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山子群

雙山子群

雙山子群(Shuangshanzi Gr.)的時代屬古元古代。分布於河北青龍柞欄杖子—脖羅台—老爺廟一帶,為變質地層。自下而上分為:茨榆山組,以變粒岩為主,變余碎屑結構、韻律發育,上部含石榴黑雲角閃磁鐵石英岩型鐵礦層,厚882米;魯杖子組,為斜長角閃岩,變余枕狀、斑狀火山岩,夾變余碎屑結構的變粒岩和片岩,厚1626米;下白城組,以二雲斜長變粒岩為主及二雲斜長片岩,厚879米。變質程度屬低角閃岩相。

命名

長春地質學院1959—1960年命名。白瑾等(1984)改變其涵義後的命名剖面位於河北省青龍縣雙山子南西約5km的魯杖子—上白城,參考剖面位於雙山子西約3km的茨榆溝—小張杖子。

沿革:

雙山子群 雙山子群

1959—1960年,長春地質學院將承德—青龍—山海關地區的早前寒武紀變質地層自下而上分為單塔子群、雙山子群和朱杖子群,其中雙山子群自下而上分為茨榆山組、上白城組、萬槽嘴組。河北地質局區調二隊(1974)將上述雙山子群和朱杖子群合併為朱杖子群,自下而上分為老爺廟組、上白城組、老李洞組、桲羅台組、褚杖子組。1984年白瑾等重新使用雙山子群一名,但其涵義與原來的根本不同,其自下而上劃分為茨榆山組、魯杖子組、下白城組,時代定於古元古代。茨榆山組和魯杖子組大致相當於河北區調二隊(1974)單塔子群鳳凰咀組和南店子組;下白城組大致相當於他們的朱杖子群上白城組和老李洞組,但其層位已處於原老爺廟組礫岩層之下。河北地礦局(1989)的雙山子群,僅包括茨榆山組和魯杖子組,將下白城組歸入朱杖子群。

特徵:

大致分布在青龍柞欄杖子—桲羅台—老爺廟一帶。自東向西展現為雹神廟北溝—西漢溝—謝杖子,張杖子—老爺廟和小張杖子—前白棗山等三個北北東向的條帶。自下而上為:1. 茨榆山組 中下部為角閃黑雲斜長變粒岩、(綠簾)黑雲斜長變粒岩,普遍具變余沉積碎屑結構特徵,韻律層發育;上部為含石榴黑雲片岩與角閃磁鐵石英岩型鐵礦層。厚度約882m。2. 魯杖子組 由變余枕狀斜長角閃岩、變余斑狀斜長角閃岩、片狀黑雲斜長角閃岩、變余斑狀斜長變粒岩、變余斑狀絹雲石英片岩,以及具有變余沉積碎屑結構的黑雲斜長變粒岩、絹雲片岩、含石榴黑雲片岩、炭質絹雲千枚岩等組成。厚度約1626m。3. 下白城組 以二雲斜長變粒岩為主,其次為二雲斜長片岩和二雲片岩。厚度約879m。該群變泥質岩中含十字石和屬藍晶石帶的鐵鋁榴石,表明變質程度達到低角閃岩相。其遭受褶皺變形,出露區呈現以下白城組為核心、茨榆山組和魯杖子組為翼部的同斜復向斜構造,並有重褶構造。該群原岩包括玄武岩、英安岩、流紋岩,夾泥質、粉砂質、砂質碎屑沉積岩,為克拉通內斷陷海盆地的火山-沉積建造。楊春亮等(1992)認為其具雙峰式火山岩組合,屬板內構造環境。變質岩遭受弱的混合岩化作用,其中有少量的長英質或花崗質脈體的貫入。該群魯杖子組和下白城組的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為2193±314Ma(孫大中等,1984),魯杖子組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為2217±43Ma及該組變英安岩、變流紋質凝灰岩的鋯石U-Pb年齡分別為2460Ma和2442Ma(楊春亮等,1992)。其與上覆古元古代青龍河群呈不整合接觸,與下伏太古宙灤縣岩群呈斷層接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