖先,祭祀、掃墓的傳統節日。舊時,各家族男丁聚集於宗祠家廟,備好三牲祭品,奠祭祖先,再上墳掃墓。各家各戶備好酒菜,攜帶墳飄、香
燭、鞭炮、紙錢,祭奠祖先,打掃墓地,叫“掛青”。新中國建立後,雖無大規模的掃祖活動,但傳統習俗尚存。有些機關、團體的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常在清明
日帶著花環,往革命烈士墓地或紀念碑前悼念先烈。
四、立夏
立夏日,家家戶戶磨米成粉,加水和勻,搓成團(它)子,調湯烹煮食用。俗說:“立夏日吃個它。力大跳過河”。 
五、端午
五月初五是端午,又稱“端陽節”。節日前夕,女婿要給岳家送禮,主要是粽子、鹽蛋、蒲扇以及米酒、糖果等;親朋之間,也有相互饋贈的。是日,人們在門口掛
上葛藤,插上艾蒿,以祈驅魔降妖。午餐除吃粽子、鹽蛋外,菜餚中少不了鮮魚、莧菜、蒜子和蘇葉,還有吃雄黃(微量)酒,飲後塗於小孩臉額上,以期壯膽避
邪。有的配些金銀花、艾葉、石菖蒲、九靈光等草藥,煎水洗澡,以去濕解毒。有的用蒼朮、白芷、蒜皮、鱉甲等熏煙,驅殺蚊蠅。較大河溪兩岸的人們,還有賽龍
舟的習慣。六、中元
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俗稱“七月半”。舊時,在七月十日“接新客”、十一日“接老客”。是日傍晚,由戶主領著兒孫,帶香燭鞭炮,到西方或北方(以示
陰)的路口對天瞌頭跪拜,口裡念著祖先姓名,迎請祖先神靈進入廳堂,茶果供奉,叫“接客”。然後每日三餐,行禮如儀。到十四日晚,重行禮儀,焚化紙錢、衣
冠箱等,叫“送客”。這種習俗,在新中國成後,曾被禁止。1980年以來,不少地方又逐漸恢復,但禮儀有所簡化。七、中秋
八月十五日稱“中秋節”。這一天,家家備有月餅、瓜果、點心,晚上舉杯賞月,敘天倫樂事。出門在外的人,有的也要趕回與家人賞月團圓。舊時,有的趁月色到
鄰居菜園裡偷個大冬瓜,用紅綢子包好貼上宮花、選個相貌端莊的小孩抱著,尊一位賢老帶隊,敲鑼打鼓,送到久婚未孕的婦人床上,用被子蓋好,祝福早生貴子,
叫“送瓜”。新中國建立以後,送瓜的現象少見,中秋團圓的習俗仍盛行。八、重陽九月初九稱“重陽節”。人們趁天高氣爽登山望遠,叫“重九登高”。有些學校也組織登高秋遊,開展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農家一般習慣在重陽佳節釀造米酒,有“重陽釀酒桂花香”的流傳,據說常年飲用,可以消災長壽。九、灶王節二月二十三日稱“灶王節”。傳說在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奏事,反映民間苦難,人心善惡。各家備齋飯、貢果,焚香化錢,給灶王爺送行。十、小年二月二十四日稱“小年”。民間流傳:“年近二十四,家家辦年貨”。人們普遍開始採辦過年生活物資。打掃衛生,收債還債,準備過年各種事宜。 
 十一、大年除夕
十二月最後一天,人們要宰豬網魚,熱熱鬧鬧過年,遠離家鄉的人們要趕回與家人團年,進餐前,各家要點燃香燭,用佳肴美酒供奉天、地、祖先和宅神。晚上稱
“除夕”,一家人圍爐烤火,坐接新歲,談古論今,謂之“守歲”;長輩要給小孩發紅包,稱“壓歲錢”;子夜,家家戶戶燃放鞭炮,辭別舊歲,迎接新年。而貧苦
農民,過年如“過關”,不僅缺錢購買生活物資,還常遭逼債折磨。新中國建立以後,人民生活普遍上升,過年和守歲,更為歡樂。十二、其他節日新中國成立後,有“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十一國慶節”等節日,均舉行慶祝、紀念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