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尖齒螯蛛

雙尖齒螯蛛

中文目名: 中文科名: 中文名:

形態描述

編號:
13036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Metathelae

中文亞目:

新蛛亞目

中文科名:

球蛛科

拉丁科名:

Theridiidae

中文屬名:

齒螯蛛屬

拉丁屬名:

Enoplognatha

拉丁種名:

diodonta

定名人:

Zhu et Zhang

年代:

1992

中文名:

雙尖齒螯蛛

原始文獻:

廣西農大學報 11(1):26-27, fig.6

模式產地:

廣西(陽朔,河池,全州)

生境:

稻田 稻田的稻叢中

國內分布:

廣西

雌蛛

體長9.40。頭胸部長3.40,寬2.70;
腹部長6.50,寬5.00。背甲黃色,頸溝及放射溝淺棕色。中窩縱向,褐色。前眼列後凹,後眼列近乎平直。前眼列各眼呈等距排列(0.14),後中眼間距小於後中側眼間距(0.14:0.28),中眼區長大於寬(0.43:0.40),前邊等於後邊(0.40)。8眼近乎等大(0.14),各眼基均圍有窄的棕色環。
螯肢淺棕色,前齒堤有2大齒,後齒堤有4小齒。顎葉、下唇胸板均為黃褐色,胸板具黑褐色邊。步足黃褐色,各步足脛節腹面的端部呈黑色。步足測量:I 10.70(3.10+4.00+2.40+1.20),Ⅱ9.10(2.70+3.30+2.00+1.10),Ⅲ7.50(2.30+2.40+1.80+1.00),Ⅳ10.20(3.10+3.60+2.30+1.20)。足式:1,4,2,3。
腹部卵圓形。背面黃色,有一大型灰褐色葉狀斑。腹部腹面黃色,中央灰褐色,兩側有灰褐色斜條紋。紡器黃色,紡器的周圍灰褐色。外雌器橘黃色,後緣色深,在中部有一小圓形插入孔,插入孔之外圍有一大的近圓形淺陷窩。舌狀體明顯,其上有數根剛毛。

雄蛛

體長5.90。頭胸部長3.30,寬2.50;腹部長4.10,寬2.50。頭部明顯隆起。螯肢、螯牙均較長大,後齒堤有2大齒,其中在第二齒近中部又側生1小齒。體形、斑紋同雌蛛。
觸肢步足測量:觸肢3.70(腿節1.65,膝節0.56,脛節0.86,跗節0.63);步足I11.40(3.30+4.50+2.40+1.20),Ⅱ9.20(2.80+3.50+1.90+1.00),Ⅲ7.80(2.30+2.70+1.80+1.00),Ⅳ9.70(2.80+3.50+2.30+1.10)。足式:1,4,2,3。觸肢的脛節較跗節為長,背面有3根聽毛。觸肢器的插入器短小,中突外側有二齒。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名


中文亞目名


拉丁科名

Theridiidae

中文科名

球蛛科

拉丁亞科名


中文亞科名


拉丁屬名

Enoplognatha

中文屬名


拉丁種名

diodonta

中文名

雙尖齒螯蛛

拉丁亞種名


命名人

Zhu & Zhang

原始屬名


同物異名

Enoplognatha diodonta Zhu & Zhang;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特有種


國內分布

浙江,廣西,湖南,

資料來源

CoL China 2009

生物學描述

生活在稻田的稻叢中。

分類討論

根據本文對Enoplognatha diodonta的描述和圖示,其特徵與於春林、文在根(1980:142—143,fig.77)記述於我國的E.mandibularis(Lucas,1846)相符,而與Levy和Amitai(1981:48—51,figs.1—3,6,9—16)記述於以色列的E.mandibularis 則不同。Levy等認為以往很多學者對E.mandibularis的圖示多不盡人意,他查看了Si-mon所確定的保存在法國自然博物館的標本,確認了在以色列的分布,並給予了精確的圖示,E.mandibularis如的外雌器連線管呈倒“C”字形,觸肢器的中突外側僅有一個齒突,根部有一較大的頂突(Levy等視為中突的附突)。
故筆者認為於春林、文在根和胡金林(1984:162—163,fig.168)所記述於我國的E.mandibularis應系E.diodonta。至於simon(1880:113)記錄於北京、胡金林(1987:339)記錄於西藏及陳樟福、張貞華(1991:146,fig.140)記述於浙江的E.mandibularis,由於前二者無有圖示,後者的圖示是仿自德國學者wiehle(1937:21—212.figs.255—258),而描述是轉錄於上述《農田蜘蛛》。所以筆者在此暫未做結論。

地理分布

廣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