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1956年設麥禾營鄉、馬江鄉。1958年改馬江公社,1966年改名永紅公社。1961年建麥禾營公社,1966年更名先鋒公社。1969年恢復原名,1984年改麥禾營鄉、馬江鄉。1996年,麥禾營鄉面積34.3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轄麥禾營、禾茂、板塌、原子頭、獨殿頭、韓家、王家、袁家、楊柳村、渠頭、南營11個行政村;馬江鄉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馬江、何家村、樓底、宣旗營、三縣寺、脫家原、解刀、小營8個行政村。1997年,麥禾營鄉改為麥禾營鎮,馬江鄉改為馬江鎮。2001年,麥禾營鎮、馬江鎮合併設立雍川鎮。
鎮情簡介
雍川鎮地處岐山縣南磧雍塬岐蔡路中段,虢馬、強青、南環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鎮總面積60.3平方公里,耕地69094畝,轄19個村,149個村民小組,13452戶,48855人,其中農業人口47608人。境內地勢平坦,土質優良,灌溉條件好,適宜農作物生長。線辣椒繁育和手工掛麵加工聞名省內外;私營經濟發展活躍。至2003年底,全鎮各類企業總數達3208個,從業人員達到25300人,鎮村企業完成總產值136809萬元,實現利稅6439萬元。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25元,比上年淨增201元。計畫生育工作繼續鞏固了優秀服務鄉鎮成果,計生率達到98.6%以上。全鎮治安狀況良好,經濟社會各方面穩定、協調、健康發展。2000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該鎮視察工作時對辣椒和掛麵產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堅持“ 規劃先行、分類指導、試點示範、基礎突破”的思路,以楊柳、韓家為試點村,先行一步,探索經驗,結合“文明家園”建設,從治理農村髒、亂、差入手,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使村容村貌發生很大變化。全鎮兩個文明建設健康發展,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社會秩序穩定,人民安居樂業。2006年,雍川鎮通村公路建設、水利建設、統繁統供、動物防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多項工作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
雍川鎮地勢平坦,水利條件較好,不僅是傳統的農業大鎮,而且是省政府命名的農業科技推廣示範鎮,又是市政府命名的糧食生產高產鎮。近年來,該鎮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按照“糧食調優、多經增效、畜牧強鎮、產業開發”的思路,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設施農業和規模養殖為重點,突出發展特色農業,建立起了穩定的優質小麥、秦椒、蘋果、甜西瓜、中藥材、蔬菜、畜牧等生產基地,使糧經比例達到6:4。
雍川鎮地處岐蔡公路黃金地段,交通四通八達,全鎮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活躍,全鎮共有私營、個體工商戶2884個,主要從事建築、建材、體育用品、木材加工、交通運輸等行業,吸納從業人員1萬多人。一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把最佳化投資環境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為私營企業的發展,積極創造條件,聯繫客商洽談來鎮投資發展,現已成功引進寶雞市聯達貿易公司投資500多萬元,進行線辣椒產品的深度開發。該項目建成後,按照公司+基地運作方式,年可加工辣椒乾8000噸,擴大辣椒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吸納勞動力500餘人,對該鎮的辣椒產業帶來持續發展的後勁。同時,鎮上對非公有制經濟重點扶持,對現有鎮屬企業體育用品廠、機磚廠、麵粉廠、機械廠進行改造改制,對麥芽廠實行整體租賃經營,引進域外資金800萬元,使企業重新啟動,恢復正常生產。二是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爭取銀行貸款投資,充分發揮政府服務職能,從中牽線搭橋,協助非公有制企業從銀行取得資金支持,完成投資2000多萬元,對秦龍公司、誠信鑄造廠等企業進行擴建改造,增強市場競爭,使企業實現產銷兩旺。三是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要求鎮村幹部親商、安商、富商,大力進行招商引資,引進新企業,創辦了勞動密集型企業板材加工廠,為轉化剩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積極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向新鎮區、向公路沿線集中,加快生產要素聚集,將全鎮40多戶蜂窩煤生產加工戶集中起來,逐步引導進入私營企業園區,統一品牌,提高質量,擴大生產規模,提高了市場占有率。
領導班子
劉 揚(黨委書記):負責黨委全盤工作和經濟工作,分管武裝工作。
王懷義(鎮長):負責政府全盤工作和經濟工作,分管財政、計畫、統計工作。
蔡文尚(人大主席):負責人大全盤工作,主管教育、文化、基金會清收工作。聯繫法庭、電管站工作。
楊永輝(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負責紀檢、組織、宣傳、統戰、共青團、婦聯、工會、綜治、司法工作,主持機關日常工作,主管信訪、土地工作。聯繫派出所工作。
王 燕(副鎮長):主管農業、水利、林業、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農機、農技工作,聯繫信用社工作。
鄭俊瑜(副鎮長):主管計生、衛生、創衛、新農合、交通工作。聯繫衛生院工作。
常曉東(副鎮長):主管企業、民政、殘聯、老齡委、科技(協)、安全生產、環保工作。聯繫工商所工作。
農業發展
雍川鎮堅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經營開發為手段,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全鎮種植優質小麥2.5萬畝,高蛋白、甜糯玉米1.35萬畝,在鞏固0.5萬畝線辣椒麵積基礎上,發展雙低油菜0.48萬畝,蔬菜0.37萬畝,其中返季節蔬菜0.11萬畝;種植西、甜瓜0.35萬畝,其中大中棚早熟栽培150畝;發展黃姜、柴胡、丹皮等中藥材0.35萬畝,栽植雜果0.25萬畝;退耕還林112畝,將全鎮糧經比調到6:4。以手工掛麵加工和辣椒育種兩大產業為龍頭,推動產業開發。
全鎮有掛麵加工大戶19戶,個體加工戶1836戶,年產掛麵2600噸,實現收入416萬元,建成辣椒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全年向省內外提供良種2.5萬公斤。引進推廣國內外糧經作物新品種23個,示範面積3560畝,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全年舉辦農民科技培訓活動31場次,受訓3420人次,印發科技宣傳資料2.1萬份,科技諮詢960人次,組織鎮村組幹部及示範大戶去楊陵等地參觀學習,提高其科技意識及創新意識。
全鎮建成韓家、樓底、獨殿頭等養殖專業村,發展規模養殖小區23個,其中100頭以上養殖場8個。至2003年底,全鎮大家畜存欄1.5萬頭,雞存欄15.8萬隻,羊800隻,畜牧業收入418.8萬元,農民人均增收89元。
項目建設
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立足鎮情,搶抓機遇,全面實施親商、安商、富商政策,為企業發展搞好服務。年內為萬佳公司解決場地,優惠租金;為誠信鑄造廠牽線搭橋提供信息,使其投資50萬元進行擴建;引資800萬元啟動鎮屬企業麥芽廠;創造條件,使山陽一私營企業主投資100萬元建成新型板材廠落戶小營村,解決本村勞力60餘人。全年共引進域外資金2640萬元,通過這些項目的支撐和帶動,全鎮社會經濟保持了強勁發展的良好勢頭。
基礎設施
全鎮各村全面完成了低壓整改任務;堅持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行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全鎮新修渠道45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00畝;投資80多萬元,新修整修街道35條,長9600米,使全鎮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近年來,全鎮圍繞“富民強鎮,建設小康”這個主題,狠抓經濟發展,保社會穩定,促農民增收。以結構調整和項目建設為重點,建設畜牧、辣果、藥材三大基地,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00元,比2005年淨增100元。鎮村企業完成總產值170078萬元,上交稅金1543萬元。新增勞務輸出1543人,勞務輸出人員主要從事建築、建材、飲食、火補和交通運輸等行業,基本上保證了每戶一名打工者的要求。計畫生育工作繼續鞏固了優秀服務鄉鎮、合格村、村民自治成果,全面開展“關愛女孩”行動,狠抓“三查”工作,計生率達到96.5%以上。
經濟建設
勞務輸出
雍川鎮把勞務輸出作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依託本鎮建築大戶在寶雞和西安建立了兩個勞務輸出信息站,並與建築大戶簽訂協定優先使用本地勞力,鎮上廣泛宣傳,定期向民眾提供用工信息,首期完成了與新疆某兵團100人的用工協定,全年新增勞務輸出3600人,實現收入2655萬元,僅此項使人均純收入較上年增加120元。
糧油生產
一是糧油生產上突出調優。選擇國家認定的優質糧品種小偃503、鄭麥9023、小偃22、陝253等四個品種為主推品種,做到一方一種,連片種植,以馬江、麥禾營、楊柳、南營等六個村為重點,建立統繁統供一級優質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雙低油菜及夏播油料5000畝,西甜瓜4000畝(其中大棚西瓜500畝),蔬菜4000畝,日光溫室、大、中棚反季節蔬菜1000畝,種植中藥材2000畝,線辣椒4000畝,使全鎮經濟作物面積達到2.6萬畝。 2005年5月19日,該鎮順利迎接了全省關中灌區小麥觀摩會的參觀,副省長王壽森在參觀馬江村的千畝示範田時高興地說:“統繁供種工作都能像他們這樣,全省的糧食生產一定會上一個大台階”。
經濟作物
二是經濟作物上突出基地化。充分發揮農業部辣椒良種繁育示範場,省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的示範作用,以辣瓜果、藥、菜為重點,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建成千畝線辣椒基地。該鎮培育的省西秦椒良種繁育及推廣項目獲市政府二等獎。馬江村建 立的大棚蔬菜、三膜技術栽培大棚西瓜等設施農業科技示範園,受到了省農業廳、市農技中心等主管部門的好評和肯定,並作為設施農業的示範進行推廣。同時,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推廣中藥村規範化栽培2000多畝,為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民增收帶來了希望。
產品設施化
三是新產品生產上實現設施化。積極引進、示範推廣名、特、優、新蔬菜品種,調整最佳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名優果菜和精細菜,示範推廣綠色無公害蔬菜200畝,開發高效設施蔬菜1000畝,發展塑膠大棚500畝。
農業產業化
四是農產品加工上實現產業化。突出抓好岐山名吃空心掛麵這一特色產業,作為省農業廳、楊凌農大科技實驗項目,依託楊凌農林科技大學技術優勢,按照“公司+農戶+基地”管理模式,大膽創新,改造傳統工藝,開發新品種,組織全鎮2000餘戶掛麵加工戶,17個加工大戶,對產品實行統一原料,統一工藝,統一包裝,成立秦風有限責任公司,打出“秦風”品牌,開拓市場,年產掛麵2600噸,轉化原糧3500噸,增加農民收入700多萬元,產品遠銷寶雞、西安、蘭州、成都等城市。五是畜牧養殖上實行小區加農戶。採取政策扶持、信貸扶持、用地優惠和建小區、抓大戶、促存欄的辦法,在馬江、小營、脫家塬、韓家等村發展規模養殖場15個,在樓底、宣旗營、何家、板榻、獨殿頭等村發展肉蛋雞養殖大戶110戶,養殖業發展初步形成肉、蛋、雞齊頭並進新格局,使畜牧業成為全鎮經濟的有力支撐。
黨建相關
全鎮積極開展“兩示範一帶動”活動,湧現出馬江、楊柳、小營、王家等一批先進支部和100餘名優秀黨員示範戶,全年新發展黨員11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