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廷

雁廷

常言說,藝術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地步,會是一個絕妙的境界。 與其說中國畫中的山水要“寫實”還不如說“寫境”為好,因為在山水畫的創作中,意境最為高。 黃山是立體的畫,黃山是無言的詩。

簡介

雁廷,原名鄭廷,字,賓鴻,碧玉軒主,1978年出生於山東孔孟之鄉,1998年畢業於曲師大美術系,畢業後一直從事美術創作,1999年入河北美術創作中心第一工作室國畫系專研山水。師承著名山水畫家、中國國畫院副院長陳小魯先生〔現定居黃山〕。其作品被香港,澳門,韓國著名人士收藏,其出版《雁廷山水畫選》,近期作品又被,〔中國當代藝術名人錄〕臨沂〔羲之畫院〕入編,2008年出版《當代實力派山水畫家雁廷山水選集》現任中國國畫院常務理事,中國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當代青年實力派美術家協會會員,北方畫院特聘畫家,收藏家協會會員,等多種職務。

解讀山水畫家雁廷

■ 方伯廉
鄭廷字賓鴻,號碧玉軒主,現年30歲,祖居山東省濟寧市中區,出身於文化家庭,其父建昌先生,秉承家教、恪守庭訓。而賓鴻君自幼受家庭影響,素性恬靜,雅好讀書,中國小時

成績優歷,考試皆名列前茅,而於美學藝術特見其長。後考入曲阜師範學院美術系,畢業時以優異成績頗得師長青睞。又入河北美術創作中心第一工作室國畫系專研山水。俟後受師友啟發,乃步出家門,開拓眼界,廣交名手,轉益多師,曾多次去北京專訪同好,相互研討,從此得窺門徑
回家後,開始臨習元、明、清三代名家之作,於元代專習倪雲林,明代則服膺石濤,清代臨摹清初四王中的王原祁,旁及近代黃賓虹、張大千等名家,專心致志,力求得其意境。
近又遊歷黃山觀察實景及天氣陰、晴變化動態,親身體會始得寫生要決。歷十餘年慘澹經營,工夫不負有心人,現已卓越有成就,數年來曾參多次畫展,均獲嘉獎,頗受藝術界人士讚許、鹹謂青年後起之秀,繼續努力,前途未可限量。
近來有不少藝術同仁將其佳作,擇優夤集成冊,刊出公之於世,命名《雁廷山水畫選》廣求品評,以資鼓勵。並屬序於余,余於繪畫一事,為門外漢,對此不敢妄加月旦,而於書法文學,則時相過從,互相切磋,對基鑽研學習過程,知之較詳,且為忘年交,意氣相投,固義不容辭,然愧不能文,茲勉為應命,不辭譾陋,略述梗概,權作序言,希方家有以教之。
2008年10月16號
2006年作品《山居圖》《秋韻》入編中國當代藝術名人錄。
2007年入選紀念孟良崮戰役60周年中國畫邀請展
2007年入選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8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個人畫集《雁廷山水畫選》。
2008年冬入選多元水墨---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09年作品《落日四十八度明》為慶祝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書畫大展被《德勤書畫院》收藏並展覽。
2009年作品《齊雲山居圖》為慶祝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書畫展被山東人大政協收藏。
2009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0年《草堂讀易圖》入選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0年臨摹名作《溪山行旅圖》《廬山高》。
2011年《兔年賀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掛曆。
2011年初臨摹名作《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具區林屋》《西郊草堂圖》《葛稚川移居圖》《富春山居圖》。
2011年黃土高原寫生作品被《神州詩書畫報》收藏並發表。

畫中逸氣,仰之彌高

——從《雁廷山水畫選》看畫家雁廷的創作品位
■亞兵
前些時候孔子文化節期間,我又有幸聆聽了范曾老師的一番教誨。他特別在闡述“抒嘯猶慷慨、聽八表宮商,誰喚醒三千世界”時重新提到的“仰之彌高”的話題,恰好和我思索的對雁廷畫作的理解形成了一種共振和呼應。

多年以來,我一直以為中國山水畫最高境界可歸納為四個字:“崇高、幽遠”。然而如何逼近這個旨歸,各有解術不同。因為“高”字前面是“崇”,“遠”字前面是“幽”,這就決定了高和遠的主觀性、意念性和游離性。“渾沌生萬象”“山水畫以渾為宗”“水至清則無魚”的欣賞追求,也因而成了我多年來堅持的美學主張。形成這種理念的結果更直接的造成了我面對一些所謂山水畫家作品時的迷惘。所幸遇到了青年畫家雁廷能一洗我心中濁氣的畫作,使我在依稀遠眺雁廷以後的創作之路時,終於在“崇高、幽遠”的背後看到了其讓人“仰之彌高”的另類異象。
斷言雁廷讓人“仰之彌高”,對一般人看來也許太過武斷,甚而說是匪夷所思。然而,如果你走進了雁廷的“徽州印象”等一系列畫作,你就不難發現其滿篇流動的一種逸氣,一種大開大闔攝人心魄的力量。康德說“我們把絕對的大的東西稱為崇高”。那么據此完全可以認定雁廷的作品暗蘊崇高。事實上當我們把美稱為“大”的時候,總與天地相連線,而將美稱為“小”的時候則往往與俯拾即是的審美愉悅(有限的)相關連。現今畫壇很多小“心境”在沾沾自喜津津樂道的以為在描畫著大山大水的人們,相比於“崇高、幽遠”,都不過是在精心刻劃著名王屋山下的魁父之丘,因為他們根本難以觸及到山水活的靈魂。當年說李可染先生為什麼比一般畫家畫的畫要“大”呢?其實說的就是可染先生高遠的境界與狀態。可染先生有一種表達超越感觀尺度的能力,這也是他內心所具有的崇高感使然的能力。他對大地山河仰之彌高,而這種情懷的恃守,表現為他“大”的藝術。而同樣讓我為雁廷喝彩的原因,就是因為雁廷作品裡蘊涵的一種逸氣,飄揚著一種高的境界。山水畫以境界取勝以氣制馭的理論如果圈定在雁廷的作品上就更顯示出其顛撲不破的真理性。
為了更好的理解雁廷的畫作,我們不妨還是先近距離窺視他的作品。他的作品筆精、墨妙、色調清潤、大氣磅礴、華滋渾厚、蒼秀天成。其格局布陳近乎宋人,層巒疊嶂,骨體堅實,煙波浩渺,氣韻飛動;其筆墨變化遠勝元人,丘壑錯綜雄奇,植被豐茂多變,仿佛有一種精神閃耀在雲蒸霞蔚之中。畫中處處可見古人的筆法、墨法,有范寬的雄峻、王蒙的茂密、石溪的粗頭亂服、石濤的縱橫排盪;也有黃賓虹的含渾無盡、張大千的彩墨輝映、陸儼少的繚繞縈迴。然而,這一切又都若有若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它們早已被雁廷的大手筆包孕其中並脫胎換骨,觀者感覺到的是處處瀰漫於河山大地中的一片深情,一種文化,一種精神。繁密的布局、蒼勁的用筆、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顯現著雁廷山水給予專業畫家的啟示:高的東西絕對不僅僅是筆墨、是丘壑、是深厚的傳統功力,而應是對山水畫傳統的深層領悟。雁廷的作品不但展示著南北山水的蒼潤雄強,給人以怡情悅性的享受,而且有力地改變著淺學之流對傳統的誤解。說到底如果讓我揭密雁廷畫作的實質,我會首當其衝的說這都是由於雁廷胸中的一種逸氣才成就了其畫作充盈的另一種攝人的力量。
中國山水畫是中華民族用以表現自然環境的一種形象語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突出的
區域性文化特點。它和西畫有著不同的表現主旨,一個以氣韻為中心,一個以光色為中心。中國山水畫以氣主生。中國山水畫在創意之初就強調對事物的觀察,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當你胸有萬里“奇峰”時,便會激發創作的欲望,我以為這便是氣的運動過程。氣揚而彩飛,中國山水畫講的就是一種張力和張揚,當畫家有了創作激情,有了氣的運動,還必須把氣張揚起來,才會真正讓其山水畫具有動的靈魂。“氣聚而神動”。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沒有“神”的藝術,就是死的,是沒有生命的東西。而神的形成必須仰仗藝術內蘊的力,通過氣來達到。其動靜與萬象同軌,其氣如仙;如勇夫扛鼎,壯士拔劍,山搖地動,何其壯哉!中國畫的線條有彈性,能跳躍,多變化,非常靈活。要使線條統一起來服務於所要表達的境界,只有用氣來貫穿,將氣有目的地聚集起來,調動到最需要的地方,整個畫幅才能神彩飛動、“忘筆墨而有真景”,才能借技巧之力流露出人格修養,思想情懷。老子論道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沖氣為和”其實就是對雁廷畫作恰如其分的佐證。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齊的謝赫就提出了品畫藝術的標準“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項法則。氣韻生動,是對作品的總體要求,是藝術應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評、賞析中國畫的主要原則,更是認知雁廷畫作的關鍵所在。中國山水畫重視“氣勢”、“意境”、“氣象”,氣韻生動是繪畫的一種整體感應,是一種精神透析,是一種生命狀態的領悟。好的作品總是伴隨著氣韻而生,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佳作,都具備氣韻生動的特點。而雁廷畫作充分具備了這一特徵,說其有讓人“仰之彌高”的“動勢”也就無可厚非了。
元四家之一倪瓚在談及畫作時每每談到“寫胸中逸氣”和“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寫胸中“逸氣”側重於作者主體方面。胸中有逸氣,通過逸筆寫出,畫面才有逸氣。也就是說,胸中的逸氣是畫中逸氣的來源。畫出的作品是創作主體胸次的表達,繪畫的目的不在於去畫什麼具體的客觀物象,不在於是否表達了被畫物體的真實感,而在於是否表達出了胸中的逸氣。畫出胸中逸氣是根本、是目的,是整個創作過程的關鍵。而畫形狀物不過是一種手段,作品不過是胸中逸氣的自然表征。常言說,藝術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地步,會是一個絕妙的境界。而這種境界的產生大都是由於畫家有如武術內功一樣澎湃的胸中之氣。有了一種逸氣就足以改變藝術家一生的道路。在此,我說雁廷畫作具有讓人“仰之彌高”的靈性斷非故作驚人之語,事實上研究藝術家的心靈歷程,那些遽然蛻變和瞬間重生而來的逸氣,有時來得迅猛近乎禪家的頓悟。形可學而得,氣不可學而得。當年豐子愷畫中的清氣、逸氣最為難得。學者無法得,也就無法超越他。當年上海美協主席和上海畫院院長都由豐子愷來擔任,還是有道理的。畫中的氣對於豐子愷來說對於雁廷來講確實才是最重要的。
現今中國書畫藝術界有一種習慣,那就是講求師承關係。一些畫家掛在嘴邊上就是得到了某大師的指點,或者說師從什麼人,依此來炫耀自己。著名畫家齊白石曾經告誡弟子“似我者死”。因此說畫界的這種風氣很大程度上在阻礙著藝術的進步。而雁廷堅持以造化為師、以氣制馭,從自然中捕捉靈感,提鍊形式,發現美感,錘鍊筆墨,這使得他的作品始終洋溢著意象的鮮活性和生動性,始終貫穿著源於造化的清新感覺和生命氣息;與此同時,他又十分注意“自我”對大自然的認識、理解與領悟,使客觀物象經過心靈的提純而升華成“心象”,把大自然的秀美變成自己的藝術語言,確立自己繪畫的新理念,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讓自我的胸中逸氣演化為“畫中逸氣”並讓其真正飄揚起來,通過這些就不難發現雁廷對自我的充分自信和其畫作的高境界追求。在雁廷畫作里我們隨處可見以氣力運筆而出現的圓潤、厚實的筆力與筆型,橫向展開的畫幅中由線及面而成的層層山巒叢林,皆由連綿相屬的筆墨運用而生髮為韻致,使畫面中的煙雲薄霧、高天歸鳥、山川飛瀑、密林獨樹、木橋屋宇等有限意象表現為無限邈遠。
解讀雁廷的作品,可以發現畫家始終關注整體氣勢與局部精彩的統一性。他的筆下或以骨線為主,輔以乾濕不定、濃淡不同的墨色,勾勒岩石的紋理、峰巒的結構,突出畫面主體;或以墨色為主,使雲霧在奇峰林海中飄動,染出闊大的境界;或以石青、石綠的流光溢彩與骨線、墨氣相映照,表現出山川氣象的變幻奇觀。其實,在雁廷的山水畫中,只運用了極簡潔的幾組意象,即山、石、雲、水、樹,通過畫家的直覺把握,隨著整體圖式的需要與表現對象的肌理、形狀及情景的不同,該勾時勾,該潑時潑,該染時染。或濃或淡,或乾或濕,或疏或密,或虛或實,或露或藏,或松或緊,變換著筆墨的形態、樣式與節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筆中有墨,墨中有筆,色墨交融,線面結合,共同組成的山水情調籠罩於畫面,傳達出蒼茫、渾厚、幽深的詩情色彩,顯得既統一又豐富。中國畫的所謂氣韻正是藝術整體美中所體現的一種內在的活的生命。若肢解其中一部分,或使部分脫離了整體,內在的情、氣、勢就不復存在了。正是在一定精神、氣質統御之下的各種美質的有機結合,才使畫面氣韻生動,這正是雁廷寫意山水的獨特風骨。它不僅表現為作品外部那種凜然的山水氣勢,也不僅表現為藝術的浪漫風韻,更是一種山水情懷的獨特展露。
所以,我們對雁廷的作品可作這樣的推斷:成竹在胸的筆墨圖景中,必有一種整體的、完整的、內在的律動或張力設定,賦予意象構築以深層的流動藝術整體之美,使意象之間靠一種內在空間的均衡及相互關係形成的渾然整體性,去統轄點、線、墨、色及山石樹木、溪流村舍的營造。有了這些氣韻和內心的錘鍊,攀登山水畫的藝術高峰將不會再是非常難的事情。事實上對於雁廷來說以後日子也確實要這樣過,要么睛得脆響脆響,要么陰得不露聲色。雁廷的先祖鄭板橋曾自述:“奮鬥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好在雁廷還非常年輕,完全有著數十年的歷程去鍛造這些,去營造一種讓人扼腕的高境界高品位。但願我對畫家雁廷小弟的矚望不會是一輪“水中之月”。
是為序!
(2008年11月14日晨)
(亞兵:著名青年作家,文藝評論家。北方畫院院長,北方作家藝術品鑑賞委員會主任。《北方作家》、《茶館》雜誌主編。)

淺談中國山水畫中的‘寫實’與‘寫境’

■雁廷
-----------筆墨妙著世紀人生,丹青書寫中華傳奇。
對中國畫而言:首先是傳統,在此基礎上再集南北之風格,尤其是山水畫,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山水畫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寫意山水要著重突出水墨、乾濕濃淡,重墨潑彩。而傳統小寫意(工筆)就要脫俗幽雅、清新明快。其兩種山水的技法都要突出“寫實”與“寫境”。與其說中國畫中的山水要“寫實”還不如說“寫境”為好,因為在山水畫的創作中,意境最為高。只是在於“寫實”與“寫境”兩種概念的理解罷了。寫實”就是通常畫家門所說的描繪和觀察為主的寫生方式,它是山水創作中的奠基石,但它決不是創作。而“寫境”的問題所在是讓畫家的情感與筆墨融於胸中,在加入自己的心情。境界為上、畫法次之。我深諳前人的獨特技法並對明清山水中的逸、朴、勁、虛等手法孜孜追求,自己深深懂得,後人慾習之,應不拘泥於古法,當創新習之以求創新! 對當代實力派而言:何止以當代而自欺乎!徒增笑耳!!
2008年7月雁廷寫

雁廷自序《感悟黃山天下奇》

黃山,雄踞於中國風光秀麗的安徽省南部,它的中心位置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1,北緯30°01。是中國十大勝景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旅行遊覽勝地。199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黃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一億多年前,一場駭人心魄的板塊大碰撞之後,造就了一座鬼斧神工的花崗岩山體。歷經第四紀冰川的風刀霜劍和億萬年的風吹雨打,形成山石嶙峋,峰巒崢嶸林立,景色變幻莫測之奇山妙境,美麗得難以盡述 。
黃山是立體的畫,黃山是無言的詩。置身於這夢幻般的仙境,竟找不出恰當的語言來形容。終於,有文學家說:泰山之雄偉,華山之俊俏,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娥眉之清涼,雁盪之巧石,黃山莫不兼而有之。黃山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奇山”、“人間仙境”,以獨特的峰林地貌構成奇、偉、險、幻的奇觀,以怪石 、奇松、溫泉、雲海“四絕”著稱於世。

黃山勝景分為主體:以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三大主峰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前山雄偉,後山秀麗 。蓮花峰海拔1864米,為黃山最高峰。明代文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遊記中說:蓮花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之上”,“即天都 亦俯首矣”。他僅憑目測便能得出如此正確的結論,在當時確是了不起的發現。他是指出蓮花峰為黃山最高 峰的第一人。此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擁,儼若新蓮初開,仰天怒放,故名“蓮花峰” 。光明頂,位於黃山中部,海拔1860米,為黃山第二高峰。因為這裡高曠開闊,日光照射久長,故名光明 頂。玉屏樓是黃山觀奇景的絕勝處。老舍先後曾在此留詩:“天都奇偉海雲幽,蓮蕊蓮花高入秋;欲識黃山真面目,風華半在玉屏樓。”。鯽魚背在天都峰上為黃山絕險處,從天都峰腳,手扶鐵索欄桿,沿“天梯”攀登,是登峰頂的必經重要之路,兩邊是千仞懸崖。天都峰海拔1810米,在黃山珠峰中以險峻壯觀著稱,古人試為神仙居住的都市,名:天都。據史料記載唐代詩僧島雲和尚是第一個登上天都的人。古詩這樣贊曰:“踏遍峨嵋與九嶷,無茲殊勝幻迷離。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唐代詩人李白雖然到過黃山,卻沒能登上天都成為憾事 !!
黃山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松由於高寒,光照,雲霧,岩石,風霜的影響,以天然的姿態展現出秀美。更奇的是它破岩裂石生長在花崗岩的絕壁上。竟從雲霧裡岩石中吸取有限的水分和養料。所以有詩曰:“石為母,云為乳,黃山奇松不識土,風雪傲千古。星作伴,月作鄰,天都仙露潤靈根,葉淨不染塵”。風欲高,環境欲惡,松欲奇,松態欲美。只有在海拔800米以上,才能長成氣質非凡的黃山松,800米以下的同一樹種,其型姿,氣勢,都大為遜色。黃山松的根部往往比樹幹長出許多倍,它會分泌出一種有機酸,能溶解岩石,從中獲取養料。黃山歷來有十大名松之說,也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何人來參加評選。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審美而從新評判。黑虎松,虎氣凜凜,八面威風。迎客松,松高十米,以有800多年的歷史,它伸展松枝,迎招賓客,彬彬有禮。與迎客松同生長的玉屏峰上的還有望客松,送客松,陪客松。
從一線天回望,三坐小石峰,崢嶸而立,峰巔似劍,純石無上,似神話中的蓬萊仙境。每當雲霧繚繞飄來,更使人神往。峰尖微露,似海中島嶼,故有“蓬萊三島”之稱。有人喜歡久久的端詳,有人喜歡邊走邊猜,也有人愛和同伴們爭論,探討,看給巧石起個什麼名子,更是貼切。不知是誰將靴子倒立在這裡曬太陽,已經曬了千百萬年。巧石的世間使人展開了想像的翅膀,去飛翔,去遊歷。若能親臨其境,我們的思路會廣闊的多。在平天矼西端的群峰中,有一巨石威嚴聳立在岩石平台上。它高十米,重約600噸,不知自何方而來,取名曰:“飛來石”。飛來石變化位置來看,竟型似桃子,成為仙桃峰。真可謂:“黃山變態自天空,一步重看又改容”。仙桃峰對面峰的這組巧石,好似一位滄桑老人。他俯瞰著山川大地,思索著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天國的仙友們聚在這山澗的舞台,表演著人間的悲歡離合。
黃山自古雲成海。由於山高谷深,林路茂密,空氣濕度大,在低溫高壓的作用下,時常形成大面積的雲海。故:黃山又稱黃海。黃山雲海分為五大雲海區,玉屏樓觀南海,清涼台望北海,排雲亭看西海,白鵝嶺賞東海,敖魚峰則眺天海。五海各具特色,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瞬息萬變。時而驚濤澎湃,巨浪排
空 ,時而微波蕩漾,潮退風平。漏出雲海的群峰像海洋中的一座座島嶼,鋪天蓋地的雲海像是要將山體淹沒。望著雲霧飄渺的飛來石,真是擔心它又要騰雲駕霧地飛走。黃山雲海有著豐富的情感,它使人激動,令人振奮,給人柔情。半是晴空半雨煙,滿天匆忙滿天閒。卷舒無際竟是海,依稀故鄉蓬萊山。憑欄眺望白雲,似要擁到身邊與你談心,信步走去,雲朵會與你結伴而行。黃山最壯觀的要說日出日落時那五彩斑斕的霞海,當每一個晨曦來臨,不是太陽喚醒人們,而是人們喚醒太陽,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裡,面對著這如此輝煌絢麗的日出,渴望和雲海擁抱光明,擁抱希望。
黃山雨量充沛,水量遍部各處。山中一夜雨,遍地是飛泉。黃山之名泉,名溪,名瀑達數十處之多。“五嶽若與黃山比,猶欠靈砂一道泉”。黃山溫泉名傳遐邇,其水清測泡茶釀酒,清澈甘醇。沐浴則能治病保健 。相傳軒轅皇帝在此沐浴後,白髮變黑,紅顏轉變。又故稱:靈泉。清涼的泉水洗淨了都市的喧囂,使人頓感賞心悅目。桃花溪春來花瓣飄落似胭脂容入水中。三疊泉,泉水下瀉時陡坎而成為三疊,自高岩向白雲溪中奔注,猶若飛龍破壁而去,故名“三疊泉”。鳴弦泉形似古琴,受泉水攻擊,發出瑟瑟般的音響。明代文學家許志古詩中描繪:“有石橫臥如橫琴,瀑泉激石彈清音。我攜焦尾寫其調,一曲未終風滿林。”。清代名僧釋音可秉燭夜遊,至此賦詩:“石崖懸琴琴最寒,五更三點是誰彈?清聲流出相思淚,月照風吹竟不乾。”黃山峰高坡陡,瀑布宏偉壯觀。高竟百米的百仗泉如銀河之瀉。九道飛瀑九道清潭組成的九龍瀑,順山而下,似首尾相接,氣勢非凡。古詩曾這樣描寫了九龍瀑:“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瀑在飛瀉,泉在奔涌,浪在翻騰。它一路沖刷著,撞擊著,什麼也擋不住它的前進。一滴水是很渺小的,但千千萬萬顆水珠匯聚在一起就是不可阻擋的力量。它能使堅硬的岩石改變形態,讓高峰山巒為之讓路。頭頂蒼天,背依群山,就是著名的人字瀑,它一源兩流,飛瀉中將一個蒼勁有力的“人”字,寫在了懸崖峭壁上。
黃山!有人喜愛它春天的杜鵑,有人迷戀它夏季的飛泉,有人欣賞著冬天的銀裝。而我,卻喜歡黃山秋天。黃山的秋季,別有種種勝景。秋高氣爽,白雲碧空,丹楓似火,草深果黃。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因黃山秋景用詩來讚賞:“楓林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繡。”明代大學士許國年輕時曾經就讀於黃山的祥符寺, 他作《秋日黃山遊覽》詩云:“秋落秋風裡,行吟逸思饒。芙蓉欹水曲,苔蔓上牆腰。酒盞黃花近,天都碧漢遙。浮丘如有待,舉手願相招”。我曾於公元兩千零一年秋季登臨黃山,走進了大自然的驕子。即入黃山 ,目不暇接,何況置身與景中,但不見全景矣。只有在登上了一千八百多米的高處縱覽山川,方可看到奇峰 匯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崔嵬。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怪石在奇峰上鬥豔;煙雲在峰壑中瀰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這裡匯聚,在這裡升華,賦予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威武雄壯的氣概。在黃山的面前,滄桑變得平淡,時空變得狹小,它是大自然的驕子,獨領著天下群山的風騷。故而當之無愧的 贏得了“登黃山而後天下無山,觀止矣”!
2009年9月30號雁廷於碧玉軒

道法自然,別有洞天

道法自然,別有洞天
——雁廷齊雲山系列畫作印象
■ 亞 兵
雁廷很多時候總能給人帶來一種驚喜。從他的“徽州印象”系列畫作到現在齊雲山系列風情寫真無不彰顯了這一點。

齊雲山位於安徽休寧縣境內,以群山如海、丹崖聳翠、風景綺麗在道教四大名山中一枝獨秀。在道法自然里,道教名山大都包含了一種冷清、散逸、荒寒的清氣,齊雲山也不例外。它以“一石插天,與雲並齊”被稱為道教的“桃源洞天”;以“仙人掛畫”、“天開神秀”而成為“亘古奇觀”。從當年的賓虹老人經典作品《白岳紀游》、《白岳山中坐雨》等,到劉海粟十上齊雲山以後,和很多人不敢畫九寨溝一樣專業畫齊雲山山的人已經不多。這也許和齊雲山實在是太有個性,繪畫對象風格太強烈了,留給畫家“巧奪天工”的空間相對減少,不利於畫家個性的發揮,也難以在畫面上體現自己的面貌有關。
作為新銳派實力畫家雁廷從“徽州印象”系列畫作到現在齊雲山系列風情寫真自然表露出他轉型中的自信。雁廷在他齊雲山系列畫作的大氣與精緻中,用繪畫構圖強烈的整體感給人帶來了一種蒼茫渾厚的氣勢,讓人確實看到了一種畫作作為逸品的力量。齊雲山有一風景點“天開神秀”,其實正是借用道家的話說雁廷在開天眼中用“神秀”的畫作開闢了另一種洞天。
當年作為宋代方臘據點的齊雲山在雁廷的畫筆下訴說著一種轉型與起義的的欣喜、放達和挑戰。誰能說雁廷對自我和中國畫壇的起義不更加穩定了雁廷作為中國實力派畫家的地位

淺談元明清四家的書法及繪畫創作理論

-------------------------- 談論元明清四家的《書法及山水》創作理論
文/■ 雁廷
有人說:“相機是畫家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攝影家就不一定要用畫筆”。當然,攝影工作者是用相機來抓住美好的瞬間,那么畫家就是用畫筆來描述心中的理想。在源源不斷的中國文化中,從古到今中國畫都有一定的位置存在,當然中國畫傳統山水包括其中。它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形象語言,而最重要的是它有著氣韻,神韻。山水畫分寫意,寫境、寫實、寫虛、等等。以及三遠法或六遠法。只是每個畫家的創作理想不同罷了,這也大大說明一點。各有各的道。
多年以來,我一直深信著一個觀念,就是傳統。王維在《山水論》中說道:‘凡畫山水,意在筆先’。此句提出了筆先的重要性,從此後也奠定了中國山水以水墨為主的發展之一。從到元四家,到明四家,再到清四家,他們成為中國山水畫的集成者,從此也就把中國傳統山水畫推向了一個頂及高峰。
先說元四家,主要說法有二。其一: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四人。二是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人。元四家對於傳統山水畫的創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四人均是浙江一帶人氏,而且都擅長水墨山水併兼工竹石,為典型的文人風格畫風,他們生活在當時元末社會的動亂之際,

雁廷徽州代表作品雁廷徽州代表作品
然而卻使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技巧達到了一個顛峰,對後世的繪畫,尤其是“南宗”畫派影響巨大。 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後世也最深遠。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並托復古以尋求新路。元四家主要代表作分為有:吳鎮傳世作品有《漁父圖》、《雙檜平遠圖》、《秋江漁隱圖》、等。王蒙傳世的代表作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葛稚川移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黃公望傳世作品有《九峰雪霽圖軸》、《天池石壁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南京博物院藏)等。倪瓚的作品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幽寒松圖》、《秋林山色圖》、《春雨新篁圖》、《小山竹樹圖》、《容膝齋圖》、《修竹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等。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等傳世。從此以後元四家以各自的創新風格和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把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了一個最新階段,同時也代表了這一時期山水畫發展的主流。
再談明四家:明四家亦稱為“吳門四家” 是指中國畫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畫家。他們都在江蘇蘇州從事繪畫活動。因孤蘇古為吳地,故又稱:沈、文、唐、仇為“吳門四家”。
明四家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長畫山水,在唐寅的繪畫中,山水、人物都很擅長,他們以南宋院體為法,仇英以工筆人物、青綠山水見稱。四人各有所長,先後齊名。但除沈周、文徵明有師承關係外,唐寅、仇英
各有畫風內格。因此“吳門四家”也就是今我們說的明四家,只是明代成就很高的四位不同風格的大家,兩並非一個畫派之稱。先談沈周,江蘇吳縣人,出身於書畫世家,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善畫山水人物,而長卷《滄州趣圖》是他晚年少有的傑作。文徵明,長洲人,畫家,著名學者。能畫人物、花鳥、山水,以細筆畫山水的作品最佳。唐寅,也就是我們長說的唐伯虎,蘇州人,更不用多說乃江南典型的風流才子。仇英的工筆青綠山水被後人著稱異才。著名代表作品有:沈周《廬山高圖》。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唐寅《落霞孤鶩圖》。仇英《桃源仙境圖》。這些佳作被後人堪稱曠世之作。
到了清四家。說法有二,其一: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四人書法享譽大江南北,時稱“翁、劉、梁、王”。後人稱他們為清四家。在這重點說一下劉墉,也就是家喻戶曉的一部虛構的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的重要人物,他以著獨特的書法藝術獨領著當時書法的風騷,而聞名天下。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學書,也是從董、趙入手,轉而深入學習閣帖,最後形成了他的肥腴端厚的風格。劉墉由於官居高位,赫然有政績,故書法亦名滿海內。其二的說法:那就是山水畫的四王,是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畫家: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和王翬。但是他們的輩分不同。也就是說從清四王開始,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又重新推向了顛峰。在他們的創作中,主要共同特點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筆法視為最高標準,然而創作出了四王的特點。而恰恰這中思想正是當時受到了皇帝的認可,因此被尊為“正宗”。“四王”以山水畫為主,各自畫有各自畫風的區別,又以師承關係,分為“婁東”與“虞山”兩派,影響了後代三百餘年。堪為後人師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