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雅畈自始祖由葉村蓬遷至雅畈高台門建房造村。由於周邊村屋星棋羅布是中心地段,加上芳田埠,孟宅埠,姚車埠船隻往返歇宿,雅畈就成了商品集散的瓦市,開始人們叫瓦畈,之後文人改稱雅畈,近邊姚車本來是水陸交通方便的商埠,幾經水旱災害,市場凋落,西邊的後陳村,南邊的蘆村同樣受水旱災害及瘟疫相侵,村莊調零破落,遷到雅畈居住,村居逐漸擴大形成集市鄉鎮,曾設為南華鄉,凡靠南部分改設雙善鄉。後將金華出南門加上原南華鄉合併建成南屏鄉,日偽時期按其侵略勢力所及變稱雅畈鄉,其他鄉居雅畈區範圍,光復後雅畈鎮建鎮政府。
1949年解放雅畈,建雅畈區人民政府,下設清湖鄉,安地鄉,外畈鄉,箬陽鄉,銅山鄉,雅畈鄉,東湄鄉7個鄉,後曾改為安地區,區政府設在安地,不久區公所又遷回雅畈鎮來,改銅山鄉為華南鄉,後拆撤併時將清湖鄉從雅畈區劃出,改為蘇孟鄉,列入市開發區,把東湄鄉從雅畈區劃出併入金東區。
歷史人文
雅畈鎮自古人文薈萃,商鋪林立。儒道文化交相輝映,車水馬龍熱鬧非凡。雅畈古鎮是古代永康、武義到金華府必經大路。餘杭下三府的船隻在芳田埠、孟宅埠、雅畈埠上下停靠。周圍各縣所產農作物、材炭、木材、竹製品等,都通過雅畈古鎮的水陸兩路,運到金華府。
宋紹定四年,松陽括蒼山系卯山人葉敬甫在雅畈葉村蓬居住。後因每年河水泛濫,選擇定居雅畈高台門,始建雅畈村,繁衍子孫,建廳堂,擴街道,發展族群。並根據水、陸兩路的走向,建成雅畈古街,民間把雅畈古街擬為一條頭朝東、尾向西的龍。由於過往商客頗多,葉姓、章姓、程姓等人士紛紛開設店鋪,從東跨進石橋,形成上街、下街、后街、長街。到了明朝中葉,古鎮商業十分興旺,廳堂建築風格突出,傳說大規模的廳堂就有72處,如“魚門廳”、“後龍廳”、“七家廳”等。現基本保存完好的宅院府第、祠堂、殿廟、古井等明清建築就有19處。故民間流傳一句話:“雅畈不算鄉,安地不算山”。
村容村貌
雅畈古鎮村貌古樸秀麗,村民勤勞淳樸。東有銅山古牧場,西有梅溪江流經,南有磊牛山對立,北有武義江環繞。古鎮四周遍種李樹、桃樹、筍竹。李花桃花擁抱古鎮,前溪後溪清流相映,環境清雅,物產豐美。
經濟發展
解放後,黨的政策極大地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農、林、牧、漁、副全面發展,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古鎮煥發了勃勃生機。全鎮經濟快速發展,兩個文明建設得到很大提升。建立了“綠族一派”品牌的放心菜工程基地6000畝,3500畝無公害金雅牌毛芋遠銷省內外。同時圍繞科學發展的目標,科學規劃,穩步發展。截至2007年,有工業企業128家,以紡織、建築材料、化工等為支柱產業。鎮雅西工業小區規劃面積1500畝,前期開發300畝,引進企業13家已全部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