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甲蟲生菌

隱翅甲蟲生菌,菌體較小,粗短,近短棍棒狀或接近橢圓形,標本的足細胞殘斷,自子層托基部至子囊殼頂,長199.7μm,至子囊殼基部89.1μm,近子囊殼中部處最寬,自此向上下兩端逐漸均勻變窄。

物種信息

編號174
定名人Thaxter
參考文獻Mem.Amer.Acad.Arts Sci.15:494,1926.Sugiyama,J.Jap.Bot.53(9):287,1978c.

分布範圍

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

形態描述

菌體較小,粗短,近短棍棒狀或接近橢圓形,標本的足細胞殘斷,自子層托基部至子囊殼頂,長199.7μm,至子囊殼基部89.1μm,近子囊殼中部處最寬,自此向上下兩端逐漸均勻變窄。子層托較短,長僅為子囊殼的1.5倍,自基部至頂,長174.7μm。子層托基細胞細柄狀,長為寬的近3倍,長方形或長圓柱形,22.1×7.1~8.5μm,頂部近45。略向上突起,插入子層托第2層的2個細胞中間,細胞近無色透明。子層托第2層基部寬9.2μm,自下向上逐漸變寬,19.9μm,2個並排細胞長略比寬大,近不規則四邊形,大小接近,12.1~12.8×7.1~9.9μm,均呈近半透明的棕褐色。第3層以上為並排的3列細胞,近無色透明,分前、中、後列子層托。子層托第3層寬23.5μm。前列子層托由18個細胞組成,子囊殼基部以下的2個細胞較大,長為寬的2~3倍,近長圓柱形或三角形,14.2~17.8×4.2~5.7μm,貼著子囊殼的細胞較小,近卵圓形,自下向上逐漸變小,頂細胞到達子囊殼的近頂。第3層的細胞長寬近相等,近方形,6.4×6.4μm,各細胞外側均著生1~3個附屬枝或複合雄器的基細胞,其細胞均為近無色透明。中列子層托由17個細胞組成,子囊殼基部以下的2個細胞長為寬的近2~3倍,近長方形或長圓柱形,14.2~16.4×4.2~5.7μm,貼著子囊殼的細胞近卵圓形,自下向上逐漸變小,頂細胞達到子囊殼的近頂。後列子層托由16個細胞組成,各細胞的形狀、大小與前列子層托的相似,其細胞外側同樣著生1~3個附屬枝或複合雄器的基細胞。子囊殼粗大,占整個菌體的一半,近對稱,呈卵圓形或橢圓形,為半透明的棕褐色,1/3的基部顏色較深,近黑褐色,111.3×64.9μm(包括兩側的子層托細胞),僅頂端少部分離生,近頂和頂部分顏色較淡,近無色透明,頂近圓鈍。附屬枝粗長,直,近長圓柱形,近無色透明,14.9~17.1×2.8~3.9μm,頂部圓鈍,基部具一略內縊的不透明黑褐色細胞分隔。複合雄器瓶狀,腹腔近無色透明,頸較直,近褐橙色,較附屬枝短,8.5~11.4×4.2~4.9μm。

寄 主

寄生於次隱翅蟲◆Paraphloeostiba sp(?)(Coleoptera,Staphylinidae)的鞘翅上。海南興隆,1975.Ⅹ.5,葉東海、廖權輝,HMIGD 60152-1,60152-2,60152-3,60152-4,60152-5,60152-6。日本學者Sugiyama(1978c)也報導我國台灣省有此種,其寄主為Phloeonomus sp.。

突出特徵

本種的特點為菌體粗短,小,近短棍棒狀或近橢圓形,子囊殼近棕褐色,部分為黑褐色,子層托與附屬枝大部分近無色透明,易與本屬其他種相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