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石峽

雄石峽

紅石峽,因山皆紅石而得名;又因山勢雄偉,兩峽高聳,亦稱“雄石峽”。紅石峽位於榆林城北3公里的紅山,峽分南北,北峽兩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飛流瀑布;南峽兩壁對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一水中流,山水爭秀。東西數百米高,千米長的懸崖峭壁上建有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大小40餘處石窟廟殿,崖壁復道飛檐、樓、閣、亭相望,疑為人間仙境。據明碑記載,這裡原為“宋元古剎”紅山寺。

基本信息

雄石峽 雄石峽

而現存紅山寺廟窟大多為明成化年至嘉靖年間開鑿修建的,主要有聖母殿、大雄殿、小須彌殿、觀音殿等。另外,紅石峽更以琳琅滿目的摩崖石刻引人入勝,峽東西兩崖石壁題刻達160多塊,真、草、隸、篆俱全,實為一大書法寶庫,被稱為“塞上碑林”。

起源

陝北名勝——紅石峽,又名雄石峽。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湧出。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

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準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伙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

石刻情況

雄石峽 雄石峽

紅石峽谷長約300餘米。東崖為雄山寺,西崖為書法石刻。在東西石壁上參差著大小不一的25處石窟。西崖壁上的書法石刻頗為著名,舊時邊將、文人來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飲唱和,留下160多幅寶貴的書法藝術作品,字大者約6米,小者寸許,篆、隸、楷、行、草齊全,筆力雄健、挺勁。可謂是文采飛揚,堪稱壯觀。“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陰”、“雄鎮三秦”等,刻畫了地勢的險要;“天外奇峰”、“翰海蓬萊”、“天開畫圖”、“天成雄秀”等,歌頌讚美了此景此境的優美;“中外統一”、“漢蒙一家”及蒙文石刻,反映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心愿。

雄石峽 雄石峽

尤其是大革命時期杜斌丞、劉志丹等榆林中學師生題刻的“力挽狂瀾”和抗日民族英雄馬占山將軍駐榆時親筆寫的“還我河山”,抒發了愛國志士誓保國土、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

晚清將領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及對聯“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紅石峽”三字刻鑲於峽亭之上,為古蹟增輝。紅石峽豐富多樣的石刻,是長城書法藝術的一大寶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