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舞

又稱“雅樂”。歷代帝王用於祭祀天地、太廟及朝賀、宴享等大典的樂舞。因其音樂“中正和平”,歌詞“典雅純正”,有別於宮廷宴會時所用俗樂及民間“鄭衛之音”,故稱。雅舞分文、武兩大類。文舞歌頌文德,舞者左手執籥,右手秉翟;武舞歌頌武功,舞者手執朱乾(盾)、玉戚(斧)之類兵器。國家以揖讓得天下,則先以文舞歌頌文治;若以征伐得天下,則先以武舞歌頌武功。雅舞大都系原始舞蹈。相傳周公旦制定六代之舞,就定下了周代的雅舞。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在循例制禮作樂時都有增刪修訂,特別是使歌辭內容適合於歌頌本朝的功德。唐武德九年(626年),祖孝孫參周禮,融北朝四裔樂及梁陳中原樂,製成“大唐雅樂”。實際上這已摻雜了胡漢俗樂。

古文記載

雅舞者,郊廟朝饗所奏文武二舞是也。古之王者,樂有先後,以揖讓得天下,則先奏文舞,以征伐得天下,則先奏武舞,各尚其德也。黃帝之《雲門》,堯之《大鹹》,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文舞也。殷之《大濩》,周之《大武》,武舞也。周存六代之樂,至秦唯餘《韶》《武》。漢魏已後,鹹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名雖不同,不變其舞。故《古今樂錄》曰:“自周以來,唯改其辭,示不相襲,未有變其舞者也。”然自《雲門》而下,皆有其名而亡其容,獨《大武》之制,存而可考。《樂記》曰:“樂者,象成者也。總乾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強,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早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故季札觀樂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其後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禮樂,升歌清廟,下管象武,朱乾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以廣魯於天下也。自漢已後,又有廟舞,各用於其廟,凡此皆雅舞也。”中國古籍全錄

發展流傳

自西周時期以“六代舞”為標誌的雅樂舞確立後,在其後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歷代王朝都把制定雅樂舞視為國家大事。秦漢以來,制定雅樂舞在歷代王朝皆為盛舉。歷代宮廷都保存著雅樂舞,其遺緒可追至明清時代。然而,從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又繼秦始皇“焚書坑儒”,“周存六代之樂散亡。至秦唯余《韶》《武》。漢魏以後,威有改革。實際上,正宗的雅樂舞在社會歷史的轉折變遷之中,已經失傳。 而現今21世紀,在藝術文化發展中李城鑫主張雅舞之一“武舞”是一門將武術套路動作融於現代舞蹈(如街舞、搖滾舞等)的新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